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同儒

鎖定
武同儒,1904年出生於灌雲縣鬱林鄉武莊的一箇中農家庭。1930年夏,由於叛徒出賣被捕,同年8月3日慘遭殺害,時年26歲。 [1] 
(概述圖來源) [1] 
中文名
武同儒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4年
逝世日期
1930年8月3日
出生地
灌雲縣鬱林鄉武莊

目錄

武同儒人物生平

武同儒,1904年出生於灌雲縣鬱林鄉武莊的一箇中農家庭,幼年入團圓宮鄉塾讀書,他聰穎好學,才智過人,學習成績優異,深得師長喜愛。高小畢業後,考入板浦省立第八師範學習。隨着年歲的增長,知識閲歷的豐富,在校內受進步教師的啓迪,以及五四運動的影響,思想進步很快。他同情貧苦農民,憎恨地主豪強,敢於抨擊時弊,仗義執言,為貧苦農民鳴不平。他的家鄉有一地主山霸名仇東山,其人刁鑽刻薄,霸佔山林,欺壓百姓,羣眾對他恨之入骨,但敢怒而不敢言。少年武同儒卻在團圓宮令人醒目的粉牆上畫了一張漫畫:一個地主老財,頭戴瓜皮小帽,身穿前清馬褂,腰間挎一小刀,把仇東山這個地主搜刮民財,比成刀割,對仇姓地主進行諷刺。從此,百姓們稱呼仇東山為“仇小刀”,武同儒也被鄉里譽為“少年一雄”。
武同儒20歲時,父母為他完姻,娶成氏為妻,生二女一子。長女小霞、次女可霞、子可雨。
1926年,板浦省立第八師範校園裏新文化、新思潮已得到傳播,青年武同儒受到新思潮的激盪,在進步教師的影響下,由“鳴不平”,進而追求革命真理,立志改造舊世界。當時他的家鄉雲台山區有一樹藝公司霸佔了山林,並設立南大局、北大局,自訂“山規”,設立看山隊,禁止山民上山砍柴拾草維生,激起貧苦山民的怨恨,便同樹藝公司打“山案官司”。但貧苦百姓總是輸,有理講不通。為此武同儒心裏窩着滿腔怒火,發誓要與山霸鬥一場,以解救眾鄉親們的苦難。現實使他清醒地認識到,要鬥倒樹藝公司,光靠少數人不行,只有團結起來才有力量。他假日回家,就找鄉親們談心,啓發他們的覺悟,把一些青年團結在他周圍。經過他的積極宣傳鼓勵,一批山民聯合起來了,並組織了一個“窮人會”。在當時,入會是貧苦農民求生存的一種最好的組織形式,加入窮人會的大部分都為青年骨幹,一場鬥公司、求生存的羣眾風暴在醖釀着、籌劃着。
1927年3月下旬的一天,以武同儒、範培林為首的“窮人會”,集合會員300餘人,加上貧苦山民上千人,手持刀斧、扁擔,喊着“還我山林,反對封山”等口號上山,把樹藝公司霸佔山林後栽植的二、三百畝樹苗全部砍光。
樹藝公司經理徐紹垣為了報復,乞求灌雲縣政府派兵鎮壓,逮捕了為首的範培林,帶至縣府監獄關押。武同儒親自上堂,與縣長徐伯堂面對面地據理力爭,慷慨陳詞:“自古以來,貧苦山民祖祖輩輩皆以砍柴種田度日,樹藝公司強佔山場,斷絕山民生路,才爆發這場山案官司,實乃官逼民反。縣長大人乃一方父母官,不能伸張正義,為百姓着想,反而逮捕山民,實屬荒唐……”這番話,把徐伯堂斥責得啞口無言。武同儒又進一步説道:“縣長大人是國父生前倡導的三民主義信徒,其民生主義就是要讓民眾得以生存,實行耕者有其田。為告慰國父在天之靈,忠於三民主義,請立即釋放範培林,深望縣長三思。”經過武同儒一番鬥爭,徐伯堂自知理虧,怕事態鬧大,將範培林交保釋放。山霸們不準上山砍柴的禁令也被打破了。從此,青年武同儒在家鄉的聲望益高,地主山霸對他無可奈何。然而,他們並不甘心,樹藝公司和地主豪紳、官府相互勾結,欺壓民眾,山民們仍然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
1928年秋,武同儒在東海中學,由惠美琬(惠浴宇)、呂德愚(呂鎮中)2人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他在黨的領導下,走上了革命道路。他先後擔任東海縣委、灌雲縣委的領導職務。為了取得合法身份與敵人進行公開的鬥爭,是年底,他在家鄉鬱林鄉以個人名義參加國民黨,並擔任灌雲縣黨部第二區區分部執行委員。1929年2月,他參加縣黨部選舉,被選為灌雲縣黨部候補委員,遞補為執行委員、宣傳部部長。他利用這一合法身份,全身心投入到黨的事業中去。當時,黨利用東海中學師範科畢業生分配之機,派毛楚材(汝楠)、王芷英、仲衡到大村海寧小學任教,武同儒也回鄉與毛楚材在大村發展黨員,建立黨的大村支部。他們以小學為基地,開辦平民學校,動員山民入學識字,向他們宣傳革命道理,提倡剪辮子,反對女子裹小腳,宣傳男女平等,啓發山民的階級覺悟。他們還書寫標語、印刷傳單,到大浦、開泰、連雲港等碼頭去張貼散發。他們還帶領學生進行砸土地廟,扳倒菩薩等破除迷信的宣傳活動。
1929年5月,借農曆四月初八“浴佛節”廟會之機,海屬四縣黨的縣(工)委、區委骨幹會議在雲台山三元宮召開,武同儒是當地人,與三元宮僧人熟悉,均由他聯繫安排食宿,負責安全保衞。參加這次會議的有六、七十位代表,他們都扮成虔誠的香客,白天“朝山進香”,晚上開會。會議傳達了黨的六大會議精神,並佈置新的鬥爭任務。會議還分析了當時的鬥爭形勢,總結了前段“窮人會”與樹藝公司鬥爭的經驗教訓,決定將窮人會改為扁擔會,在此基礎上發動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暴動,並建立農民武裝。會上決定由武同儒任總指揮。指揮部設立在大村阿育王塔下的海清寺。
武同儒進一步鼓勵貧苦山民同山霸作鬥爭的行動,激怒了徐伯堂,遭到了逮捕,被關進縣監獄,後轉至清江監獄。武同儒在獄中堅貞不屈,國民黨無計可施,加之黨組織積極營救,終於獲釋。回來後,他繼續聯絡雲台山區農民,組織扁擔會,並秘密搞武裝,準備暴動。
東海中心縣委為加強沭陽暴動的領導力量,決定調武同儒擔任中共沭陽縣委委員、城區區委書記。武同儒雖然離開大村,但暴動的各項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1930年8月8日,雲台山區的扁擔會會員和貧苦山民近千人,高舉紅旗,揮舞扁擔、斧頭,鐮刀,高呼“創共產、救窮人、除山霸、還山林”的口號,浩浩蕩蕩,蜂擁上山。他們搗毀了南北大局,把紅旗插上香爐頂,震撼了國民黨地方當局的反動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土豪山霸的惡勢力。
武同儒到沭陽後,積極開展黨的組織建設、武裝建設等工作,參與領導羣眾鬥爭。1930年4月中旬,沭陽縣委在鄭莊召開會議,決定5月1日在馬廠搞示威遊行活動。縣委採取聲東擊西、調虎離山的策略,於4月27日、28日兩夜,由武同儒率領一批黨員,在沭陽城大街小巷,遍散傳單。國民黨沭陽縣政府見勢恐慌,馬上將分駐在各市鎮的縣大隊調回沭城,維持“治安”。武同儒的行動,為馬廠“五一”大遊行取得預期的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根據江蘇省總行委的統一部署,沭陽縣行委決定在沭城舉行“八一”總暴動,武同儒是主要領導者之一。由於叛徒出賣,暴動失敗,武同儒不幸於7月31日被捕。
武同儒被捕後,國民黨對他威逼利誘地説:“你在海屬德高望重,為有影響之人,只要回頭為黨國報效,高官有得做”。這均遭到他的嚴厲痛斥。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武同儒正氣凜然,視死如歸。8月3日深夜,武同儒、江守元等同志慘遭國民黨殺害。他們在臨刑前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打倒國民黨!”等口號。武同儒犧牲時年僅26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