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止驚

鎖定
中醫基礎術語,一種治法。是指運用具有鎮驚作用的藥物或針灸等治療驚厥等症的治療方法。
中文名
止驚
類    別
中醫基礎術語

止驚概念

運用具有鎮驚作用的藥物或針灸治療驚厥等症的一種治療方法。

止驚解讀

驚厥為兒科常見病,又稱“驚風”,以驚風八候——搐、搦、掣、顫、反、引、竄、視等八個主要症狀為其特徵。多見於5歲以下的幼兒,7歲以上的則逐漸減少,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病情嚴重,且變化快,常危及生命,被列為兒科四大證之一。其中發病暴急,出現壯熱、煩渴等熱證者為“急驚風”;小兒驚風抽搐病勢緩慢,表現為虛證者,則為“慢驚風”。
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神氣怯弱,體屬“純陽”,真水未旺,心火獨盛,則肺金受制,無以平肝木,故肝常有餘而脾常不足。易為外邪、內傷所傷,發生此病。
中醫治療上,急驚風止驚以疏風解毒,開竅豁痰,平肝鎮痙為主;慢驚風止驚以回陽救急,逐寒蕩驚,温中健脾為主。

止驚中醫應用

止驚(一)適應病症

外邪、內傷引起小兒熱盛生痰,生驚發搐,牙關緊閉等症。

止驚(二)代表性方劑

1.銀翹散 《温病條辨》
組成:連翹、銀花、桔梗、薄荷、竹葉、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
功用: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暢,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2.紫雪 《外台秘要》
組成:黃金、寒水石、石膏、磁石、滑石、玄蔘、羚羊角、犀角、升麻、沉香、丁香、青木香、甘草。
功用:清熱開竅,熄風止痙。
主治:温熱病,熱閉心包及熱盛動風證。高熱煩躁,神昏譫語,痙厥,口渴唇焦,尿赤便閉,舌質紅絳,苔黃燥,脈數有力或弦數;以及小兒熱盛驚厥。
3.白虎湯加減 《傷寒論》
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羚羊角、水牛角。
功用:清熱生津、涼肝熄風。
主治:氣分熱盛證。壯熱面赤,煩渴引飲,神昏譫語,抽搐,汗出惡熱,脈洪大有力。
4.理中丸 《傷寒論》
組成:人蔘、乾薑、甘草、白朮。
功效:温中祛寒,補氣健脾。
主治:中焦虛寒證,陽虛失血證,小兒慢驚風。嘔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便血,吐血,舌淡脈弱。

止驚(三)代表性中藥

1.薄荷
藥性:辛,涼。歸肺、肝經。
功效: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
用法用量:煎服,3一6g,宜後下。薄荷葉長於發汗解表,薄荷梗偏於行氣和中。
使用注意:體虛多汗者不宜使用。
2.牛蒡子
藥性:辛、苦,寒。歸肺、胃經。
功效:疏散風熱,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腫。
用法用量:煎服,6一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腸之性略減。
使用注意:氣虛便溏者慎用。
3.蟬蜕
藥性:甘,寒。歸肺、肝經。
功效:疏散風熱,利咽開音,透疹,明目退聆,息風止痙。
用法用量:煎服,3一10g,或單味研末沖服。一般病證用量宜小;止痙則需大量。
使用注意:孕婦慎用。
4.桑葉
藥性:甘、苦,寒。歸肺、肝經。
功效: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抑肝陽,清肝明目。
用法用量:煎服,5一9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桑葉蜜制能增強潤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葉。
5.菊花
藥性:辛、甘、一苦,微寒。歸肺、肝經。
功效:疏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清熱解毒。
用法用量:煎服,5一9g。疏散風熱宜用黃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6.石膏
藥性:甘、辛,大寒。歸肺、胃經。
功效:生用: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煅用:斂瘡生肌,收濕,止血。
用法用量:生石膏煎服,15一60g,宜先煎。緞石膏適量外用,研末撒敷患處。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及陰虛內熱者忌用。
7.寒水石
藥性:辛、鹹,寒。歸心、胃、腎經。
功效:清熱瀉火。
用法用量:煎服,1一10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忌服。
8.羚羊角
藥性:鹹,寒。歸肝、心經。
功效:平肝息風,清肝明目,散血解毒。
用法用量:煎服,1一3g;宜單煎2小時以上。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一0.6g。
使用注意:脾虛慢驚者忌用。
9.鈎藤
藥性:甘,涼。歸肝、心包經。
功效:清熱平肝,息風定驚。
用法用量:煎服,3一12g,人煎劑宜後下。
10.天麻
藥性:甘,平。歸肝經。
功效: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
用法用量:煎服,3一9g。研末沖服,每次1一1.5g。
11.玄蔘
藥性:甘、苦、鹹,微寒。歸肺、胃、腎經。
功效:清熱涼血。瀉火解毒,滋陰。
用法用量:煎服,10一15g。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食少溏者不宜服用。反黎蘆。
12.水牛角
藥性:苦,寒。歸心、肝經
功效:清熱涼血,解毒,定驚。
用法用量:鎊片或粗粉煎服,15一30g,宜先煎3小時以上。水牛角濃縮粉沖服。每
次1.5一3g,每日2次。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忌用。
13.牡蠣
藥性:鹹,微寒。歸肝、膽、腎經。
功效:重鎮安神,潛陽補陰,軟堅散結。
用法用量:煎服,9一30g;宜打碎先煎。外用適量。收斂固澀宜鍛用,其他宜生用。
14.黨蔘
藥性:甘,平。歸脾、肺經。
功效:補脾肺氣,補血,生津。
用法用量:煎服,9一30g。
使用注意:不宜與黎蘆同用。
15.紫河車
藥性:甘、鹹,温。歸肺、肝、腎經。
功效:補腎益精,養血益氣。
用法用量:1.5一3g,研末裝膠囊服,也可人丸、散。如用鮮胎盤,每次半個至1個,水煮服食。
使用注意:陰虛火旺不宜單獨應用。

止驚(四)常用藥膳

1.平肝清熱茶 《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龍膽草1.8g,醋柴胡1.8g,甘菊花3g,生地黃3g,川芍1.8g
功效與應用:平肝清熱。適用於目赤腫痛、眵多粘結,或耳痛耳脹,甚至膿耳等症。
製法與用法:上藥共為粗末,加水煎汁,或以沸水沖泡,代茶飲用。1日1—2劑。
2.芹菜肉絲 《中醫飲食療法》
組成:芹菜500g,便豬肉100g,食鹽5g,醬油5g,味精5g,芝麻油30g,葱絲5g,薑絲3g,濕澱粉適量。
功效與應用:清熱平肝,利濕降火,芳香健胃。適用於肝陽上亢、肝火上炎所致的頭暈頭痛,目眩耳鳴,心悸失眠,口苦目赤,心煩欲飲,肢體麻木,痙攣抽搐,小便不利等症;亦可用於病後體弱,食慾減退,形體消瘦者。
製法與用法:將芹菜剔去葉,削去老根,洗淨,切成寸許長的段,放沸水中略悼,撈出用涼水過涼,瀝乾備用。瘦豬肉洗淨切為細絲加入少許濕澱粉、醬油、芝麻油拌勻醃備用。炒鍋置旺火上,注入芝麻油,燒熱後放人葱絲、薑絲、肉絲偏炒。待肉絲炒熟,加入芹、食鹽、味精,翻炒均勻,出鍋即成。
使用注意:芹菜性涼,脾胃虛寒,大便溏薄者則不宜常食。

止驚(五)針灸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醒腦開竅,熄風止痙。
主穴:水溝、印堂、內關、太沖、合谷
配穴:熱極生風者,配曲池、大椎、中衝;痰熱化風者,配陰陵泉、豐隆;血虛生風者,配血海、足三里。神昏者配十宣、湧泉、百會。
操作:毫針刺,瀉法。水溝、印堂可點刺出血。
2.耳針法
選肝、腎、皮質下、神門、腦幹。每次選2-3個穴,毫針刺,強刺激,留針30-60分鐘。
3.電針法
選合谷、太沖。得氣後接電針治療儀,用連接波,快頻率強刺激20-30分鐘。
[1-5] 
參考資料
  • 1.    李劍,曾召主編.《中國中醫藥學術語集成 治則治法與針灸學分冊》:中醫古籍出版社,2006年3月
  • 2.    袁鍾.《中醫辭海》:中國醫藥科技出版,1995年
  • 3.    鄧中甲.《方劑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年6月
  • 4.    高學敏.《中藥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年
  • 5.    譚興貴.《中醫藥膳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