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城村

(山東臨沂市平邑縣下轄村)

鎖定
武城村為山東臨沂市平邑縣下轄村,地處平邑縣城正南約35公里處,與鄉政府駐地隔河相望。全村共有229户、878人。
中文名
武城村
行政區類別
山東臨沂市
所屬地區
中國
地理位置
山東臨沂市平邑縣下轄村
下轄地區
臨沭縣下轄村

目錄

武城村簡介

據考古調查,今武城村一帶原始社會就有人類居住。春秋魯襄公十九年(前554年)魯國大夫叔孫豹倡在此築武城以御齊。城牆長達2500米,為魯武城邑治所。後季孫氏叛魯,自立費國,武城被費國吞併。戰國時為齊所佔,改稱南城。西漢置南城縣,又名南武城縣。東漢復置南城縣,北齊廢南城縣併入武陽縣。
武城故城遺址西、南兩面以曾子山和大、小蒼山為屏障,奇峯聳立,崗嶺起伏;東、北兩面依地勢用黃土夯築成半圓形城牆。今殘牆高低不一,最高處9米。遺址北面,温涼河自西向東流過;南面青山如黛,相映成趣。武城是春秋名人曾點、曾參、澹台滅明和晉初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羊祜的故里、出生地。

武城村歷史背景

曾點、曾參墓。曾氏父子均為孔子弟子,同為孔門72賢。曾參因學習勤奮刻苦,受到孔子重視。編著有《大學》《孝經》兩書,被後世列為儒家經典,影響巨大。被尊為“宗聖”,與“復聖”顏回、“述聖”子思、“亞聖”孟柯合稱“孔門四聖”。曾點死後葬於南武城村東北1500米處,墓底用條石壘砌,封土高6.5米,直徑20米。曾參墓原位於魏莊鄉土橋村,西距武城2公里。清《費縣曾氏譜》載:“墓在武城之土橋。”土橋曾參墓在“文革”中被毀。1998年3月,魏莊鄉將曾參墓遷至曾點墓東北50米處重修。墓底部用條石壘砌,封土高3.5米,直徑10米。
澹台滅明墓。澹台滅明,字子羽,亦為武城人,孔子著名弟子之一。為人耿直,品行端正。古書載其“行不由徑,非公事不見卿大夫”。但其貌不揚,曾拜孔子為師,孔子以為其才薄而離去。澹台苦心學習,加強修養,終於學有所成。後講學於江淮,弟子多達300多人,名揚於諸侯。孔子得知後説“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澹台滅明墓位於武城故城東1500米處,原封土高大,與曾點墓東西相望,北靠温涼河,當地稱“澹台墓,離河十八步”。
武城羊氏望族指晉初政治家、軍事家羊祜家族。羊祜的祖父羊續為漢南陽太守;父羊道曾任上黨太守;前母是孔融之女;生母是蔡邕之女,與蔡文姬為親姐妹;堂姐羊徽瑜是司馬師之妻,後追封為景獻皇后;堂弟羊琇“涉學有智”,為輔國大將軍;堂弟羊玄之為尚書、右僕射加侍中,追贈車騎將軍。另有丞相主簿羊曼,名流羊瑾,晉惠帝皇后羊獻容等。
富貴頂摩崖石刻造像位於武城西面孝子山富貴頂南峭壁上,造像三龕,共11尊。鑿工精細,人物形象生動,裙帶衣紋清晰。其一為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農曆四月八日刻,有菩薩像7尊,武士像2尊,下方有銘文。其二緊靠以上造像東面,為金天會七年(1129年)農曆十一月初三刻,鐫銘“沂州費縣和順鄉故縣村”,觀音像一尊,銘文在右。其三,在觀音像往南不遠處東石壁上有造像一尊,只殘存輪廓,似觀音駕雲像。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