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威文廟

鎖定
武威文廟,位於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崇文街172號,始建於明正統二年(1437年),明正統四年(1439年)建成,兵部右侍郎徐晞主持,總佔地面積30096平方米。 [1]  [4] 
武威文廟保持着廟學合一、文昌宮與孔廟和而不同的“三足鼎立”整體格局,保留了從明代民國各個時期的建築,在斗栱和樑架結點兩方面具有濃郁的河西地方特色,是研究河西傳統建築、儒家文化和文昌文化內在關係的重要實例。 [5] 
1963年2月,武威文廟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列為甘肅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9月1日,武威文廟被甘肅省人民政府重新核定為甘肅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5]  1996年11月20日,武威文廟被國務院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武威文廟
地理位置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崇文街172號 [4] 
所處時代
明朝 [3] 
佔地面積
30096 m² [1] 
保護級別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開放時間
全年8:30-18:00 [26] 
景點級別
AAAA級 [2]  [4] 
著名景點
文昌宮
山門
崇聖祠
大成殿
戟門 展開
著名景點
文昌宮
山門
崇聖祠
大成殿
戟門
欞星門
狀元橋
尊經閣 收起
批准單位
國務院 [3] 
編    號
4-0163-3-085 [3] 

武威文廟歷史沿革

武威文廟格局變遷
武威文廟格局變遷(3張)
西漢武威郡始,雖歷經戰亂動盪,武威的文化教育事業長期繁榮昌盛,儒學興盛傳播。至明代迴歸中原王朝後,涼州衞作為明代北邊長城沿線的重鎮,在廟學合一制度和明代獨特的都司衞所制度下因軍設教,武威文廟應運而生,發揮着祭祀孔子和傳授儒學文化的雙重功能。 [5]  [6] 
明正統元年(1436年),涼州兵部右侍郎徐晞上書提請修建武威文廟。
明正統二年(1437年),創建涼州衞儒學及文廟,明正統四年(1439年)建成。兵部右侍郎徐晞主持。
明成化四年至六年(1468~1470年),翻修文廟。都御史徐廷章主持。
明成化之後的200餘年裏,由於缺乏史料,無法準確瞭解武威文廟的修繕情況。
清順治十一年至十四年(1654~1657年),擴建部分殿宇。涼州道憲蘇銑主持。
清康熙四十一年至四十三年(1702~1704年),維修尊經閣等;儒學院興盛一時。五涼藩憲武廷適等捐資維修。
清乾隆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1771~1772年),尊經閣、大成殿及東西二廡、名宦鄉賢二祠、欞星門、戟門、泮池和照壁等處維修。武威縣令章攀桂主持。
民國十六年(1927年),西路儒學部分震毀,尊經閣局部坍塌,大成殿樑架破壞,文廟東廡及文昌宮東廊房全毀,廟牆部分倒塌。
民國十七年(1928年),修復了尊經閣;加固大成殿;重建東廡和金聲玉振二門,並維修其他建築;重修文昌宮東廊房等。後發生匪變,修繕中斷。奉祀官賈壇倡議。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維修東西碑亭。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文昌宮成立武威縣民眾教育館。縣督學金光射兼辦,次年,賈壇任館長。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維修崇聖祠大殿及其兩廊房、鄉賢名宦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恢復教育局,推廣社教。戲樓改圖書樓,兩廊房改圖書室。復任賈壇為館長。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後,新建東西碑亭各五;維修牛公祠、三賢祠等。此外,又於文廟西增修房61間等。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維修欞星門牌坊。
1951年,在文廟成立武威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和文物保管所。
1966年,黨壽山等力保文廟建築及所藏上萬文物。後陸續收藏舉世矚目的銅奔馬、漢簡和西夏文書等文物。“文革”爆發,武威縣文管會癱瘓。
1972年,尊經閣大修。同年恢復了文物管理委員會。
1976年,山洪淹沒文廟,大部分建築仍遭到嚴重損壞。
1981~1986年,大規模修繕了水災後的文廟建築組羣。
1982年,在文廟成立武威縣博物館,與武威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合並辦公。黨壽山任文管會副主任兼博物館館長。
2005年6月,武威市博物館委託河北省古建築研究所完成了《武威文廟整體修繕保護工程設計方案》。 [13] 
2005年9月,武威文廟開始實施匾額保護工程,包括匾額複製、匾額修復保護兩大部分。 [10-11] 
2005年10月,武威市博物館自籌資金,對桂籍殿作搶救性的臨時處理。 [13] 
2007年,非文物單位佔用的儒學院舊址已全部移交武威文廟管理。收歸後,大部分新式建築拆除,僅保留北部三排辦公場所,以及南部的三組祠廟建築。 [5]  [6]  [12] 
2009年,武威文廟儒學院祠堂維修工程開工,主要包括整體維修、復原節孝祠、忠烈祠、明倫堂等祠堂建築。次年底工程竣工。 [14-15] 
2013年,武威文廟安防、消防系統工程獲國家文物局批准。 [9] 
2014年,武威文廟總投資650萬元的修繕工程開工,桂籍殿、儒學院為此次重點修繕建築。 [8] 
2016年,武威文廟當選為“中國祭孔聯盟”成員單位。 [32] 
2017年,文昌宮一進院修繕開工。 [20] 
2019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立項並同意實施,武威文廟開展保護修繕和油飾彩畫修繕工程,武威市政府列為2019年度重大建設項目。
2022年1月,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在武威文廟保護範圍內進行儒學院遺址區基礎設施提升改造項目。 [17] 

武威文廟建築格居

武威文廟綜述

武威文廟坐北向南,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98米,東西寬152米,總佔地面積30096平方米,由三組建築羣組成,東為文昌宮、中為孔廟、西為涼州府儒學院(又稱“涼州府學”),均對稱佈局於南北向平行軸線上,保持着原始院落格局,是西北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文廟,明清之際譽為“隴右學宮之冠”。其中,涼州府儒學院基本毀於民國地震,孔廟和文昌宮佔地面積為15300平方米。 [1]  [23]  [25] 
關於武威文廟的平面形狀和佔地面積,上述數據來源於甘肅省文物局,另有天津大學學術成果供參考,平面近似梯形,總佔地面積約29000平方米;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術成果供參考,平面近似梯形,南北長約183米,東西平均寬約131米,總佔地面積約24000平方米,其中孔廟和文昌宮佔地面積約14800平方米。 [5]  [6]  [21] 

武威文廟文昌宮

龜託石碑 龜託石碑
東路文昌宮從南到北有四進院落,桂籍殿(又稱文昌殿)為中心。
第一進院落從新式鐵柵門到山門
第二進院落從山門到過殿,東西為遷入的一組廂房,過殿東西有兩便門,名為“雲路”和“天衢”。
第三進院落從過殿到桂籍殿,東西有兩廊房以及牛公祠、三賢祠、劉公祠和恪亭,中為魁星閣(戲樓),桂籍殿以南有牌坊,廊前還立有龜託石碑“武威歷代進士名錄”。
第四進院落從桂籍殿到“崇聖祠”,“崇聖祠”與尊敬閣平行佈置屬於比較特殊的建制,因其名為後人訛傳。 [1]  [5]  [6]  [21] 

武威文廟孔廟

中路孔廟保存完整,大成殿為中心,從南到北亦有四進院落。 [5] 
第一進院落從萬仞宮牆到欞星門,東西分別為禮門和義路門,中間有泮池及狀元橋。
孔子行教像 孔子行教像
第二進院落從欞星門戟門,東西有遷入的一組廂房、名宦祠和鄉賢祠,以及碑廊各二,戟門兩側為金聲、玉振二門,院中有孔子行教像。
第三進院落從戟門到大成殿,東西有兩碑亭及兩廡。
第四進院落從大成殿經牌坊到尊經閣,東西為院牆,中有甬道,牌坊兩側有便門。 [1]  [6]  [21] 

武威文廟儒學院

西路儒學院南北長約170米,東西寬70米,佔地約11900平方米,主體建築毀於民國地震,包括中部明倫堂、及其東西兩側存誠齋和敬德齋,僅存遺址。 [1]  [6] 
儒學院南部留存三組並置院落,從西至東分別為“明倫堂”(後人訛傳,原明倫堂已毀)、忠烈祠和節孝祠;中部為遺址區;北部為三排新式建築辦公區域,與孔廟開門相連。 [5]  [21] 

武威文廟主要建築

武威文廟綜述

武威文廟主要建築有桂籍殿、山門、崇聖祠、大成殿、戟門、欞星門、狀元橋、泮池,尊經閣等。 [5] 

武威文廟山門

山門
山門(2張)
山門是文昌宮南端第一座建築,位於文廟東南角,為文廟日常對外出入口,面闊三間(12.4米),進深兩間(6.0米),高7.1米,懸山布瓦頂,施中柱,三柱五檁。正門上方書“斯文主宰”。門前置有石獅、抱鼓石 [6] 

武威文廟桂籍殿

文昌宮主殿桂籍殿為單檐歇山頂建築,寓意蟾宮折桂,建於台基上,殿南方的牌坊懸掛着匾額“桂宮傅籙”,面闊五間(20.0米),進深五間(19.9米),高9.1米,前廊樑架上懸掛着40餘塊匾額,其中殿門正上方懸掛着“萬世文宗”匾。 [5]  [6] 
桂籍殿由南向北走近圖

武威文廟崇聖祠

崇聖祠 崇聖祠
崇聖祠位於文昌宮最北端,面闊三間(13.8米),進深兩間(8.0米),高7.3米,歇山布瓦頂建築,其名稱為後人之訛。
據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武威縣誌》載“尊經閣五楹,下即崇聖祠”,清代崇聖祠位於孔廟尊經閣下而非文昌宮內,而位於文昌宮內的“崇聖祠”為民國修建,非原崇聖祠,後人訛傳為“崇聖祠”。 [5]  [6] 

武威文廟泮池、狀元橋

泮池位於孔廟南第一進院落內,北為欞星門,南為影壁“萬仞宮牆”,平面呈半月形,池上原有木構拱橋,俗稱狀元橋,供中狀元的儒生朝拜祭禮時步行過泮池。1980年,對泮池和狀元橋進行維修,木橋改為石拱橋。 [23]  現代為高考學子祈福之地,從橋上走過,在橋兩側繫上紅絲,以祈求孔子佑護。 [6] 
泮池、狀元橋

武威文廟萬仞宮牆

泮池南有一堵影壁“萬仞宮牆”,位於孔廟最南端,頂部採取廡殿頂形式,長約21米,高約4米,東西兩側各開小門,朝東者為義路,往西者稱禮門,祭孔時打開兩門。 [5]  [23] 
萬仞宮牆 萬仞宮牆
文廟原設有正門,面南而開,但最南端被“萬仞宮牆”所隔。從隋大業元年(605年)確立科舉制度,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武威人沒中一個狀元,故萬仞宮牆未開洞,文廟沒有正大門。 [6]  [21]  [31] 

武威文廟欞星門

欞星門
欞星門(2張)
欞星門位於泮池之北,因萬仞宮牆未開洞,故為孔廟正門 [5]  [6]  [23]  。欞星門為四柱三間三樓柱出頭式木牌樓,平面呈一字形,通面闊16.8米,高10.0米,當心間歇山頂,兩次間廡殿頂。四根通天立柱出頭,柱頭上雕飾磚雕獅子狀“嘲風”,兩兩相對,為龍的九子之一。檐下施七踩三翹斗栱,當心間四朵,兩次間三朵,明間龍門板正面書“欞星門”,背面書“太和元氣”。 [5]  [23] 

武威文廟戟門

戟門
戟門(3張)
戟門位於欞星門之北,為六扇硃紅色大門,為孔廟二門、大成殿院落的正門。戟門面闊三間(11.8米),進深兩間(6.2米),高7.8米,為五檁中柱式建築。戟門不常開啓,旁有金聲、玉振二門供日常出入。每逢孔子祭日或誕辰(農曆二月二十三、八月二十七)舉行典禮時開此門。 [5]  [23] 

武威文廟大成殿

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塑像和祭孔的孔廟正殿,其名取自“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平面成方形,面闊三間(21.3米),進深三間(16.8米),建於高1.55米的磚砌台基上,殿前有高1.17米的月台及望柱欄杆,為重檐歇山布瓦頂建築,上懸“萬世師表”匾額,下懸“大成殿”匾額,檐下施五踩重翹斗栱。
大成殿
大成殿內塑像 大成殿內塑像
大成殿正中塑孔子像,旁邊塑“四配像”,兩側塑“十二哲”像,這些塑像已非原物。 [5]  [6] 
大成殿南東西兩側建有東西二廡,供奉歷代賢儒和孔子弟子。

武威文廟尊經閣

尊經閣
尊經閣(3張)
尊經閣位於孔廟最北端,是文廟藏書之處,建於高2.8米的磚砌台基上,三滴水重檐歇山布瓦頂建築,高14.3米,是文廟建築羣中最高大的建築,也是武威最高大的古代木構建築。閣內保存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聖祖御製訓傷士子文碑》。 [5] 
尊經閣一層面闊五間(21.2米),進深二間(10.4米),四周環繞外廊;二層面闊五間(19.7米),進深二間(8.9米),二層下懸“頂禮文宗”匾額,上懸“尊經閣”匾額;三層檐下均施五踩重翹斗栱,頂部翹角上均懸有風鈴。 [23] 

武威文廟文物遺存

武威文廟綜述

除建築之外,武威文廟還有眾多文物遺存。可分為兩類:建築附屬文物和館藏文物。建築附屬文物是指附於建築之中,與建築相互依存的文物,如匾額、碑刻、神龕、壁畫、題記和楹聯等。館藏文物是文廟作為武威市博物館所保存的可移動文物。 [5] 

武威文廟建築附屬文物

孔廟中有兩座碑亭及四處碑廊,共存25塊石碑,多為武威歷代興修水利工程與維修文廟內各建築所立。 [5]  [6] 
桂籍殿前廊樑架上的匾額為歷代文人學士敬獻,上至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的“化峻天樞”匾,下迄中華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的“文教開宗”匾,內容多為歌頌文昌帝君,其中“聚精揚紀”“書城不夜”兩匾收入《中華名匾》一書,“貴相太常”匾為清代書畫家趙永年題寫。 [22-24] 
桂籍殿前牌匾
桂籍殿匾額 桂籍殿匾額
文昌帝君及侍童
文昌帝君及侍童(2張)
桂籍殿內存有清初仿樓閣式神龕,保存完整,供奉着後塑的文昌帝君及侍童“天聾”、“地啞”神像。桂籍殿後牆還存有明代的文昌帝君出行圖。 [5]  [24] 
儒學院節孝祠“飭紀敦倫”牌坊門走馬板上有兩處題記,東次間書“大清乾隆三十八年八月吉日聖詠”,西次間書“大清咸豐元年九月吉日重修”。

武威文廟館藏文物

武威市博物館館址設在武威文廟,館藏各類文物46111件,類別有玉石器、骨器、陶器、木器、銅器、鐵器、金銀器、瓷器、絲織品、書畫、貨幣、傢俱、古籍圖書、漢藏文典籍等。 [30] 

武威文廟歷史文化

武威文廟始建時間

關於武威文廟的始建時間,普遍認為是明正統年間,但也有觀點認為或可追溯至前涼、西夏時期。 [5]  [6] 
明正統年間
據明正統四年(1439年)《涼州衞修文廟暨儒學碑記》載“明正統初年,朝廷特命行在兵部右侍郎徐晞鎮其地……,而未設學舍以為講肄之所,遂請於朝,得命以農隙令軍士取陶甓而經營之......,自丁巳夏經始,至落成,凡二載,壯偉閎輝,為隴右學宮之冠。”,明正統元年(1436年),出於教育原因,兵部右侍郎徐晞上書提請修建武威文廟,於明正統二年(1437年)開始建設,明正統四年(1439年)完工,建築恢宏,被譽為“隴右學宮之冠”。 [5] 
前涼、西夏時期
據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重修武威文廟碑記》載“文廟創始何代,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洎讀前涼載紀及西夏書事,稱其崇儒術,國中大修孔子廟,……並證諸父老傳聞,謂肇建於前涼張氏及元昊割據時者近是。曆元明清三朝,踵事增華,賡績修葺,載在碑誌。”,認為前涼、西夏尊崇儒術並修建孔廟,且民間傳聞建於上述兩朝,後經元明清三朝修繕。 [6] 
據民國三十九年(1949年)《重修文廟創建廟產碑記》載“吾邑文廟,相傳肇建於前涼張氏,或云為西夏時所建。代遠年湮,傳聞異辭。惟自明正統成化以迄清順治、康熙、乾隆、道光間賡績葺修,歷有碑記可考。”,相傳始建於前涼、西夏,但只有明正統成化之後的文廟修建有碑文可考。 [6] 

武威文廟相關人物

武威文廟東路文昌宮桂籍殿前、牌坊兩側東西分別有牛公祠和劉公祠,重點紀念牛公、劉公二人。 [5] 
牛公,即牛鑑,號雪樵,生於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卒於清咸豐八年(1858年),是武威歷史上官職最高之人。文昌宮桂籍殿獻殿有其所書“天下文明”匾。 [5] 
劉公,即劉作垣,字星五,武威縣劉官寨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進士,曾任安徽舒城縣知縣,泗州知州。罷官歸裏後,先後在肅州書院、涼州書院任山長。劉公為官公正廉明,勤於職守,有“玻璃劉公”之美譽。文昌宮桂籍殿牌坊上有其所書“桂宮傳籙”匾。 [5] 
牛鑑作為地方入仕的傑出代表,被祀於文昌帝君之左,體現了民眾對於入仕的渴望;劉作垣被祀於文昌帝君之右,主要歸功於其在教育領域的作為,反映了尊師重教的優秀傳統。 [5] 

武威文廟活動建設

祭孔釋典禮
自2005年中央電視台舉辦“全球聯合祭孔”選擇武威文廟作為西北祭祀點以來,武威市儒學文化學每年按期舉行祭孔釋典禮。 [32] 
祭孔釋典禮
研學活動
武威文廟推出文廟開筆禮、成人禮、漢服禮等研學活動。 [33-34] 
研學活動

武威文廟文物價值

武威文廟歷史價值

武威文廟是河西走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成的文廟,不僅記錄了武威地區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而且見證了廟學制度在河西走廊、西部地區推行的歷史進程。 [5] 

武威文廟文化價值

“三足鼎立”格局
“三足鼎立”格局(2張)
武威文廟保留了東路文昌宮、中路孔廟、西路儒學院的“三足鼎立”院落格局,反映了傳統社會廟、學、宮三者的關係。 [5]  [6] 
武威文廟是文昌宮與孔廟緊密相鄰、規模相當且相互獨立的的建築孤例,反映了官方儒家文化和民間文昌文化的“和而不同”關係。 [5] 
武威文廟保留了完整的傑出人物紀念體系,是文廟建築中齊備神化紀念(孔廟)、重點紀念(劉公祠、牛公祠)和一般紀念(名宦祠、鄉賢祠)三個層次人物紀念功能的孤例。 [5] 

武威文廟藝術價值

武威文廟是河西走廊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羣,保留着眾多清初至民國時期的文物建築,是研究河西走廊傳統建築和甘青建築的實例。 [5] 

武威文廟文物保護

甘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碑 甘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碑
1963年2月,武威文廟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5] 
1981年9月1日,武威文廟重新核定為甘肅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  [25]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
1996年11月20日,武威文廟被國務院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2010年,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對武威文廟各文物建築進行了全面測繪,繪製了圖紙二百餘張。 [5] 
2011年,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武威文廟文物保護規劃編制立項。 [16] 
2011年,武威市博物館委託編制《武威市博物館館藏大藏經保護修復方案》獲國家文物局批准立項。 [7] 
2012年,國家文物局委託天津大學編制《武威文廟保護規劃》。 [5]  [27] 
2017年,《武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6-2030年)》獲甘肅省政府批覆,劃定武威文廟歷史文化街區。 [29] 
2019年,《武威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建設項目》批覆實施,重點保護文廟建築羣及其北側傳統黃土民居集中區域等歷史街巷格局和街巷空間,從而形成“書城不夜”文化區。 [18-19] 
2020年12月1日,甘肅省文物局批覆同意武威文廟不可移動文物數字化保護項目設計方案。 [28] 

武威文廟旅遊信息

武威文廟地理位置

武威文廟位於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崇文街172號,東臨涼州區第一幼兒園,西傍學習巷,北靠致富巷,南接崇文街,崇文街南與西夏博物館相連。

武威文廟開放時間

武威文廟全年開放(8:30至18:00)。 [26] 

武威文廟交通路線

市內可乘坐15路或16路公交車到文廟廣場站下車,步行約100米即可到達武威文廟;從武威火車站乘28路或12路公交車到富民小區站下車,步行約400米即可到達武威文廟。

武威文廟遊覽線路

遊覽線路圖 遊覽線路圖
從文昌宮山門進入,經過殿、戲樓、東西廊房到達桂籍殿,然後至大成殿,再往北至尊經閣或往南至東西廡、碑亭、戟門、名宦鄉賢二祠、欞星門、狀元橋(泮池)等處,結束之後原路返回山門。 [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