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夷湍蛙

鎖定
武夷湍蛙(Staurois wuyiensis Liu et Hu)俗稱“粘搭子”、“巖搭子”;隸於蛙科湍蛙屬。成體體長45mm左右。指趾末端有吸盤,吸盤邊緣有橫溝;指吸盤不大於趾吸盤;無犁骨齒。雄性咽側下有一對內聲囊,第一指內側有黑色角負刺(稱婚刺)。雌性無此特徵。蝌蚪口部後方有一個馬蹄形大吸盤,藉以吸附在急流中的石塊上。於1964年在福建省武夷山區的崇安縣三港首次發現,經鑑定研究,定為湍蛙屬的一個新種,命名為武夷湍蛙。
別    名
Amolops wuyiensis
中文學名
武夷湍蛙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兩棲綱 Amphibia
無尾目 Anura
蛙科 Ranidae
湍蛙屬 Amolops
形象特徵
武夷湍蛙 武夷湍蛙
成體:雄蛙體長41mm,雌蛙體長49rnm左右。頭頂較平,頭寬略大於頭長;吻端鈍圓,略突出於下唇;吻稜明顯;頰部向外傾斜;鼻孔位於吻眼中間,鼻間距小於吻長而大於眼間距;鼓膜小,不甚清晰,可略見其輪廓;無犁骨齒,犁骨稜細長,各向中線後方延伸,相遇或相距甚近;舌後端缺刻深。
前肢短而粗壯,前臂及手長不及體長之半;指短扁,指長順序3、4、2、1;指端均具吸盤及邊緣溝,第三指吸盤小於上眼瞼寬;關節下瘤及第三、第四指指基下瘤明顯;指間無蹼;掌突2個,後半部極靠近或相連。後肢較長,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前方,左、右跟部略重疊;脛長約為體長之半;趾端具吸盤及邊緣溝,吸盤略小於或等於指吸盤;關節下瘤明顯;趾間全蹼,第五趾遊離側緣膜明顯,外側踱問蹼達踱基部;內踱突呈長橢圓形,無外踱突。 [1] 
皮膚略粗糙,體背及後肢背面有許多米色小痣粒,體側有許多大小不等的圓疣,股後方及下方常有許多密集的小圓疣;脛部外側的疣粒有的排成縱行,跗部無寬厚腺體;口角後方有兩個頜腺;顳褶寬厚。雄蛙液浸標本的腹側皮膚鬆弛,成氣囊狀。腹面有小的扁平疣,後腹部的尤為明顯。 [1] 
生活時背面黃綠色或灰棕色,散有不規則的黑棕色大斑塊,頭部斑紋較小;嘴角後的兩個頜腺及體側之圓疣略帶金黃色;四肢背方有黑棕色橫紋,殷脛部各有3條,橫紋間為紫灰色,股後方為細碎雲斑;咽、胸部有許多灰黑色雲斑;腹部白色,有些標本有云斑。

武夷湍蛙生活習性

常棲於海拔700~800m處的流溪及其附近的草叢或石隙裏。主食昆蟲及椎實螺、川卷貝等。模式標本產於武夷山三港。省外僅見於浙江、安徽。

武夷湍蛙發現時間

武夷湍蛙Staurois wuyiensis Liu et Hu俗稱“粘搭子”、“巖搭子”;隸於蛙科湍蛙屬;於1964年在福建省武夷山區的崇安縣三港首次發現,經鑑定研究,定為湍蛙屬的一個新種,命名為武夷湍蛙。

武夷湍蛙分佈

武夷湍蛙(學名:Amolops wuyiensis)為蛙科湍蛙屬的兩棲動物,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佈於浙江、安徽、福建等地。
參考資料
  • 1.    費梁.中國動物志 兩棲綱 下 無尾目:科學出版社,2009.07:1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