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家灣村

(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常袋鎮轄村)

鎖定
武家灣村隸屬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常袋鎮,位於常袋村南1公里處,村民居住小浪底專用線兩側,南與小崔溝、董村接壤,東面隔溝與趙凹村相望;西面與半坡村相鄰,地勢平坦,屬丘陵地區,走山不見山,氣候温和,交通便利。
中文名
武家灣村
別    名
武灣
所屬地區
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常袋鎮
地理位置
地勢平坦,屬丘陵地區
面    積
1.7平方公里
氣候條件
氣候温和
人口數量
360户,1580口人。

武家灣村概況

武家灣村
該村總面積1.7平方公里,林地面積約200畝,村莊佔地560畝,耕地面積1750畝,全村分6個村民小組,360户,1580口人。
該村原名就叫武家灣村,簡稱武灣,傳説因該村武姓人多,且又居此最早,過去人民生活困苦,只能沿溝崖挖土窯而居,地形又不規則,彎彎曲曲形成村莊,所以沿用俗成武家灣村,姓氏以武姓最多,佔二、三、四、五幾個生產組,一生產組為劉姓,六生產組為張姓,王姓在二生產組有幾户。

武家灣村經濟產業

該村人均耕地0.8畝,過去是十年九旱,靠天吃飯,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紅薯、豆類等,建國初期糧食單產僅50公斤左右。60至70年代搞大寨田及農田基本建設,加上化肥的使用,水利設施的修建,糧食產量逐漸上升到100多公斤,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的富民政策的貫徹落實,調動了羣眾的積極性,集資打深井5眼,興修水利,國家給買了水管搞節水灌溉,科學種田,發展農業機械化,糧食產量逐年上升,小麥畝產達300~500公斤,玉米畝產也高達500公斤左右。特別是近幾年,黨的支農政策也進一步貫徹落實,又免去農業税,還進行種糧補貼,農民心裏象吃了定心丸,臉上笑開了花,高興地説:“黨的政策暖人間,免去公糧幹勁添,種田科學不靠天,小康生活樂無邊”。
近幾年來有些村民就自籌資金,大力發展養豬等養殖業,該村具有相當規模的養豬户就有8户,以自繁自養為主,每年出欄約1000頭以上,給國家做出了貢獻,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來。
武家灣村無礦產資源。由於受社會小農經濟的影響,以農養副的工匠較多,一、二、五組以木匠為多,6組以鐵匠為主,尤其武家灣的鍘刀,二里八村,很有名氣,所以在50至60年代,大隊組織了副業社,以生產鍘刀、螺絲為主要產品,為該村打了第一眼深機井,還是駐洛軍隊首長趙玉軒調來的打井隊。
全村境內有小商店6個,大都是沿公路而建,又有磨房1家,較大型的麪粉加工廠1家。
該村在經濟產業方面,1958年前是一無所有,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和扶持下,才逐漸有所發展,各村民組都有蘋果園,發展較好的二、五、六生產組效益較好,種植户有較好的每年收入可達2萬多元,蘋果色鮮味美。

武家灣村社會事業

清朝後期,村裏幾家富户。從今朝陽鎮魏坡村請來一魏先生教過私塾,幾年過去,能上起學的人,屈指可數,寥寥無幾,教學內容仍是《三字經》、《百家姓》、《論語》之類,後到了民國初期,又在武氏祠堂興辦洋學,教師是常袋村的劉景辰,就是當地的保長,籌錢興學,直到1948年解放,反匪反霸,1949年建國,人民當家作主,才有了該村解放後的第一所小學,校長董超英,校董事武林有,校址還在武氏祠堂,三間窯廈,俗稱禮堂。由於學生少,是複製班,1~4年級都在一個教室,為了解放婦女,還辦過一段婦女班,一直到70年代,大隊黨支部書記武羊等一班人,才籌款劃地,建起了解放後的第一所小學,二層教學樓,又有教師的辦公室、會議室,同時,村委會也遷到學校辦公,從此結束了清末的私塾。民國的武氏祠堂的教學場所,由於黨和政府對教育的重視關心,師資水平、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小學人學率達100%,歷年來為國家培養出不少人才。
該村過去就有一個民間醫生劉子久,他是一箇中西醫都懂點的農村醫生,後由他組織過大隊的衞生室,由於村裏較窮,也沒添置什麼醫療設備,只能治些頭痛腦熱的小病,現在村只有一個衞校畢業的青年醫生,防疫治點小病還可以,現在的農村醫保,在村裏還派不上大用場,才剛開始,也可能做到小病不出村。1970年以來,村支部、村委、籌集資金先後打機井5眼,修水利設施,解決羣眾的吃水問題,並發展水澆地800畝,2002-2005年,又欣起了修公路熱潮,硬化村路與公路相通達90%。同時還進行了農村電網改造,保障了農村用電的安全。該村過去屬於貧困地區,十年九旱,靠天吃飯。解放後,在黨的領導下,人民生活一天天富餘起來,打深機井5眼,人畜吃水有一部分飲用深井的自來水,另一部分自家打井用水泵抽水自用。總之,解決人畜用水,村莊道路已通4個生產組,路面硬化成水泥路。電力方面,已經過電網改造,自籌資金建小學一所,村民自辦有衞生室。

武家灣村人民生活

建國前,國家是“一窮二白”.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建國初期,人民生活非常貧窮,農村文盲率達40%,一個高小學生,就是“寶貝蛋”,到了70年代,人民生活雖然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但還是因窮民不富,經濟比較落後,當時物資緊缺,各種物資憑票供應,“三轉一響’’是人民生活的最高標準。80年代,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了解放思想,改革開放,黨的富民政策深人人心,農村實行承包制,調動了羣眾的積極性。人民生活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解決了温飽問題的農民,除搞好責任田外,外出打工、承包工程,農民收入不斷增加。據不完全統計,户户有電視機.60%以上農户有各種機動車代步,私人轎車也開進農家小院,大約有15~20輛,現在固定電話不多,大都用上了手機,大約有800多部,手扶拖拉機、農用三輪車200多台。1958年前村民居住條件很差,95%以上都住的是窯洞,天井窯院,1984年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像芝麻開花節節高,現在居住的是上房三間平房的獨家小院,50%的居户還蓋起了2~3層的樓房,搬到城鎮居住的達80户之多,家家有電視。有一部分居民還裝上了電話,現在又擁有手機通訊,交通工具,老人休閒車,青年人摩托車、電動車,都已司空見慣,家用電器方面,生活上用電磁爐也較多。

武家灣村基層組織

解放初建立農會、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至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領導階層不斷更換,比較複雜,有的已無據可查。黨支部成立於1950年初,3人支部,現在發展為5人支部。現在武家灣村共有黨員30人,劉明亞任支部書記,武雪明、劉寶通、武金旺、周代見任支部委員。武家灣村委會村長劉明亞,村委委員武銀保、周代見、武範、張之照5人。

武家灣村人物

武德純:化名吳其中在抗大任教,解放後在江西省公安廳任廳長。
武維:武德純之侄,隨叔在江西工作,軍區印刷廠書記。
劉耀先:歷任洛陽市(縣)公安局科長,公安局長。
劉九娃:洛陽市公安局任科長。
武業隆:是該村解放後第一批大學生,特級教師,已退休。
張保樹:曾任天水市軍工廠供銷科長,已退休。
張元丁:任瀍河區地税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