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姓

(中國百家姓之一)

鎖定
武姓,中國百家姓之一,源於河南安陽商丘洛陽等地,相傳武丁為武姓始祖。 [1] 
武姓最早的發祥地在今河南省境內,其後在此地不斷繁衍。春秋時的宋國是武姓來源地,活動在今河南商丘一帶,後來隨時間推移,武姓活動區域不斷擴大,大約到戰國時期,武姓之後已在中原一帶比較廣泛地活動了。 [1]  秦漢時期,武姓大體分佈在陳郡、沛縣、梁鄒、盱眙、長安以及今河南省東部一帶。魏晉南北朝時期,武姓大舉南遷,成為安徽、江蘇等省境內的一大望族,形成武姓“沛國”郡望。而另一支武氏遷入今山西,在今太原一帶發展成為一個大族,形成武姓“太原”郡望。唐代時,武姓家族因出了一位武則天,使太原武姓發展達到了昌盛時期,武姓在北方各地再次得以繁衍遷徙,族派不斷擴大。 [2]  宋代時期,武氏已經發展到全國各地。清代有武姓渡海入台,後遷徙新加坡等地。 [2] 
武姓在宋人編著的《百家姓》中排名第250位,2018年,全國武姓人口中排名第92位,約有220多萬人,尤以河南、黑龍江二省多武姓,大約佔武姓總人口的37%。河南是當代武姓第一大省,佔武姓總人口的19.7%。 [3] 
中文名
武姓
得姓始祖
武丁
主要郡望
太原郡、沛郡
主要堂號
鬻薪堂、太原堂
排    名
92位(2018年)
祖源地
安陽商丘洛陽
姓氏名人
武丁武則天武元衡武三思武圖功
姓氏人數
約220多萬人

武姓歷史發展

武姓源流

1、出自姬姓
武
唐代林寶《元和姓纂》記載:“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日‘武’, 遂以為氏。”即因周平王的小兒子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狀紋路,故被賜為武氏,為周朝大夫,後來他的子孫因而以武為氏,史稱武姓正宗。 [4] 
2、出自以國名為氏。
據《世本》《萬姓統譜》等資料所載,夏臣武羅被封武羅國,後國亡,其後子孫以國名為氏,稱武姓。 [4] 
3、出自子姓。
出自商王武丁之後,以祖名為氏。據《武班碑》所載,為商王武丁之後,以其祖名字為氏。出自春秋時宋武公之後,以諡號為氏。據《風俗通義》所載,春秋時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後諡號為“武",史稱宋武公,其子孫以其祖之諡號為氏,亦稱武氏。 [4] 
4、出自以邑名為氏。
據《風俗通義》所載,漢朝有武強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強縣,其後代因封地“武強”簡為武氏。 [4] 
5、其他來源。
出自以武字開頭的複姓一武安氏和武疆氏;出自其他源流;唐代的冒姓或被賜姓為武姓的;出自少數民族有武姓或有複姓改漢姓武的。 [4] 

武姓遷徙傳播

武姓最早的發祥地在今河南省境內,其後在此地不斷繁衍。春秋時的宋國是武姓來源地,故其早期的活動區域應在今河南商丘一帶,後來隨着時間的推移,武姓人口的增加,社會生產的發展,政治局勢的變化,武姓活動區域也不斷地擴大,大約到戰國時期,武姓之人已在中原一帶比較廣泛地活動了。 [1] 
商代時的安陽、東周時的洛陽、春秋時的商丘是武姓起源地,故武姓先秦時期的活動區域,應在今河南安陽、洛陽、商丘一帶。
秦漢時期,武姓大體分佈在陳郡(今河南淮陽縣)、沛縣(今江蘇沛縣)、梁鄒(今山東鄒平縣東北)、盱眙(今江蘇盱眙縣東北) 、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以及今河南省東部一帶。
魏晉南北朝時期,武姓也同中原的士族一起大舉南遷,成為安徽、江蘇等省境內的一大望族,形成武姓“沛國”郡望。而另一支武氏遷入今山西,在今太原一帶發展成為一個大族,形成武姓“太原”郡望。
唐代時,武姓家族因出了一位武則天,使太原武姓發展達到了昌盛時期,武姓在北方各地再次得以繁衍遷徙,族派不斷擴大。 [2] 
宋代時期,武氏已經發展到全國各地,其中在山西、河北、湖北、河南、湖南分佈最為集中。
明代時期,山西、山東、河北、河南、陝西、江蘇也有較多的武氏分佈。當今其中河南、河北、遼寧、山西的武氏分佈最為密集。 [5] 
清代亦有武姓渡海入台,後遷徙新加坡等地。 [2] 

武姓得姓始祖

相傳武丁為武姓始祖。 [1]  武丁,姓子,名昭,是商朝第23位國王。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結果,武丁在位時間為前1250年至前1192年。武丁是商王小乙的兒子。武丁即位後任用賢臣、勵精圖治,使商朝再度復興,武丁也因此成為備受後人稱讚的中興之主。武丁之世,商王朝成為疆域遼闊的大國。逝世後,武丁兒子祖庚繼承王位。祖庚之兄祖己為了表彰武丁的功業,為武丁立了廟,尊稱武丁為高宗,並作了《高宗肜日》和《高宗之訓》兩篇文章。 [6] 

武姓傳統文化

武姓郡望堂號

  • 郡望
武姓主要郡望有:太原郡、沛郡。
太原郡:戰國秦莊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相當於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一帶以北地區。
沛郡:漢高帝改泗水郡置郡。相當於今安徽淮河以北、西淝河以東,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蘇沛、豐等地。 [4] 
  • 堂號
武姓主要堂號有:鬻薪堂、太原堂。
鬻薪堂:鬻薪是賣柴。宋朝武行德,相貌奇偉,家裏很窮,以賣柴為生。後晉高祖(石敬瑭)鎮守弁門,到郊外遊玩,看到行德賣柴,對他的相貌很驚訝,又見他擔的柴特別重,就把他留在帳下當了虞候。後來作戰時行德被契丹俘虜,他殺了契丹的官,佔據了河陽,不久歸順了北漢,當了河陽尹,入宋,官太子太傅。
太原堂:太原郡於戰國秦莊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相當於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一帶以北地區。 [4] 

武姓家譜文獻

武氏家譜,(清)武先慎纂修,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北京武氏族譜,(清)武繼昌編,清咸豐四年(1854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 [4] 

武姓文物保護

宗祠墓羣
武氏墓羣石刻 武氏墓羣石刻
武氏墓羣石刻(習稱武氏祠)位於濟寧市嘉祥縣紙坊鎮,建於147年至公元189年間。1961年經國務院批准,被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氏祠內的許多作品已成為中國古代藝術的標誌性圖案,武氏墓羣石刻是中國建築、美術、雕塑史上劃時代的傑作。 [7] 
武丁墓 武丁墓
武丁墓位於河南安陽侯家莊西北崗,規模宏大,深入地下10.5米,墓葬面積712.75平方米,是周口市文物保護單位。 [8] 
太原晉源區晉祠鎮北大寺村武氏宗祠 太原晉源區晉祠鎮北大寺村武氏宗祠
武氏宗祠位於晉祠鎮北大寺村內,創建於清代嘉慶十六年(1811年),距今有二百多年,一直保持原有風貌,是太原市保存較好的家族式祠堂,2009年被列為太原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 
武大郎墓(即武植墓) 武大郎墓(即武植墓)
武大郎墓位於清河縣城武松東街北側、武家那村(原孔宋莊)南,2007年被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0] 

武姓宗祠楹聯

武姓宗祠
嶧縣武氏宗祠 嶧縣武氏宗祠
武植祠 武植祠
皇澤寺武氏家廟 皇澤寺武氏家廟
武姓楹聯
平章卓識;補闕高風
上聯典指唐代武元衡。下聯典指武元衡的堂弟武儒衡。 [4] 
嵩隱家風遠;太原世澤長
此聯為武姓的宗祠“太原堂”的通用堂聯。上聯典指唐代武攸緒棄官隱於嵩山之陽。下聯典指武姓的望族居太原郡。 [4] 
平章卓識;補闕高風
典指唐代大臣武元衡及其堂弟武儒衡。 [11] 
祥開國胄;慶衍奇文
典出武氏起源之一,周平王有個兒子,出生時掌中紋路有像個篆文的“武”字,周平王因此賜他姓武氏。 [11] 
嵩山高隱;練湖著名
典指唐代武攸緒棄官隱於嵩山之陽;宋代武允蹈自號“練湖居士”,著有《練湖詩集》。 [11] 
嵩隱家風遠;太原世澤長
典指唐代武攸緒以及武姓的郡望太原。 [11] 
武班尚留遺墓;皇后竟號則天
典指武宅山有漢從事武班墓,《武班碑》記載武氏的起源和武氏的始祖武丁、武則天。 [11] 
苦吟精著練湖集;誠心飽領嵩嶺霞
典指宋代詩人武允蹈、唐代隱士武攸緒。 [11] 
六宮粉黛無顏色;萬國良冠非冕旒
山西省文水縣南徐村武則天廟聯。 [11] 
掩映葉光含翡翠;參差石影帶芙蓉
唐代詩人武三思《奏和聖制夏日遊石淙山》詩句聯。 [11] 
政啓開元,治宏貞觀;芳流劍閣,光被利州
郭沫若撰四川省廣元市皇澤寺聯。 [11] 
孝子辦義學,御賜武訓;巾幗操帝業,著名女皇
典指清代名人武訓、唐代女皇帝武則天。 [11] 
立地頂天,巾幗勝操唐帝業;依山臨水,利州留置武家莊
典指武則天。 [11] 

武姓姓氏名望

武姓先秦兩漢

商朝君主武丁 商朝君主武丁
武丁:姓子,名昭,是商朝第23位國王,商王小乙兒子,中興之主。 [6] 
武臣:秦末陳縣(今河南省淮陽)人,隨陳勝起義,後自立趙王,因違抗陳勝命令,被部將李良所殺。 [11] 

武姓隋唐五代

武士彠:唐代大臣,武則天之父。以經營木材致富,隨李淵征戰有功,被封官爵。高宗時,以皇后之父身份受封周國公,被賜太原王。 [5]  [12] 
女皇武則天 女皇武則天
武則天:唐代著名的女皇,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之母。大周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建周代唐,在位21年,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 [5] 
武元衡:唐代大臣。建中進士,官至宰相。因剛直不阿,觸犯權貴,被刺客暗殺。 [5] 
武承嗣:武則天之侄,因蔭而權重。後武承嗣爭立太子,不果,怏怏而死。 [12] 
武三思:武則天之侄,陰謀作亂,事敗被殺。 [12] 
武元衡:河南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南)人,唐代建中進士,官至宰相,帝評之曰“是真宰相器。”因剛直不阿,觸犯權貴,被刺客暗殺。 [12] 
武漳:文水(今山西省汾陽)人,五代後蜀著名將領,職山南節度使,重視農業,對當地農田水利建設有所貢獻。 [12] 

武姓宋元

武宗元:河南省白波(今孟津)人,北宋著名畫家,學吳道子,行筆流暢,擅佛道鬼神,行筆流暢,曾為寺觀作壁畫,人皆稱之。 [12] 
武允蹈:宋代高詩人,兩貢於鄉,詩文刻意,多膾炙人口,著有《練湖集》。 [12] 
武元直(生卒年不詳),金代北平(今北京)人,明昌間名士。善畫山水,能詩文,作品有《蓮峯小隱圖》《 漁樵閒話圖》《東坡遊赤壁圖》等。 [4] 
武漢臣:元代戲曲家,所作雜劇甚多,今知有10種。 [12] 
武祺:元代太谷(今屬山西省)人,歷任中書參議、户部尚書、甘肅行省參政等職。著有《寶鈔通考》等。 [12] 

武姓明清

武之望:明代名醫。其醫術有獨到之處,曾參王肯堂之《證治準繩》,編有《濟陰綱目》,另著有《濟陽綱目》。 [5] 
武圖功:山東曹縣人,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進士,官至太僕寺卿 [13] 
武韜:清初山東曹縣人,清順治三年(1646年)武榜眼進士及第,授官山西蒲州參將昭武將軍,後被叛賊所害入京城忠烈祠,乾隆下旨追賜世襲恩騎尉。 [13] 
武禹襄:清代武式太極拳創始人。 [12] 
武億:清代著名學者,乾隆進士。曾創辦範泉書院。治經史,精於考訂金石文字。著有《經讀考異》、《羣經義證》、《偃師金石記》、《授堂詩抄》等。 [12] 
武昌國:清朝奉天鑲藍旗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任太康知縣,重視水利建設,親自勘察境內河流,疏浚28條溝河,修建25座涵閘,修築了縣內重要的道路和橋樑。在重修文昌閣、魁星閣、重建興賢書院的同時,還重修了育嬰堂、普濟堂等社會設施,主持纂修《太康縣誌》。 [11] 

武姓近代以來

武訓:中國近代羣眾辦學的先驅者,偉大的平民教育家,為窮人創辦了堂邑、館陶、臨清三縣義學。 [12] 
武士敏:字勉之,河北省張家口市懷安縣柴溝堡鎮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8軍軍長。是抗日戰爭期間陣亡的中國軍方高級將領之一。 [14] 
武元甲大將 武元甲大將
武元甲(Võ Nguyên Giáp,1911-2013),生於廣平省麗水縣祿水鄉,越南大將,原越共政治局委員、原中央軍委書記、原越南副總理 、原越南國防部部長。 [23-24] 
武遲:中國科學院院士、石油化工專家,1914年12月16日生於浙江杭州,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8年3月1日逝世。 曾任清華大學等校教授,石油工業部副總工程師,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 [15] 
武長友(右) 武長友(右)
武長友:河北清河人,中共十一大代表、十三屆中紀委委員,1988年被授予空軍中將軍銜,曾獲獨立自由獎章、三級解放勳章、獨立功勳榮譽章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三級國旗勳章。 [16-17] 
武治業( 1934—1976),商水縣大武鄉大武村人。1974年奉命授助坦桑尼亞,任築路工程技術隊隊長,1976年6月不幸犧牲,被坦桑尼亞政府追予為“國際主義戰士”,新疆軍區追記二等功。 [11] 
武大偉:1946年12月出生於中國黑龍江省海倫市,大學畢業,是中國政府朝鮮半島事務特別代表。曾歷任中國駐韓國大使、中國駐日本大使、外交部副部長等職務。夫人毛婭平,有一女。 [18] 
武文賞(Võ Văn Thưởng,1970.12.13-),生在越南永隆省芒鐵縣安福鄉,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主席。 [25-26] 
武磊 武磊
武磊:1991年11月出生於江蘇南京,祖籍濟南平陰,中國足球運動員,司職前鋒,現效力於西乙皇家西班牙人足球俱樂部。曾包攬2018賽季中超金球獎和金靴獎,是首位攻破巴薩球門的中國球員。 [19-20] 

武姓人口

2018年,全國武姓人口中排名第92位,約有220多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8%。約37%分佈在河南、河北二省(其中河南最多,約佔全國武姓人口的19.7%);19%分佈在遼寧、山西二省。 [3]  [21] 
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發佈2021年全國姓名報告。根據報告,武姓分佈最多的省份是山西。 [22] 

武姓研究考證

《元和姓纂》記載:“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日‘武’, 遂以為氏。” [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