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欢喜坨
- 外文名
- huanxituo
- 分 类
- 湖北小吃
- 口 味
- 香脆可口,软糯香甜
- 主要食材
- 糯米,芝麻,面粉,红糖
菜品特色
播报编辑
小吃简介
20世纪30年代,汉阳棉花街有一家沔阳人开的店子,专做“欢喜坨”。他用糯米粉和水搓成圆球,裹上芝麻,温油下锅慢慢炸黄,起锅后马上倒入另一番有饴糖的锅中翻炒,然后起锅转入铺满芝麻的学筐内推簸,这样做成的“欢喜坨”形如核桃、外酥内软、甜而不腻。它是当时过早的好食品,许多贫苦小贩沿街叫卖的“白糖欢喜坨”就是此物。 [1]
不过,除了饮食圈内人士,两年来,辨永武汉市民并不知道欢喜坨走了“上层路线”。
名称由来
来由一:1930年代,汉阳棉花街有一家沔阳人开的店子,专做“欢喜坨” [1]。用糯米粉和水搓成圆球,裹上芝麻,温油下锅慢慢炸黄,起锅后倒入另一口有饴糖的锅中翻炒,再起锅,转入铺满芝麻的箩筐内簸几簸,欢喜坨就做成了。它形如核桃、外酥内软、甜而不腻,是当时流行的早点,沿街叫卖的小贩称它为“白糖欢喜坨”。
这段文字来源于武汉一本饮食杂志,它真实地记载了沔阳欢喜坨打进省城大市场的过程,可以证明欢喜坨的发源地就是沔阳。沔阳人一般把逗人喜爱的小孩称为欢喜坨,也许正因为这个缘故,才把食物喊成欢喜坨吧。如今武汉有个叫欢喜坨的笑星,红得很,一夜赶好几个场子,赚了个饱。此人长得圆圆滚滚、憨憨实实,着实令人漏屑糠欢喜 [1]府拒欢阀。
来由二:为何纸煮叫欢喜团呢?据传,清末荆州城内有陶姓一家,在战乱中走散,历尽苦难,终于又合家团聚了。陶姓老人庆幸一家人没有丧生战乱,找出所存的糯米,经淘洗、磨浆、沥干后,掺入适量面粉和红糖,搓为小团,再蘸满芝麻,炸制成熟。没想到,成品十分甜美,一家人吃得十分快乐。为了纪念团圆,就此称之为“欢喜团”。陶家也以善制“欢喜团”而出了名。 [2]
历史变革
改良后的欢喜坨,面粉和芝麻的选料更讲究,“个头”增加了一倍,且由实心变成了空心,看着大气,吃着精致,且酥糯爽口。
记者了解到,如今,大麻元在江城大、中型酒店还很是民拒雄得宠,章和其价格由过去早点摊上的每个5角,变成了每份(12个)14元左右。
精于面点制作的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中国烹饪大师”方元法说,欢喜坨“老树发新枝”说明,只要在创新上下功夫,文化积淀深厚的武汉小吃埋只背仍有自己的市场空间。比如,近日,在第二届中国餐饮业博览会上,武汉四季美的西红柿汤包、开洋烧麦也被中国饭店协会认定为“中国名点”。它们的经历,与欢喜坨一样。
食物特点
做法
播报编辑
菜谱一
原料配方
制作方法
3、将浆团揉成条形,揪小剂60个(每个约重35克),搓成圆形,投在芝麻盆里滚满芝麻。
4、麻油入锅,烧至七成熟时,将生坯入油锅氽炸。这时可用锅铲推散开,待麻团稍漂浮时,可取铁捞箕(笊篱)一把,将麻团在锅边上轻轻按压,这样可帮助麻团膨起,压力可逐步加大,麻团可因此充分膨胀起来;但压力不能过猛过大,否则将麻团按破,也炸不起来。一般炸至麻团外皮微硬,色呈褐红时起锅。
菜谱二
制作方法
1.将湿糯米面与发酵糯米面放盆内,加入热水约450克,红糖、饴糖、糖腌桂花、小苏打等,拌和均匀,调成粉团。
直到氽至麻团膨胀成为空壳球时,再移到火上,加大火力,稍炸片刻,至外壳硬脆,色泛金黄即可。
菜谱三
原料配方
3、调料:花生油600克(耗50克)。
制作方法
2、把一个个剂子在手中搓圆,包入一个豆沙馅料,外表滚粘一层白芝麻,制成圆球形生麻团。
3、把炒锅置中火上,倒入花生油,烧到六成热,放入生麻团炸至呈金黄色时捞出。
营养价值
播报编辑
芝麻中含有的丰富的卵磷脂和亚油酸,不但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补脑,增强记忆力,而且有防止头发过早变白、脱落及美容润肤、保持和恢复青春活力的作用。祖国医学认为,芝麻是一种滋养强壮药,有补血、生津、润肠、通乳和养发等功效。适用于身体虚弱、头发早白、贫血、津液不足、大便秘结和头晕耳鸣等症。研究发现,芝麻还含有抗氧化的元素硒,它有增强细胞抵制有害物质的功能,从而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文化意义
播报编辑
武汉方言中,欢喜坨通常用于形容给大家带来欢乐的人,性格乐天开朗的人也被称为“欢喜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