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歐洲精神

鎖定
《歐洲精神》是2009年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亞歷山德拉·萊涅爾.拉瓦斯汀。
中文名
歐洲精神
作    者
亞歷山德拉·萊涅爾.拉瓦斯汀戴巧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出版時間
2009年08月
定    價
30 元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807621348

歐洲精神內容簡介

《歐洲精神》主述三位思想家——波蘭詩人切斯拉夫·米沃什,捷克哲學家雅恩·帕託什卡,匈牙利思想家伊斯特萬·畢波,為的是向我們證實,哲學歐洲是存在的,人們堅持去探索歐洲的意義,探究它的終極精神目標及意義之所在。作者為法國的亞歷山德拉·萊涅爾.拉瓦斯汀戴巧。 [1] 
1935年,當時已被納粹封口的哲學家胡塞爾預言:歐洲的未來無非走向兩端,要麼在仇恨和野蠻中沉淪,要麼在哲學的精神中重生。他得出結論,歐洲面臨最大的威脅,是自我懈怠。作為一個精神國度,歐洲在“哲學精神”中究竟應該恢復些什麼?幾十年來的歐洲問題-關乎它的意義和職責,從布拉格、布達佩斯和華沙的知識分子們中間傳播開來。為了探索歐洲建立的意義和價值,許多中歐知識分子貢獻出了他們的作品、智慧甚至生命。米沃什、帕託什卡和畢波,恰恰是在他們身陷黑暗期間,給我們帶來了最重要的哲學探索,改變我們對歐洲、世界、民主訴求,乃至自身的看法。他們都可以進入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良心之列。
這個美好的精神團體,還包括卡夫卡、伊姆雷·凱爾泰斯、柯斯勒、米蘭·昆德拉、穆齊爾、胡塞爾、漢娜·阿倫特、桑多·馬芮以及齊格蒙特·鮑曼……《歐洲精神》重現了他們關於歐洲文明道德基礎的討論。通過追溯,被湮沒的歐洲文化將重新出現,我們亦據此得出啓示:歐洲的再次統一不應以人性與民主的消亡為代價。

歐洲精神作者簡介

亞歷山德拉·萊涅爾一拉瓦斯汀,(Alexandra Laigrlel-Lavastine)生於1966年,哲學家、思想史學家。著有三部關於中東歐知識分子的著作:關於羅馬尼亞哲學家康斯坦丁·諾伊卡的《民族主義與哲學:悖論》(1998);《雅恩·帕託什卡:不同政見精神》(1998),以及《齊奧朗,伊利亞德,尤奧斯高:法西斯主義的遺漏》(2002)。此外,她還參與編寫《書的世界》。

歐洲精神圖書目錄

前言 消失的大陸
傾聽“東方
我們這個年代的英雄
中歐經驗:“無價之寶
燦若繁星的知識分子
一位波蘭人,一位捷克人和一位匈牙利人——三個時代
家庭氛圍和選擇性的聯姻關係
西歐無處安身的輕浮
伊拉克:誤會與不解
後台的遺臭
歐洲的意義
第一部分:切斯拉夫·米沃什
走出冷漠的世紀:為另一個歐洲的絕望辯白
歐洲的孩子還是烏爾羅的子民?
一位不同政見分子的軌跡
從維爾諾到華沙
巴黎,一位波蘭詩人的孤獨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及其返程
哲學之道
來自20世紀黑暗的中心
雙重親嗣關係
理性的陰影與光輝
限度問題
善與惡
如果純潔比同情佔上風
納粹主義的決定性經歷:菲奧裏廣場
當人性消失在人性的背景下:“黑格爾式的傷害
歷史與良心
世界,“一個充斥着形而上情感的混亂之地”?
對責任的再思考
對歐洲所失去界限的沉思意義
重新找到的限度
祖國相對國家抽象化
“記憶是我們的力量
第二部分:雅恩·帕託什卡
歐洲,如何抵抗日常規則的統治
不同政見派的哲學現實
歐洲。被質問的大陸
洞穴,還是開放的世界?
中歐:具有特殊意義的歷史空間
一位捷克哲學家的蘇格拉底式旅程
從胡塞爾到馬薩克:傳統的繼承者
慕尼黑、納粹與斯大林的統治:被禁止的哲學家
七七憲章的建立:承諾
給我們時代的“遺產
帕託什卡:生活世界的探索者
重歸真實經驗世界的道德和政治思考
人類存在的三種可能性
與歐洲共同重建:內在的逆轉
歐洲理性主義的悲劇
蠶食一切的怪物
現代性作為冷漠的文化
文明的危機?
温和派與激進派
從深處被分裂的人
非本質之於本質的勝利
日常規則與野蠻化:一對隱秘的共犯
日常生活的痛苦:從狂喜到責任
如果生活即是全部
關於“動搖者團結會”的概念
打斷恐嚇者的合唱
民主要求的“高級”概念
充滿內部鬥爭的自由生活:戰鬥的倫理學
第三部分:伊斯特萬·畢波
治癒歐洲的政治歇斯底里症
民主的苦難與偉大
非凡的政治學教授
伊斯特萬·畢波,悲劇性英雄
行動的魅力
戰爭:製造假證件的學者
“請在我的墓碑上刻上:伊斯特萬·畢波,1945—1948”
1956年革命:部長畢波,孤家寡人
出獄:國內流亡
什麼是“政治歇斯底里症”?畢波富有預見性的分析
如果恐懼抓住民主
從東歐的悲劇到“9·11”後
集體歇斯底里症如何顯示出來?最初的症狀
打破恐懼的惡性循環
道德現實主義重建:畢波面對種族大屠殺
“我們在過去歷史中的責任”
政府,教會與知識分子
説教?
從畢波到凱爾泰斯:結束受害者競爭
從畢波到齊格蒙特·鮑曼:道德崩潰的當代教訓
“我們共同的歐洲經歷”
種族大屠殺,現代性的產物
當壓抑良知被看作一種美德
《布達城的離婚》:桑多·馬芮的衰落的歐洲
從布達城到巴黎:規範中的危機
道德顛覆:21世紀的關鍵
為“人類尊嚴的革命”
參考書目
出版後記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