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歐陽通

鎖定
歐陽通(625年—691年),字通師,潭州臨湘縣(今湖南長沙市)人。唐代宰相、書法家,太子率更令歐陽詢之子。
門蔭入仕,起家秘書郎,遷中書舍人。歷任懷州刺史、衞尉卿、殿中監、兵部尚書、太常卿、刑部侍郎、金紫光祿大夫、同平章事,冊封渤海縣子。天授初年,授禮部尚書,反對擁立武承嗣為太子。
天授二年(691),為酷吏來俊臣陷害處死。神龍元年,追復官爵;工於楷書,繼承父法,筆鋒險峻,父子合稱“大小歐陽”。傳世作品有《道因法師碑》《泉男生墓誌》等。
中文名
歐陽通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625年
逝世日期
691年
出生地
中國
代表作品
《道因法師碑》《泉男生墓誌》

歐陽通人物生平

歐陽通,歐陽詢第四子。歐陽詢去世時,歐陽通尚年幼,母親徐氏撫養至殷,盼子繼承父業。歐陽詢書手跡,散在民間,家藏無幾,徐氏不惜重價購回若干。歐陽通朝夕臨摹,書法大進。 [1] 
歐陽通之泉男生墓誌 歐陽通之泉男生墓誌
初拜蘭台郎,遷中書舍人。母親徐氏病故,通居喪盡哀,時論稱有唐60年來,朝官中居喪最嚴謹者。後遷懷州刺史、衞尉卿。累遷殿中監、兵部尚書、太常卿、刑部侍郎金紫光祿大夫。封渤海子、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復轉司禮卿、判納言事(《中國曆代宰相志》)為相月餘,武后欲廢中宗,冊立武承嗣為太子,通與岑長倩等泣諫,進折邪之説,請立睿宗為太子。言甚切,忤逆武則天
天授二年(691),為來俊臣陷害下獄,五毒備至,終無異詞。來俊臣只好對岑長倩長子岑靈源用刑,誣歐陽通、格輔元等數十人謀反,“皆陷以同反之罪,並誅死”。神龍元年,詔追復官;還家產,立廟祀之,並蔭一子官繼嗣。

歐陽通書法成就

歐陽通工於楷,盡得父法。晚年頗自矜重,以狸毛為筆,覆以兔毫,犀象骨做管。碑刻有《道因法師碑》及《泉南生墓誌》。時人稱其父子書法為“大小歐陽體”。今長沙市望城縣書堂山下,尚有其父子讀書習字處遺蹟。 [2] 

歐陽通親屬成員

父親:歐陽詢,太子率更令。
母親:高平徐氏。
夫人:安定胡氏。
兒子:歐陽幼明、歐陽幼讓、歐陽幼鹹。
孫子:歐陽璟,侯官縣令;歐陽琮,吉州刺史

歐陽通史書記載

《舊唐書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通,少孤,母徐氏教其父書。每遺通錢,紿雲:“質汝父書跡之直。”通慕名甚鋭,晝夜精力無倦,遂亞於詢。儀鳳中,累遷中書舍人丁母憂,居喪過禮。起復本官,每入朝,必徒跣至皇城門外。直宿在省,則席地藉藁。非公事不言,亦未嘗啓齒。歸家必衣縗絰,號慟無恆。自武德已來,起復後而能哀慼合禮者,無與通比。年兇未葬,四年居廬不釋服,家人冬月密以氈絮置所眠席下,通覺,大怒,遽令徹之。
五遷,垂拱中,至殿中監,賜爵渤海縣子。天授元年,封夏官尚書。二年,轉司禮卿,判納言事。為相月餘,會鳳閣舍人張嘉福等請立武承嗣為皇太子,通與岑長倩固執以為不可,遂忤諸武意,為酷吏所陷,被誅。神龍初,追復官爵。

歐陽通書法特色

歐陽通《泉男生墓誌》 歐陽通《泉男生墓誌》
據《舊唐書》載歐陽通“少孤,母徐氏教其父書。每遺通錢,紿雲:‘質汝父書跡之直。’ 通慕名甚鋭,晝夜精力無倦、遂亞於詢”。由此可見,歐陽通的書法淵源家法,盡學父書,《述書賦》有“繼美”之譽,並贊之曰:“父掌禮邦,子居廟堂,隨運變化,為龍為光”。通對自己的書法亦很自負,特別是對文房四寶特別講究,張主鷟《朝野僉載》謂其:“常自矜能書,必以象牙、犀角為筆管,狸毛為心,復以秋兔毫。松以煙為墨,末以麝香,紙必堅薄白滑者,乃書之。” 其書流傳其代表作有《道因法師碑》和《泉男生墓誌銘》。
歐陽通的楷書雖出於父,但卻寫得更瘦硬,更挺勁,特別是主筆橫畫在收筆時末鋒飛起,富有十分濃重的隸意,這就成為他楷書的一種特色,這種鋒稜的捺在書法術語中稱為“批法”劉苫載《書概》謂:“大小歐陽書,並出分隸,觀蘭台道因碑有批法,則顯然隸筆矣。”正由歐陽通善用仰勢、背勢和鋒稜之勢,故能給人的一種神采奕奕的藝術感受。
王世貞其書曰:“《道因碑》如病維摩,高格貧士,雖不饒樂,而眉宇間有風霜之氣,可重也。”但鋒芒稜角太露既促成了他的書法特色,也成為歷代評論家的眾矢之的,楊士奇批評他的字“少含蓄之趣”,《書斷》讕其書“瘦怯於佼”這與當時時代惟“君子藏器”的審美觀念有關,事實上書法藝術的負格當注重於陰陽的某一方面時,勢必忽略了另一方面,不管如何歐陽通的楷書矩矱森嚴,筆力清勁,結字雅正,意度飄逸,乃不失為一代名家。

歐陽通個人作品

歐陽通《道因法師碑》 歐陽通《道因法師碑》
《道因法師碑》全名為《大唐故翻經在德益州多寶寺道因法師碑》,李儼撰,歐陽通書,現收藏於西安碑林。碑全文楷書,三十四行,滿行七十三字。高312釐米,寬103釐米。為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建。碑文完整無缺,碑頭雕作螭首,碑額處雕飾佛瞰,瞰下橫書“故大德因法師碑”七字,是歐陽通的代表佳作。
歐陽通楷書雖出於父,但卻寫得更瘦硬,更勁挺,特別是主筆橫畫在收筆時末鋒飛起,富有濃重的隸意,這在此碑帖中多有體現。此碑書法筆力遒健,險峻瘦怯,但鋒芒稜角太露,這既促成了歐陽通書法的多鮮明特色,也帶來了其另一方面的侷限,即“少含蓄之趣”(楊士奇)。
清何紹基稱此碑“險勁橫軼處,往往突過乃翁”。故臨習此碑既要掌握歐陽通楷書點事謹嚴清勁、結字雅正、取勢多端的特點,又要防止其用筆過於生硬尖鋭、字形過分扁平傾倒等問題。道因法師據梁啓超考《續高僧傳》查無此人。故“其學業行誼,賴此碑以繼”(見《飲冰寶文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