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步騭

(三國時期孫吳重臣)

鎖定
步騭(?-247年),字子山,徐州臨淮淮陰(今江蘇淮陰西北)人,中國三國時期孫吳流寓士人的代表人物,官員。 [54] 
步騭早年遷居到江東避亂,擔任孫權主記,後任海鹽長,又任車騎將軍東曹掾兼任徐州治中從事。建安十五年(210年),出領鄱陽太守,隨即遷任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將。次年追拜使持節、徵南中郎將,加平戎將軍,封廣信侯。黃武二年(223年),遷任右將軍、左護軍,改封臨湘侯。黃武五年(226年),被授予符節,屯駐漚口。黃龍元年(229年),步騭被任命為驃騎將軍,同年都督西陵,代替陸遜鎮撫吳蜀邊境。薦獎賢達,救解患難,多所匡濟 [17-18]  。曾數十次上書孫權,勸其以明德慎罰,任賢使能。孫權雖不能悉納,然亦時採其言 [18]  。赤烏九年(246年),步騭代替去世的陸遜出任丞相。赤烏十年(247年),去世。 [54] 
步騭在夷陵之戰中,平定了零陵、桂陽等荊南諸郡,穩定了孫吳的戰略後方。吳國在夷陵的勝利,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戰略格局。步騭駐守西陵二十年,曹魏的邊境將士都敬仰他的威信。他性情寬弘,很得人心,喜怒不形與聲色,無論對內還是對外總是表現得十分恭敬。 步騭教導門生時,手不釋卷,衣飾和居處都和一般儒生一樣樸素。但妻妾的衣飾奢華,令他被當時人譏笑 [21]  。其著有《表言塞江》《上疏請備蜀》《上疏論典校》《上疏獎勸太子登》等。 [55] 
全    名
步騭 [1] 
子山
所處時代
漢末三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臨淮郡淮陰縣
逝世日期
247年
主要成就
平定交州,擊破叛亂
主要作品
表言塞江 [24] 
上疏請備蜀 [24] 
上疏論典校 [24] 
上疏獎勸太子登 [24] 
官    職
丞相
爵    位
廣信侯→臨湘侯

步騭人物生平

步騭家世背景

步騭的祖先為周代晉國大夫楊食,因其采邑在步這個地方,遂以步為氏。後步氏族人中有名步叔的人,是孔子七十弟子之一。根據史記記載此人為步叔乘,字子車。秦漢之際步氏族人有為將軍者,以功封淮陰侯,步氏於是成為淮陰大族。步騭是淮陰士族步氏的後人,孫權的寵妃步夫人與其同族。 [2] 

步騭避難江東

漢末擾攘,步騭遷居到江東避亂,到江東後生活困苦。後與同齡的廣陵衞旌相識交好,二人白天靠種瓜自給自足,在晚間則努力研習書籍。步騭廣泛地學習各種學問和技藝,各種書籍無不通讀博覽,他性格寬雅深沉,能夠折節降志,屈己辱身。 [3-4] 
會稽焦矯(曾擔任過徵羌令,人稱焦徵羌 [5]  )是郡中的豪族,其門客放縱無理、霸道胡為。步騭與衞旌在其地盤上謀生,擔心被他們所侵凌,於是共同帶着名帖和瓜果,前往獻給焦矯。到其府邸後,焦矯正在室內睡覺,兩人只得在外面等待。
過了一段時間,衞旌等得不耐煩了,想要就此離去,步騭制止道:“我們來的初衷就是畏懼他勢力強大,如今到來拜訪未果又擅自離去,想以此來表示清高,只會與他結怨而已。”過了很久,焦矯開窗看見了他們,於是命人在外面鋪上座席,讓他們坐在室外,而自己卻在室中帷幄端坐。衞旌越發覺得恥辱,但步騭神色言談自若。焦矯安排他們就餐,自己的大案上堆滿了佳餚美味,卻以小盤盛飯給步騭。衞旌,只有少許蔬菜而已。衞旌心中鬱悶,難以下嚥,而步騭卻把飯菜全部吃光。其後才與衞旌告辭而去。衞旌怒罵步騭:“你怎麼能忍受這種侮辱?”步騭答道:“我等本是卑微低賤之人。主人以低賤之禮招待我等,本來就很恰當,有什麼可恥辱的?” [6] 

步騭遊歷吳中

步騭各類形象
步騭各類形象(1張)
建安五年(200年),孫權曹操表為討虜將軍,步騭入仕孫權,被任命為主記
建安六年(201年 [49]  [49]  ,步騭辭官與諸葛瑾嚴畯等遊歷吳中各地 [49]  ,三人逐漸聲名顯赫,被稱為當世的英傑俊才,其後又擔任過海鹽縣長。 [7-8] 
建安十四年(209年),劉備表奏孫權代理車騎將軍、領徐州牧,孫權辟命步騭為車騎將軍東曹掾兼任徐州治中從事,且舉其為茂才 [9-10] 

步騭穩定交州

建安十五年(210年),步騭被任命為鄱陽太守 [45]  。自漢末以來,交州因地處偏遠而難以管制,前交州刺史朱符張津都因為難以有效控制局勢而被迫逃亡和被殺,劉表治理荊州時派賴恭擔任交州刺史,吳巨擔任蒼梧太守,後二人相怨,吳巨將賴恭驅逐到零陵郡,賴恭於是向孫權求援,孫權隨即遷步騭擔任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將,統領武射吏千餘人南行接管交州。 [11] 
建安十六年(211年),孫權追拜步騭為使持節 [48] 徵南中郎將。步騭到任後,蒼梧太守吳巨陰懷異心,不聽從調遣,步騭於是設局將他斬殺,威聲大震,交趾太守士燮及其兄弟率眾前來歸附。當時,前刺史張津故將夷廖錢博之徒仍然割據山頭。稱雄一方,步騭逐一將其討伐消滅。交州的秩序才漸漸趨於穩定,法令遂得到執行。後來益州郡大姓雍闓殺害了劉備任命的益州太守正昂,通過士燮表示希望向孫權投降,步騭接納並安撫他。因此加拜平戎將軍 [29]  ,封廣信侯。 [12] 

步騭平定叛亂

延康元年(220年),孫權任命呂岱接替步騭為交州刺史,步騭於是率領一萬名交州義士進駐長沙。當時,正遇上劉備東征孫權,武陵郡百越更接受蜀漢的招降,蠢蠢欲動,孫權於是任命步騭駐守益陽 [13]  。後來,劉備在夷陵陸遜擊敗,但零陵桂陽等郡仍然不穩,皆被步騭領兵平定 [13]  [13] 

步騭位高權重

黃武二年(223年),步騭遷任右將軍、左護軍,改封臨湘侯。 [14] 
黃武五年(226年),步騭被授予符節,屯駐漚口。 [15] 
黃龍元年四月丙申日(229年5月23日 [28]  ),孫權在武昌稱帝,任命步騭為驃騎將軍、領冀州牧 [32]  ,同年都督西陵 [33]  ,代替陸遜鎮撫吳蜀邊境。六月 [34]  ,蜀漢派遣衞尉陳震出使吳國,祝賀孫權稱帝登極。孫權於是與蜀漢約定平分天下,以豫、青、徐、幽四州歸屬孫吳 [35]  ,兗、冀、並三州歸屬蜀漢 [35]  ,由於將冀州瓜分給了蜀漢 [35]  ,因此解除了步騭冀州牧一職 [33]  [16] 
同年九月 [36]  ,孫權遷都建業,留太子孫登上大將軍陸遜繼續鎮守武昌。孫登寫信給步騭,請求教誨。步騭於是把當時在荊州界內擔任重要職務的官員即諸葛瑾陸遜朱然程普潘濬裴玄夏侯承衞旌李肅、周條、石乾等十一人列出,對他們的品行才能進行逐一的介紹分析,且上疏希望孫登要信任和重用這些傑出人才。 [17] 

步騭匡救賢良

後來,孫權信任酷吏中書校事呂壹,讓他負責監察百官、處理刑獄。呂壹經常對官員的公文進行審核,對許多具體事項吹毛求瑕,稍微有問題的官員就會被誣陷以重罪,且濫用嚴刑,彈劾處理了許多無辜官員,甚至孫權的女婿左將軍朱據、丞相顧雍等也難免被誣陷以罪名而遭到軟禁。
步騭對此深為不滿,多次上書勸諫。後來典軍吏劉助提供證據證明朱據無罪,揭發呂壹製造冤案的真相,在步騭、潘濬等人的壓力下,孫權終於覺悟,誅殺呂壹,且派中書郎袁禮前往安撫步騭等人。步騭先後上疏數十次,舉薦屈居下位的賢能,為遭受無辜陷害的官員開脱,孫權雖然不是全部採納,但還是多次經過他的勸諫中修正錯誤的行為和意圖。 [18] 
赤烏元年(238年 [52]  ),弄政大臣呂壹遭到處死。先前,諸葛瑾呂岱朱然、步騭自以為武官,未有干涉呂壹一事。呂壹死後,孫權派遣中書郎袁禮斥責四人,指自己與四人恩猶骨肉,榮福喜戚,相與共之,自己政治上出錯,理應上奏勸告,不應置身事外 [52] 
赤烏二年(239年),諸葛瑾、步騭連名上疏希望孫權寬恕周胤,孫權開始並不允許。後來朱然全琮亦上疏乞求,孫權終於答應,可惜不久之後周胤病死了。 [27] 
赤烏四年(241年) 四月 [31]  孫權分兵四路攻魏:衞將軍全琮率軍數萬出淮南決芍陂(今安徽壽縣南)之水,威北將軍諸葛恪六安(今安徽六安東北),前將軍朱然樊城(今湖北襄陽),大將軍諸葛瑾攻柤中 [31]  (今湖北南漳蠻河流域)。 五月,全琮入侵芍陂,朱然、孫倫圍攻樊城,諸葛瑾、步騭侵掠柤中,司馬懿自請出兵往討。六月辛丑日(7月24日 [42]  ),在柤中被司馬懿擊退 [42]  [43]  [30]  同年,太子孫登去世。 [44] 

步騭二宮之爭

赤烏五年(242年),孫權因太子孫登於此前逝世,乃立三子孫和太子,另立四子孫霸魯王魯王孫霸因得寵於孫權,野心漸生,在其黨羽在其黨羽全寄吳安孫奇楊竺 [51]  等的支持下,陰謀廢儲奪位,引發了二宮之爭。
由於孫權未能及時解決這場爭鬥,此後二宮之爭愈演愈烈,全國內外文武逐漸分裂為兩派。丞相陸遜 [47]  、大將軍諸葛恪 [47]  太常顧譚 [47]  驃騎將軍朱據 [47]  、會稽太守滕胤 [47]  大都督施績 [47]  尚書丁密 [47]  等支持太子孫和,步騭則與鎮南將軍呂岱、衞將軍全琮左將軍呂據 [47]  中書令孫弘等依附魯王孫霸,兩派爭奪不休,幾乎使得吳國陷入政治危機。
步騭傳殘卷 步騭傳殘卷
赤烏七年(244年),曹魏太傅司馬懿率軍南征至舒城,不久後即退回。步騭聽聞鎮守漢中的蜀漢大司馬蔣琬不僅沒有趁司馬懿南征之際出兵攻魏,以支援東吳,反而回到成都附近的涪縣(實際上當時蔣琬是因身體問題回涪縣休養);又聽説此前蜀漢多作舟船,繕治城郭。步騭於是認為蜀漢可能會背棄同盟而準備攻打吳國,乃與朱然一起上表孫權陳述此事,勸孫權要做好隨時應對蜀漢突襲的防備工作。但孫權認為蜀漢不可能有此意圖,認為步騭等判斷失誤,其後證明步騭確實是過慮了。
赤烏九年(246年)九月 [53]  ,步騭代替已經去世的陸遜出任丞相 [37]  [19] 
赤烏十年(247年)五月 [50]  ,步騭逝世。由其子步協繼承其爵位,繼續統領步騭的軍隊,加為撫軍將軍 [20] 

步騭人物評價

步騭總評

步騭駐守西陵二十年,曹魏的邊境將士都敬仰他的威信。他性情寬弘,很得人心,喜怒不形與聲色,無論對內還是對外總是表現得十分恭敬。 步騭教導門生時,手不釋卷,衣飾和居處都和一般儒生一樣樸素。但妻妾的衣飾奢華,令他被當時人譏笑。 [21] 

步騭歷代評價

呂範諸葛恪:每讀步騭表,輒失笑。此江與開闢俱生,寧有可以沙囊塞理也!
韋昭:①騭博研道藝,靡不貫覽,性寬雅沈深,能降志辱身。 [22]  ②歲餘,騭以疾免,與琅邪諸葛瑾彭城嚴畯俱遊吳中,並著聲名,為當時英俊。 [22] 
周昭:古今賢士大夫所以失名喪身傾家害國者,其由非一也,然要其大歸,總其常患,四者而已。急論議一也,爭名勢二也,重朋黨三也,務欲速四也。急論議則傷人,爭名勢則敗友,重朋黨則蔽主,務欲速則失德,此四者不除,未有能全也。當世君子能不然者,亦比有之,豈獨古人乎!然論其絕異,未若顧豫章、諸葛使君、步丞相、嚴衞尉、張奮威之為美也。論語言‘夫子恂恂然善誘人’,又曰‘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豫章有之矣。‘望之儼然,即之也温,聽其言也厲’,使君體之矣。‘恭而安,威而不猛’,丞相履之矣。學不求祿,心無苟得,衞尉、奮威蹈之矣。此五君者,雖德實有差,輕重不同,至於趣舍大檢,不犯四者,俱一揆也。昔丁諝出於孤家,吾粲由於牧豎,豫章揚其善,以並陸、全之列,是以人無幽滯而風俗厚焉。使君、丞相、衞尉三君,昔以布衣俱相友善,諸論者因各敍其優劣。初,先衞尉,次丞相,而後有使君也;其後並事明主,經營世務,出處之才有不同,先後之名須反其初,此世常人決勤薄也。至於三君分好,卒無虧損,豈非古人交哉!又魯橫江昔杖萬兵,屯據陸口,當世之美業也,能與不能,孰不原焉?而橫江既亡,衞尉應其選,自以才非將帥,深辭固讓,終於不就。後徙九列,遷典八座,榮不足以自曜,祿不足以自奉。至於二君,皆位為上將,窮富極貴。衞尉既無求欲,二君又不稱薦,各守所志,保其名好。孔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斯有風矣。又奮威之名,亦三君之次也,當一方之戍,受上將之任,與使君、丞相不異也。然歷國事,論功勞,實有先後,故爵位之榮殊焉。而奮威將處此,決能明其部分,心無失道之慾,事無充詘之求,每升朝堂,循禮而動,辭氣謇謇,罔不惟忠。叔嗣雖親貴,言憂其敗,蔡文至雖疏賤,談稱其賢。女配太子,受禮若吊,慷愾之趨,惟篤人物,成敗得失,皆如所慮,可謂守道見機,好古之士也。若乃經國家,當軍旅,於馳騖之際,立霸王之功,此五者未為過人。至其純粹履道,求不苟得,升降當世,保全名行,邈然絕俗,實有所師。故粗論其事,以示後之君子。 [22] 
孫登:步騭忠於為國,通達治體。
陸凱:漢有蕭、曹之佐,先帝有顧、步之相。
陸機:風雅則諸葛瑾、張承、步騭以聲名光國。
傅玄:有張子布以為腹心,有陸議、諸葛瑾、步騭以為股肱,有呂範、硃然以為爪牙,分任授職,乘間伺隙,兵不妄動,故戰少敗而江南安。 [38] 
陳壽:①猶誨育門生,手不釋書,被服居處有如儒生。然門內妻妾服飾奢綺,頗以此見譏。在西陵二十年,鄰敵敬其威信。性寬弘得眾,喜怒不形於聲色,而外內肅然。 [22]  ②諸葛瑾、步騭並以德度規檢見器當世 [22]  [22] 
程公許:蜀將如關、張、龐統,吳將如周瑜魯肅,志長命短,天下重惜之。而馬超黃忠趙雲費禕呂蒙程普、步騭、甘寧輩皆智勇絕倫,足以當一面。 [23] 
郝經:①權初稱王,依放漢制,置丞相而用孫邵。及稱尊號,顧雍、陸遜、步騭相繼為之。皆以徳度見器,雍容泰定,有大臣之風焉。②侃侃相臣,濟威以仁。震霆收聲,澤國生春。元嘆徳度,沉深穆逺。澄淵不波,龍盤蛟轉。子山純懿,子瑜共肅。贊元將命,共安坤軸。

步騭個人作品

全三國文》有《表言塞江》、《上疏請備蜀》、《上疏論典校》、《上疏獎勸太子登》等。 [24] 

步騭軼事典故

步騭擔任交州刺史時,曾經到達南海,觀看尉佗舊時的治所。當地依山面海,平曠開闊,一望無際,高處是桑園,下面是沃野,山麓林莽間的鳥獸應有盡有。還有海怪魚鱉、黿、鱷魚、珍寶異物,千奇百怪,種類萬千,不勝枚舉。
尉佗憑倚山岡修建高台,高台朝北,面向漢土,圈出地基,方圓千步,陡峭高百丈,頂上面積約三畝,在四周建了迴旋曲折的複道,每逢初一、十五,就登台遙拜,名為朝台。
前後各任刺史、郡守,新來上任時,無不乘車而來,登台暢遊。步騭登高遠望,看到大海一片茫茫,俯視原野湖澤,殷富豐盛,於是説道:“這裏真是海島上的肥沃之地,是宜於建立都城的地方。” [25]  於是報請孫權批准,修築城廓。後來,就把該地稱為“步騭城”,是東漢時重建的廣州城,正式名稱為“番禺城”。

步騭親屬成員

  • 兒子
長子:步協,繼承步騭爵位,任撫軍將軍。
次子:步闡,繼任為西陵督,任昭武將軍,封西亭侯。後來叛吳被斬。

步騭藝術形象

步騭文學形象

在小説《三國演義》中,步騭生平與正史大體相當。於孫策死後 [40] 孫權廣納賢士時前來投奔 [40]  [40]  曹操平定荊州後,大軍百萬壓吳境。張昭、步騭等主降,後諸葛亮出使東吳 [46]  ,舌戰羣儒 [46]  ,駁斥之。 [26]  及曹操平東川 [41]  ,親往攻吳,相拒月餘,不能取勝。孫權乃令步騭往曹營求和 [41]  ,許年納歲貢 [41] 
後蜀主劉備親自伐吳 [39]  ,所戰皆克,步騭表奏將範疆張達二人 [39]  ,並張飛首級,遣使送還,交與荊州,送歸夫人,上表求和,再會前情,共圖滅魏。孫權從之 [39]  ,但是劉備仍不同意求和 [39] 

步騭影視形象

步騭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1994年
電視劇
楚建富
2011年
電視劇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步騭字子山,臨淮淮陰人也。
  • 2.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裴松之注引《吳書》:晉有大夫楊食採於步,後有步叔,與七十子師事仲尼。秦漢之際有為將軍者,以功封淮陰侯,騭其後也。
  • 3.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裴松之注引《吳書》:騭博研道藝,靡不貫覽,性寬雅沈深,能降志辱身。
  • 4.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世亂,避難江東,單身窮困,與廣陵旌同年相善,俱以種瓜自給,晝勤四體,夜誦經傳。
  • 5.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裴松之注引《吳錄》:徵羌名矯,嘗為徵羌令。
  • 6.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會稽焦徵羌,郡之豪族,人客放縱。騭與旌求食其地,懼為所侵,乃共脩刺奉瓜,以獻徵羌。徵羌方在內卧,駐之移時,旌欲委去,騭止之曰:“本所以來,畏其強也;而今捨去,欲以為高,祗結怨耳。”良久,徵羌開牖見之,身隱几坐帳中,設席致地,坐騭、旌於牖外,旌愈恥之,騭辭色自若。徵羌作食,身享大案,餚膳重沓,以小盤飯與騭、旌,惟菜茹而已。旌不能食,騭極飯致飽乃辭出。旌怒騭曰:“何能忍此?”騭曰:“吾等貧賤,是以主人以貧賤遇之,固其宜也,當何所恥?”
  • 7.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孫權為討虜將軍,召騭為主記,除海鹽長。
  • 8.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裴松之注引《吳書》:歲餘,騭以疾免,與琅邪諸葛瑾、彭城嚴畯俱遊吳中,並著聲名,為當時英俊。
  • 9.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還辟車騎將軍東曹掾。
  • 10.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裴松之注引《吳書》:權為徐州牧,以騭為治中從事,舉茂才。
  • 11.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建安十五年,出領鄱陽太守。歲中,徙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將,領武射吏千人,便道南行。
  • 12.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明年,追拜使持節、徵南中郎將。劉表所置蒼梧太守吳巨陰懷異心,外附內違。騭降意懷誘,請與相見,因斬徇之,威聲大震。士燮兄弟,相率供命,南土之賓,自此始也。益州大姓雍闓等殺蜀所署太守正昂,與燮相聞,求欲內附。騭因承製遣使宣恩撫納,由是加拜平戎將軍,封廣信侯。
  • 13.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延康元年,權遣呂岱代騭,騭將交州義士萬人出長沙。會劉備東下,武陵蠻夷蠢動,權遂命騭上益陽。備既敗績,而零、桂諸郡猶相驚擾,處處阻兵;騭周旋征討,皆平之。黃武二年,遷右將軍左護軍,改封臨湘侯。五年,假節,徙屯漚口。
  • 14.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黃武二年,遷右將軍左護軍,改封臨湘侯。
  • 15.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五年,假節,徙屯漚口。
  • 16.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權稱尊號,拜驃騎將軍,領冀州牧。是歲,都督西陵,代陸遜撫二境,頃以冀州在蜀分,解牧職。
  • 17.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時權太子登駐武昌,愛人好善,與騭書曰:“夫賢人君子,所以興隆大化,佐理時務者也。受性闇蔽,不達道數,雖實區區欲盡心於明德,歸分於君子,至於遠近士人,先後之宜,猶或緬焉,未之能詳。傳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斯其義也,豈非所望於君子哉!”騭於是條於時事業在荊州界者,諸葛瑾、陸遜、朱然、程普、潘濬、裴玄、夏侯承、衞旌、李肅、周條、石幹十一人,甄別行狀,因上疏獎勸曰:“臣聞人君不親小事,百官有司各任其職。故舜命九賢,則無所用心,彈五絃之琴,詠南風之詩,不下堂廟而天下治也。齊桓用管仲,被髮載車,齊國既治,又致匡合。近漢高祖攬三傑以興帝業,西楚失雄俊以喪成功。汲黯在朝,淮南寢謀;郅都守邊,匈奴竄跡。故賢人所在,折衝萬里,信國家之利器,崇替之所由也。方今王化未被於漢北,河、洛之濱尚有僭逆之醜,誠攬英雄拔俊任賢之時心。原明太子重以輕意,則天下幸甚。”
  • 18.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後中書呂壹典校文書,多所糾舉,騭上疏曰:“伏聞諸典校擿抉細微,吹毛求瑕,重案深誣,輒欲陷人以成威福;無罪無辜,橫受大刑,是以使民跼天蹐地,誰不戰慄?昔之獄官,惟賢是任,故皋陶作士,呂侯贖刑,張、於廷尉,民無冤枉,休泰之祚,實由此興。今之小臣,動與古異,獄以賄成,輕忽人命,歸咎於上,為國速怨。夫一人吁嗟,王道為虧,甚可仇疾。明德慎罰,哲人惟刑,書傳所美。自今蔽獄,都下則宜諮顧雍,武昌則陸遜、潘濬,平心專意,務在得情,騭黨神明,受罪何恨?”又曰:“天子父天母地,故宮室百官,動法列宿。若施政令,欽順時節,官得其人,則陰陽和平,七曜循度。至於今日,官寮多闕,雖有大臣,復不信任,如此天地焉得無變?故頻年枯旱,亢陽之應也。又嘉禾六年五月十四日,赤烏二年正月一日及二十七日,地皆震動。地陰類,臣之象,陰氣盛故動,臣下專政之故也。夫天地見異,所以警悟人主,可不深思其意哉!”又曰:“丞相顧雍、上大將軍陸遜、太常潘濬,憂深責重,志在謁誠,夙夜兢兢,寢食不寧,念欲安國利民,建久長之計,可謂心膂股肱,社稷之臣矣。宜各委任,不使他官監其所司,責其成效,課其負殿。此三臣者,思慮不到則已,豈敢專擅威福欺負所天乎?”又曰:“縣賞以顯善,設刑以威奸,任賢而使能,審明於法術,則何功而不成,何事而不辨,何聽而不聞,何視而不睹哉?若今郡守百里,皆各得其人,共相經緯,如是,庶政豈不康哉?竊聞諸縣並有備吏,吏多民煩,俗以之弊。但小人因緣銜命,不務奉公而作威福,無益視聽,更為民害,愚以為可一切罷省。”權亦覺梧,遂誅呂壹。騭前後薦達屈滯,救解患難,書數十上。權雖不能悉納,然時採其言,多蒙濟賴。
  • 19.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赤烏九年,代陸遜為丞相。
  • 20.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十(一)年卒,子協嗣,統騭所領,加撫軍將軍。協卒,子璣嗣侯。協弟闡,繼業為西陵督,加昭武將軍,封西亭侯。鳳皇元年,召為繞帳督。闡累世在西陵,卒被徵命,自以失職,又懼有讒禍,於是據城降晉。遣璣與弟璿詣洛陽為任,晉以闡為都督西陵諸軍事、衞將軍、儀同三司,加侍中,假節領交州牧,封宜都公;璣監江陵諸軍事、左將軍,加散騎常侍,領廬陵太守,改封江陵侯;璿給事中、宣威將軍,封都鄉侯。命車騎將軍羊祜、荊州刺史楊肇往赴救闡。孫皓使陸抗西行,祜等遁退。抗陷城,斬闡等,步氏泯滅,惟璿紹祀。
  • 21.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猶誨育門生,手不釋書,被服居處有如儒生。然門內妻妾服飾奢綺,頗以此見譏。在西陵二十年,鄰敵敬其威信。性寬弘得眾,喜怒不形於聲色,而外內肅然。
  • 22.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  .國學原典[引用日期2013-02-16]
  • 23.    《滄洲塵缶編·卷十四》
  • 24.    《全三國文·卷六十六·吳四》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5-18]
  • 25.    《水經注·卷三十七》:建安中,吳遣步騭為交州。騭到南海,見土地形勢,觀尉佗舊治處,負山帶海,博敞渺目,高則桑土,下則沃衍,林麓鳥獸,於何不有。海怪魚鱉,黿鼉鮮鱷,珍怪異物,千種萬類,不可勝記。佗因岡作台,北面朝漢,圓基千步,直峭百丈,頂上三畝,複道迴環,逶迤曲折,朔望升拜,名曰朝台。前後刺史郡守,遷除新至,未嘗不乘車升履,於焉逍遙。騭登高遠望,睹巨海之浩茫,觀原藪之殷阜,乃曰:斯誠海島膏腴之地,宜為都邑。
  • 26.    諸葛亮舌戰羣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3-07]
  • 27.    《三國志》:赤烏二年,諸葛瑾、步騭連名上疏曰:"故將軍周瑜子胤,昔蒙粉飾,受封為將,不能養之以福,思立功效,至縱情Q欲Y,招速罪闢。臣竊以瑜昔見寵任,入作心膂,出為爪牙,銜命出征,身當矢石,盡節用命,視死如歸,故能摧曹操於烏林,走曹仁於郢都,揚國威德,華夏是震,蠢爾蠻荊,莫不賓服,雖周之方叔,漢之信、布,誠無以尚也。夫折衝扞難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貴重,故漢高帝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太山如礪,國以永存,爰及苗裔';申以丹書,重以盟詛,藏於宗廟,傳於無窮,欲使功臣之後,世世相踵,非徒子孫,乃關苗裔,報德明功,勤勤懇懇,如此之至,欲以勸戒後人,用命之臣,死而無悔也。況於瑜身沒未久,而其子胤降為匹夫,益可悼傷。竊惟陛下欽明稽古,隆於興繼,為胤歸訴,乞匄餘罪,還兵復爵,使失旦之雞,復得一鳴,抱罪之臣,展其後效。"權答曰:"腹心舊勳,與孤協事,公瑾有之,誠所不忘。昔胤年少,初無功勞,橫受精兵,爵以侯將,蓋念公瑾以及於胤也。而胤恃此,酗淫自恣,前後告喻,曾無悛改。孤於公瑾,義猶二君,樂胤成就,豈有已哉?迫胤罪惡,未宜便還,且欲苦之,使自知耳。今二君勤勤援引漢高河山之誓,孤用恧然。雖德非其疇,猶欲庶幾,事亦如爾,故未順旨。以公瑾之子,而二君在中間,苟使能改,亦何患乎!"瑾、騭表比上,朱然及全琮亦俱陳乞,權乃許之。會胤病死。
  • 28.    《三國志》:黃龍元年春,公卿百司皆勸權正尊號。夏四月,夏口、武昌並言黃龍、鳳凰見。丙申,南郊即皇帝位,是日大赦,改年。追尊父破虜將軍堅為武烈皇帝,母吳氏為武烈皇后,兄討逆將軍策為長沙桓王。吳王太子登為皇太子。將吏皆進爵加賞。
  • 29.    《三國志》:騭因承製遣使宣恩撫納,由是加拜平戎將軍,封廣信侯。
  • 30.    《晉書》:(赤烏四年)夏五月,吳將全琮寇芍陂,朱然、孫倫圍樊城,諸葛瑾、步騭掠柤中,帝請自討之。
  • 31.    《三國志》:(赤烏四年)夏四月,遣衞將軍全琮略淮南,決芍陂,燒安城邸閣,收其人民。威北將軍諸葛恪攻六安。琮與魏將王凌戰於芍陂,中郎將秦晃等十餘人戰死。車騎將軍朱然圍樊,大將軍諸葛瑾取柤中。
  • 32.    《三國志》:權稱尊號,拜驃騎將軍,領冀州牧。
  • 33.    《三國志》:(黃龍元年)是歲,都督西陵,代陸遜撫二境,頃以冀州在蜀分,解牧職。
  • 34.    《三國志》:(黃龍元年)六月,蜀遣衞尉陳震慶權踐位。
  • 35.    《三國志》:(黃龍元年)六月,蜀遣衞尉陳震慶權踐位。權乃參分天下,豫、青、徐、幽屬吳,兗、冀、並、涼屬蜀。
  • 36.    《三國志》:(黃龍元年)秋九月,權遷都建業,因故府不改館,徵上大將軍陸遜輔太子登,掌武昌留事。
  • 37.    《三國志》:(赤烏)八年春二月,丞相陸遜卒。
  • 38.    國學原典·史部·二十四史系列·三國志·卷四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8-27]
  • 39.    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8-27]
  • 40.    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8-27]
  • 41.    三國演義·第六十一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8-27]
  • 42.    《三國志》:(赤烏四年)六月辛丑,退。
  • 43.    《三國志》:(赤烏四年)是月,魏太傅司馬宣王救樊。六月,軍還。
  • 44.    《三國志》:(赤烏四年)五月,太子登卒。
  • 45.    《三國志》:建安十五年,出領鄱陽太守。
  • 46.    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8-30]
  • 47.    《殷基通語》:初權既立和為太子,而封霸為魯王,初拜猶同宮室,禮秩未分。羣公之議,以為太子、國王上下有序,禮秩宜異,於是分宮別僚,而隙端開矣。自侍御賓客造為二端,仇黨疑貳,滋延大臣。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奉禮而行,宗事太子,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附魯王,中外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
  • 48.    《三國志》:明年,追拜使持節、徵南中郎將。
  • 49.    《吳書》:歲餘,騭以疾免,與琅邪諸葛瑾、彭城嚴畯俱遊吳中,並著聲名,為當時英俊。
  • 50.    《三國志》:(赤烏十年)夏五月,丞相步騭卒。
  • 51.    《三國志》:時全寄、吳安、孫奇、楊竺等陰共附霸,圖危太子。
  • 52.    《三國志》:赤烏元年春,鑄當千大錢。夏,呂岱討廬陵賊,畢,還陸口。秋八月,武昌言麒麟見。有司奏言麒麟者太平之應,宜改年號。詔曰:"間者赤烏集於殿前,朕所親見,若神靈以為嘉祥者,改年宜以赤烏為元。"羣臣奏曰:"昔武王伐紂,有赤烏之祥,君臣觀之,遂有天下,聖人書策載述最詳者,以為近事既嘉,親見又明也。"於是改年。步夫人卒,追贈皇后。初,權信任校事呂壹,壹性苛慘,用法深刻。太子登數諫,權不納,大臣由是莫敢言。後壹奸罪發露伏誅,權引咎責躬,乃使中書郎袁禮告謝諸大將,因問時事所當損益。禮還,復有詔責數諸葛瑾、步騭、朱然、呂岱等曰:"袁禮還,雲與子瑜、子山、義封、定公相見,並以時事當有所先後,各自以不掌民事,不肯便有所陳,悉推之伯言、承明。伯言、承明見禮,泣涕懇惻,辭旨辛苦,至乃懷執危怖,有不自安之心。聞此悵然,深自刻怪。何者?夫惟聖人能無過行,明者能自見耳。人之舉措,何能悉中,獨當己有以傷拒眾意,忽不自覺,故諸君有嫌難耳;不爾,何緣乃至於此乎?自孤興軍五十年,所役賦凡百皆出於民。天下未定,孽類猶存,士民勤苦,誠所貫知。然勞百姓,事不得已耳。與諸君從事,自少至長,發有二色,以謂表裏足以明露,公私分計,足用相保。盡言直諫,所望諸君;拾遺補闕,孤亦望之。昔衞武公年過志壯,勤求輔弼,每獨嘆責。且布衣韋帶,相與交結,分成好合,尚污垢不異。今日諸君與孤從事,雖君臣義存,猶謂骨肉不復是過。榮福喜戚,相與共之。忠不匿情,智無遺計,事統是非,諸君豈得從容而已哉!同船濟水,將誰與易?齊桓諸侯之霸者耳,有善管子未嘗不嘆,有過未嘗不諫,諫而不得,終諫不止。今孤自省無桓公之德,而諸君諫諍未出於口,仍執嫌難。以此言之,孤於齊桓良優,未知諸君於管子何如耳?久不相見,因事當笑。共定大業,整齊天下,當復有誰?凡百事要所當損益,樂聞異計,匡所不逮。"
  • 53.    《三國志·卷五十六·吳書二·吳主權第二》:(赤烏九年)秋九月,以驃騎將軍步騭為丞相,車騎將軍朱然為左大司馬,衞將軍全琮為右大司馬,鎮南將軍呂岱為上大將軍,威北將軍諸葛恪為大將軍。
  • 54.    步騭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01]
  • 55.    富陽市圖書館編.三國東吳名人資料彙編 2[M].2011.09.第42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