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步出夏門行

(曹操詩作)

鎖定
《步出夏門行》是漢末文學家曹操樂府舊題創作的組詩,作於建安十二年(207年)作者北征烏桓凱旋時。這組詩共分五部分,開頭是序曲“豔”,正文分四章。第一章《觀滄海》描繪大海吞吐日月、包藴萬千的壯麗景象,表達詩人以景託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第二章《冬十月》描寫征討烏桓勝利歸來途中所見的風物;第三章《土不同》敍寫黃河以北地區冬天的嚴寒景況與民風特點;第四章《龜雖壽》則以慷慨激昂為基調,抒發了詩人老當益壯、積極進取的豪邁情懷。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
作品名稱
步出夏門行
作品別名
碣石步出夏門行
作    者
曹操
創作年代
東漢
作品出處
曹操集
文學體裁
四言詩

步出夏門行作品原文

步出夏門行
雲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臨觀異同,心意懷猶豫,不知當復何從?
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步出夏門行》立軸 《步出夏門行》立軸
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冬十月
孟冬十月,北風徘徊,
天氣肅清,繁霜霏霏。
鵾雞晨鳴,鴻雁南飛,
鷙鳥潛藏,熊羆窟棲。
錢鎛停置,農收積場。
逆旅整設,以通賈商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土不同
鄉土不同,河朔隆冬。
流澌浮漂,舟船行難。
錐不入地,蘴藾深奧
水竭不流,冰堅可蹈。
土隱者貧,勇俠輕非。
心常嘆怨,慼慼多悲。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1] 

步出夏門行註釋譯文

步出夏門行詞句註釋

⑴夏門:原是洛陽北面西頭的城門,漢代稱夏門,魏晉稱大夏門。
⑵九江:這裏指荊州一帶。皋:水邊高地。
⑶碣(jié)石:原渤海邊的一座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縣北。
⑷滄海:大海。海水蒼青色,因此稱滄海。
⑸澹(dàn)澹:水波動盪的樣子。
⑹竦(sǒng)峙:挺拔。“竦”同“聳”。
⑺“幸甚”兩句:這是為配合音樂的節律而附加的,每一章後面都有,跟正文沒有什麼關係。
⑻鵾(kūn)雞:鳥名,形狀像鶴,羽毛黃白色。
⑼鷙(zhì)鳥:兇猛的鳥。
⑽錢鎛(bó):古代兩種農具名,這裏泛指農具。
⑾逆旅:客店。
⑿賈(gǔ)商:商人。賈,坐商。商,行商。
⒀流澌(sī):江河解凍時流動的冰塊。
⒁蘴(fēng):古同“葑”,蕪菁。藾(lài):蒿類植物。
⒂土:一作“士”。隱:憂傷。
⒃騰蛇:傳説中與龍同類的神物,能騰雲駕霧。一作“螣蛇”。
⒄驥(jì):良馬,千里馬。櫪(lì):馬槽。
⒅烈士:有遠大抱負的人。暮年:晚年。
⒆盈縮:指人的壽命長短。盈,滿,引申為長。縮,虧,引申為短。
⒇養怡:指調養身心,保持身心健康。怡,愉快、和樂。 [1]  [2] 

步出夏門行白話譯文

初意打算南征荊州,施澤惠給江南人民。面對北伐和南征兩種不同意見,便猶豫起來,不知如何為好。到達碣石後,看到百姓所受的壓迫,心情更加傷感。
觀滄海
東行登上碣石山頂,居高以觀蒼茫的大海。大海煙波浩渺,水波盪漾,山道巍然聳立。島上樹木蒼翠叢生,百草繁盛豐茂,秋風蕭蕭吹起,大海湧起洪波巨浪。蕩蕩海域與天相接,太陽月亮彷彿在大海中運行,銀河燦爛也彷彿是從大海升起。真是無比的幸運啊,讓我可以用詩歌來歌詠我的志向和心情。
冬十月
初冬十月,北風呼呼地吹着,氣氛肅殺,天氣寒冷,寒霜又厚又密。鵾雞鳥在清晨鳴叫着,大雁向南方遠去,猛禽也都藏身匿跡起來,就連熊羆也都入洞安眠了。農民放下了錢、鎛等農具不再勞作,收穫的莊稼堆滿了穀場,旅店正在整理佈置,以供來往的客商住宿。我能到這裏是多麼的幸運啊,高誦詩歌來表達自己的這種感情。
土不同
這裏的鄉土與黃河以南的土地有很大不同。到了深冬,河裏漂浮着冰塊,舟船難以前行;地被凍得用錐子都扎不進去,田地荒蕪長滿乾枯厚密的蔓菁和蒿草。河水凍結不流動,上面由堅硬的冰覆蓋,人都可以行走。有識之士窮困潦倒,而好勇鬥狠的人卻不在乎隨意犯法。我為此嘆息怨恨,心中充滿了悲傷和憂愁。
龜雖壽
神龜的壽命雖然十分長久,但也還有生命終了的時候。騰蛇儘管能乘霧飛行,終究也會死亡化為灰燼。年老的千里馬伏在馬棚裏,它的雄心壯志仍然是一日馳騁千里。有遠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雄心不會止息。人的壽命長短,不只是由上天所決定的。只要自己保養得好,也可以益壽延年。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步出夏門行創作背景

這組詩當作於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東漢末年,正當軍閥逐鹿中原之時,居住在遼西一帶的烏桓強盛起來,他們南下攻城掠地,成為河北一帶的嚴重邊患。建安十年(205年),曹操摧毀了袁紹在河北的統治根基,袁紹嘔血而死,其子袁譚、袁尚逃到烏桓,勾結烏桓貴族多次入塞為害。當時,曹操處於南北夾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盤踞荊襄的劉表、劉備,北有袁氏兄弟和烏桓。為了擺脱被動局面,曹操採用謀士郭嘉的意見,於建安十二年夏率師北征,五月至無終,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後接受田疇建議,斷然改道,經徐無山,出廬龍塞,直指柳城,一戰告捷。九月,勝利回師,途經碣石等地,借樂府《步出夏門行》舊題,寫了這一組詩。 [3] 

步出夏門行作品鑑賞

步出夏門行整體賞析

《步出夏門行》,又名《隴西行》,屬漢樂府中《相如歌·瑟調曲》。古辭僅存“市朝人易,千歲墓平”二句(見《文選》李善注)。《樂府詩集》另錄古辭“邪徑過空廬”一篇寫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書·樂志》歸入《大麴》,題作《碣石步出夏門行》。從詩的內容看,與題意了無關係,可見,只是借古題寫時事罷了。詩開頭有“豔”辭,即序曲,前奏曲,是歌唱的引子。下面正文部分分四解(章):《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 《龜雖壽》。
《觀滄海》頭二句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秋風蕭瑟,洪波湧起”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淒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湧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四句則聯繫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託現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濛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裏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誇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説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
《冬十月》寫於初冬十月,時間比《觀滄海》稍晚,寫歸途的所見風物。大體上可分為兩段。前八句寫初冬的氣候和景物。北風颳個不停,嚴霜又厚又密,鵾雞晨鳴,大雁南飛,猛禽藏身匿跡,熊羆入洞安眠,肅殺嚴寒中透出一派平和安寧。次四句視角轉換,着眼於人事,是第二段。農具已經閒置起來,收穫的莊稼堆滿穀場,旅店正在整理佈置,以供來往的客商住宿,這是一幅十分美妙的圖景。詩人寫初冬北方的天時物候,由於身臨其境,能夠選取典型,筆墨不多,但寫得真實貼切。其中特別寫到了農事和商業,這是漢魏詩歌中比較少見的。此詩反映了戰後在局部地區人民過上的安居樂業的生活,及詩人要求國家統一、政治安定和經濟繁榮的理想。朱乾説:“《冬十月》,敍其征途所經,天時物候,又自秋經冬。雖當軍行,而不忘民事也。”
《土不同》一作《河朔寒》,寫的是黃河以北地區冬天的嚴寒景況與民風特點。詩人北伐烏桓之後,回到冀州,發現這裏的鄉土與黃河以南的土地有很大不同。開頭説嚴寒景況:到了深冬,河裏漂浮着冰塊,舟船難以前行;地被凍得用錐子都扎不進去,田地荒蕪長滿乾枯厚密的蔓菁和蒿草。河水凍結不流動,上面由堅硬的冰覆蓋,人都可以行走。這些景況因為是沿途所見,並非一時一地,所以有“流澌浮漂,舟船行難”和“水竭不流,冰堅可蹈”的不同。至於民風特點,集中於因憂貧而“勇俠輕非”。有識之士窮困潦倒,而好勇鬥狠的人卻不在乎隨意犯法。這種不良民風觸動了詩人,詩人為此嘆息怨恨,最後忍不住唱出了“心常嘆怨,慼慼多悲”兩句,直接抒發了心中常存的哀怨和蓄積的悲傷。全詩描寫了河北由於袁紹的統治導致的民生凋敝,社會秩序不安定的現狀。
《龜雖壽》每四句是一層意思。詩的開頭説:“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莊子·秋水篇》説:“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説神龜縱活三千年,可還是難免一死呀!《韓非子·難勢篇》記載:“飛龍乘雲,騰蛇遊霧,雲罷霧霽,而龍蛇與同矣!”“騰蛇”和龍一樣能夠乘雲駕霧,本領不可謂不大。然而,一旦雲消霧散,就和蒼蠅螞蟻一樣,灰飛煙滅了。
古來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漢武,服食求仙,亦不免於神仙長生之術的蠱惑,而獨曹操對生命的自然規律有清醒的認識,這在讖緯迷信猖熾的時代是難能可貴的。更可貴的是如何對待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掃漢末文人感嘆浮生若夢、勸人及時行樂的悲調,慷慨高歌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他自比一匹上了年紀的千里馬,雖然形老體衰,屈居櫪下,但胸中仍然激盪着馳騁千里的豪情。他説,有志幹一番事業的人,雖然到了晚年,但一顆勃勃雄心永不會消沉,一種對宏偉理想追求永不會停息。
這首詩始於人生哲理的感嘆,繼發壯懷激烈的高唱,復而回到哲理的思辨:“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對人生的看法頗有一點辯證的思維,他首先講尊重自然規律,人總是要死的。接着講人在有限的生命裏,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積極進取,建功立業。最後再談到人在自然規律面前也不是完全無能為力的,一個人壽命的長短雖然不能違背客觀規律,但也不是完全聽憑上天安排。如果善自保養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也是可以延年益壽的。曹操所云“養怡之福”,不是指無所事事,坐而靜養,而是説一個人精神狀態是最重要的,不應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壯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積極進取精神,永遠樂觀奮發,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體驗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對健康的重要意義,從這方面來説,它又是一篇絕妙的養生論。
《步出夏門行》四解內容相對獨立,並不連貫。在寫法上,前三首主要敍寫客觀景物,把情感融於景物中;最後一首則熔哲理、形象和抒情於一爐。這組詩的可貴价值在於開闢了一個詩歌的新時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漢代人的思想禁錮了三四百年,弄得漢代文人不會寫詩,只會寫那些歌頌帝王功德的大賦和沒完沒了地註釋儒家經書,真正有感情,有個性的文學得不到發展。直到東漢末年天下分崩,風雲擾攘,政治思想文化發生重大變化,作為一世之雄而雅愛詩章的曹操,帶頭叛經離道,給文壇帶來了自由活躍的空氣。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身邊聚集了“建安七子”等一大批文人,他們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經戰亂的時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現得慷慨激昂。正如《文心雕龍·時序》説:“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故梗慨而多氣也。”尤其是曹操,鞍馬為文,橫槊賦詩,其詩悲壯慷慨,震爍古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種充滿激情詩歌所表現出來的爽朗剛健的風格,後人稱之為“建安風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來,曹操的詩就是以這種“梗慨多氣”風骨及其內在的積極進取精神,震盪着天下英雄的心靈。也正是這種可貴特質,使建安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閃灼着奪目光彩。 [2]  [3] 

步出夏門行名家點評

清代張玉榖《古詩賞析》卷八:“此志在容納,而以海自比也。”“寫滄海,正自寫也。”
清代王士禛帶經堂詩話》卷一:“古人山水之作,莫如康樂、宣城,盛唐王、孟、李、杜諸公,搜抉靈奧,可謂至矣。然總不如曹操‘水何澹澹,山島竦峙’二語,此老殆不易及。”
清代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名言激昂,千秋使人慷慨。” [2]  [4] 

步出夏門行作者簡介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
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魏朝建立後,曹操被尊為“魏武帝”,廟號“太祖”。事蹟見《三國志》卷一本紀。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輯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5] 
參考資料
  • 1.    餘冠英.三曹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第二版):10-14
  • 2.    張可禮 宿美麗 編選.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12-19
  • 3.    吳小如 等.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202-206
  • 4.    張子泉.文學欣賞導引.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33
  • 5.    吳小如 等.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