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光華門

鎖定
光華門是南京明城牆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門之一,原名正陽門,位於南京秦淮區御道街南端,坐北朝南,是南京故宮的南北中軸線上最南端的大門,即京城的正門,也是明朝的國門,外國使臣來我朝覲見必須經正陽門出入。
光華門是內外均為甕城的複合型城門,建有內甕城兩座、外甕城一座,門垣共四道,每兩道城牆間設甕城,對城內城外有雙重防禦作用,是古代建城史獨創,在中國城牆建造史上獨一無二,極其罕見。 [1] 
光華門始建於明朝洪武初年,因大明朝在五行中屬“火”,主南方,而命名為正陽門。1928年,國民政府為紀念辛亥革命江浙聯軍由此進入光復南京,易名光華門,喻光復中華之意,並由單門洞改建為三門洞。1937年12月,南京保衞戰在光華門展開,城門被炮火炸塌。1958年,席捲全國的拆城運動波及南京,光華門被拆除,如今剩下城門遺址和地名沿用。
中文名
光華門
地理位置
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南京郵政醫院旁 [2] 
開放時間
全天
門票價格
免費
始建年代
明朝洪武初年
拆除時間
1958年

光華門歷史沿革

光華門舊影(攝於1948年) 光華門舊影(攝於1948年)
明朝洪武初年,光華門始建。因大明朝在五行中屬“火”,主南方,而命名為正陽門,是京師的正門,也是明朝的“國門”。因此,“孝陵大祀牲牢、國學二丁祭品,户部糧長勘合,俱由正陽正門入。”
1928年,國民政府為紀念辛亥革命江浙聯軍由此進入光復南京,更名為光華門,喻光復中華之意,並由單門洞改建為三門洞城門,可以滿足現代化交通的需要。
1929年4月,由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于右任題寫“光華門”匾額鑲嵌於城門之上。
1937年12月,南京保衞戰在光華門展開,因敵我力量對比懸殊,侵華日軍進攻南京時城門被炮火炸塌,光華門攻陷,守軍節節抵抗,犧牲無數,最終失守南京城破,城門被炮火炸塌。光華門是日軍攻打南京時戰鬥最激烈、傷亡最大的一座城門。日本方面對南京光華門爭奪戰印象頗深,日軍佔領南京以後,日軍在光華門外城牆下樹立墓標,憑弔戰死者,還在光華門兩側書寫“和平、救國”兩個大字。還組織有關材料編成軍事教材廣為宣傳。光華門是朝香宮鳩彥王等日本軍政要員到南京參觀、巡視、憑弔的必選之地。光華門作為“戰績”保存,原狀保護,沒有進行修復。
1945年抗戰結束後,國民政府南京市工務局修補了被日軍炸燬的城牆豁口
1949年解放後城門破敗不堪。
1950年代拆除光華門的老照片 1950年代拆除光華門的老照片
1955年至1962年間,光華門周邊的居民和工人為建造房屋,拆走了大量的城磚,致使城門和兩側的城牆被毀。
1958年,席捲全國的拆城運動波及南京,光華門被南京市人民政府拆除,拆城的目的是拆下城磚搞城市建設,政府成立拆城委員會,理論是“古為中用”,對失業者實行以工代賑,拆下一塊城磚,可以賣一毛錢。把古石頭城上拆下來的條石,敲碎了當作修馬路的小石子。如今光華門剩下城門遺址和城門命名的地名沿用,光華門作為地名和公交車站名稱使用,一般指原光華門內御道街大光路光華東街十字路口,以及光華門門外光華路(石門坎)、大明路附近一帶。

光華門佈局構造

光華門形制復原圖 光華門形制復原圖
光華門位於南京明城牆東南,御道街最南端,西側為通濟門,南邊通過正陽橋(原“夔角橋”)跨過護城河連接光華路。城門外在明代修築有護城河,有正陽橋架設於護城河上。作為京城的正南門,正陽門並不在南京城的正南方,而是偏於東南。這是由於明初擴建南京城時,保留了南唐以來的金陵城及其西、南兩面城牆和東城牆的南段,新擴展的城區分別位於京城的東部和西北部,使得擴展後的整個京城呈不規則形狀。光華門為南京內城南段城牆的三座城門中最靠東的一座,西面距通濟門約1450米,東北面距朝陽門(今中山門)約2590米。
在新擴展的城區東部,修建了宮城和皇城,並形成一條縱貫城東的南北中軸線:正陽門是南端的起點,向北分別是洪武門、外五龍橋(跨外御河)、皇城正門承天門、端門、宮城正門午門、內五龍橋(跨內御河)、奉天門、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北安門。
光華門是內外均有甕城的複合型甕城,正陽門甕城有主城門與內、外甕城城門五道,內甕城門與京城的城門呈直線而設,可以起到城內城外雙重防禦作用,此為古代建城史獨創,在中國城牆建造史上獨一無二,極其罕見。光華門地位極高,與皇城正南的洪武門呈同一條中軸線,坐北朝南。
南京城牆京城城牆(即內城城牆) 南京城牆京城城牆(即內城城牆)
正陽門甕城有主城門與內、外甕城城門五道,內甕城門與京城的城門呈直線而設,正門為御道,只有皇帝大典,或外國使臣到訪,才能進出,大臣、官員多從東側門出入。 [1] 
史料記載,正陽門甕城城門外拱圈都為城磚砌築,無條石。而聚寶門中華門)則是用條石砌築的,這是因為,南京城牆呈“北斗”與“南鬥”聚合形佈局,北斗方位的城門全部用青磚,南斗方位的城門則選用條石。在明朝時,砌皇城的城磚為御用,中華門是民間富商沈萬三集資造的,民間不可以用御磚,故而改用條石,當然石頭總比磚頭堅固。拆城運動中,拆除南京三山門水西門)時,甚至動用了炸藥。 [1] 
朱棣遷都北京後,北京城牆的南大門叫做麗正門,明朝正統年間依南京制式改名為正陽門,也就是俗稱的前門。

光華門抗戰年代

1937年12月9日拂曉,日軍最精鋭部隊之一——脅坂部隊佔領光華門外大校場和通光營房,繼而進抵光華門,與該城門的中國守軍展開激戰。日軍曾一度佔領光華門,又被中國守城部隊發動反攻奪回。僅在此城門,日軍第九師團就傷亡800人。 擔任光華門防務的中國守軍,為教導總隊謝承瑞團和第87師259旅等部,之後又有憲兵教導第2團、156師等部增援。12月9日拂曉,日軍脅坂部隊佔領光華門外大校場和通光營房,繼而進抵光華門,與該城門的中國守軍展開激戰。日軍在飛機、野山炮和坦克猛烈轟擊下,城牆東南角被炸塌,城門沙袋掩體工事被擊穿。傍晚少數日軍由此衝入城內,並佔據主城門。少數入城日軍很快被殲,而佔據主城門的日軍在沙袋上架起機槍,對着城內以封堵向光華門增援的中國守軍。12月10日,光華門戰事再次白熱化。在增援部隊配合下,中國守軍以大量集束手榴彈、機槍和步槍與日軍展開激戰,為奪回城門、堵住城牆缺口,整排整連成建制的中國官兵,在短短數小時內就壯烈犧牲了,第87師259旅易安華旅長陣亡。當夜,守城官兵將打開蓋子的汽油桶拋下,縱火焚燒了盤踞在城門洞裏的日軍,3名日軍斃命,活着的一名日軍曹長被俘。守軍謝承瑞團長親率戰士用十餘挺機槍的火力,將第二次入城的日軍悉數殲滅,並用沙袋重新堵塞缺口。被日軍稱之脅坂部隊“最先登上光華門的伊藤善光少佐”被中國守軍手榴彈擊中斃命,日本軍旗被拋下城頭
10日光華門一役,被日軍視為突破南京城垣防線的日子,日本新聞媒體大肆渲染:“期待已久的太陽旗飄揚在南京城頭的日子終於到來了”,於是日本全國上下瘋狂一片。人們從報紙上印有的醒目的南京地圖上,興奮地指着,“就是這個城門,就是這個城門”。不久,事實證明這僅僅是日本報界記者們臆造的“佔領”,也是日軍當時傷亡最大的一座城門,日本軍界為此大為光火。日軍佔領城牆後,中國守軍未及轉運的傷員,有的被日軍用刺刀挑起拋向城下,有的將最後一粒子彈留給了自己。如此城垣保衞戰,在抗日戰爭中雖不及長城保衞戰之影響,但也鮮有其他城牆保衞戰可與之一比。
南京保衞戰 南京保衞戰
光華門爭奪戰(1937年12月):南京的城牆高達20米,寬13米,一般的山炮無法擊破。日軍首先向地形上比較容易進攻的光華門發動攻擊,但守衞光華門的是最有戰鬥力的教導總隊。戰鬥十分慘烈,日軍曾一度佔領光華門,又被教導總隊發動反攻奪回。堅守中華門雨花台的八十八師抵抗也十分頑強,到12月12日為止經過
3天激戰,日軍仍沒有能夠突入南京城內。1937年12月9日拂曉,日軍第9師團脅坂部隊趁5師87師換防,搶佔光華門外的大校場和通光營房,隨後連續數日,日軍飛機、野山炮和坦克不停地猛烈轟擊光華門。城樓被炸飛,80米段的城垛被炸平。10日下午5時,日工兵第9大隊在對光華門東南角殘牆實施爆破,日軍百餘人從被擊穿倒塌的城門沙袋掩體工事中衝入光華門,脅坂36聯隊伊藤善光少佐將太陽旗插在南京城頭。光華門成為最先被日軍突破的地點。消息傳回日本,日本立刻舉國若狂。擔任光華門防務的中國守軍,以大量集束手榴彈、機槍和步槍與日軍展開激戰,在短短數小時內整連整營編制的中國官兵大批傷亡,終於奪回城門、堵住城牆缺口。中國軍人又將汽油桶拋下,縱火焚燒據守在城門洞裏的日軍。12日,光華門再度被日軍突破,被守軍謝承瑞團長親率戰士用十餘挺機槍的火力,將第二次入城的日軍悉數殲滅,並用沙袋重新堵塞缺口。當夜,中國守城部隊撤退,脅坂第36聯隊佔領了殘破的光華門。
南京保衞戰中,無數將士為國捐軀,在南京保衞戰中直接參與了光華門之戰的就有四位將軍以身殉職 。
1938年3月底日本東久邇宮稔彥親王在光華門 1938年3月底日本東久邇宮稔彥親王在光華門
南京淪陷後,日軍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朝香宮鳩彥王立即前往光華門參觀。1938年4月,日本皇族東久邇稔彥也前往該城門巡視、憑弔。
南京淪陷後的偽市工務局,秉承其主子旨意,在對南京城牆修繕的設計圖上,特意標明“戰績保存、不必修理”,加以保護。
有研究人士認為,侵華日軍在南京屠殺30萬同胞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攻佔南京城池中遭遇到中國守軍的奮力抵抗,特別在光華門一役使日軍傷亡慘重,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因果關係
援引南京報紙資料,無論從當年汪偽時期的檔案裏,還是來自日本的舊照片中,侵華日軍對光華門曾發生的“爭奪戰”重視程度,遠超過其它諸城門。日軍不僅在光華門外城牆下豎立墓標,憑弔戰死者,還在光華門一側書寫“和平”兩個大字欲蓋彌彰。
12月1日到12月12日,北自堯化門麒麟門,南自東善橋、高樓門,日寇的行軍路線上,無一處不遭到我守軍的拼死抵抗,雖然傷亡的代價是一比數十甚至一比數百。12月9日至10日,在南京城戰鬥最激烈的地方是光華門,也是與日軍交戰最慘烈的一個地方。
12月10日,剛剛登上光華門城頭的日軍,在當夜就被中國守軍全部擊斃,日本軍旗未及飄起,即被拋下城頭。直到13日上午,中國守軍因失去統一指揮而大潰敗前,光華門的城頭始終都飄着中國守軍佈滿彈孔、殘破卻堅毅的旗幟。光華門一役,日軍攻城達數十次之多,陣亡800多人,卻被阻城下,無法前進絲毫,這使當年的日本軍界印象深刻。甚至有資料顯示,當時日軍擔任主攻的最高指揮谷壽夫因此役的失利,而想過剖腹自殺。

光華門遺址保護

光華門遺址 光華門遺址
光華門遺址已闢為公園,位於御道街、大光路路口向南150米處。這是一段與眾不同的城牆遺址。它不是大段切面似的結構,而是依山勢地形而建,層層遞進,如同梯狀,其間有平地可行走。殘存的磚牆現已不及人高。
在一段殘牆下,有兩個只剩半截,弧形的城磚建築,中有方形槍孔。前有石碑,刻載瞭如下一段文字:“2006年10月,該遺蹟在‘月牙湖五期’環境整治施工中被發現,隨後南京考古博物館進行了考古發掘。這兩處民國時期的堡壘遺蹟是以明城牆為依託構築的城防工事,東西相臨,均用明城磚砌築。據史料載,1937年冬日軍進攻南京,光華門是中國守軍抵禦日寇最為頑強的戰場之一……”

光華門相關城門

京城城門
明代十三座城門
正陽門(光華門)
三山門(水西門
石城門(漢西門
清涼門
儀鳳門(興中門)
鍾阜門
神策門(和平門
-
-
-
明代後增闢城門
玄武門(1908年)
草場門(1908年)
小北門(1908年)
挹江門(1921年)
中央門(1931年)
中華東門(1931年)
中華西門(1931年)
漢中門(1933年)
武定門(1933年)
新民門(1934年)
雨花門(1936年)
解放門(1954年)
集慶門(1991年)
華嚴崗門(2007年)
長幹門(2008年)
標營門(2009年)

光華門周邊交通

公交路線:4路、7路、17路、27路、29路、52路、65路、82路、90路、99路、118路、202路、708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