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歐內斯特·盧瑟福

鎖定
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年8月30日—1937年10月19日),物理學家,納爾遜男爵,英國皇家學會院士,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生前是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 [4] 
歐內斯特·盧瑟福於1894年獲得新西蘭大學文學學士、文學碩士、理學學士學位;1895年進入卡文迪許實驗室;1898年擔任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物理教授;1907年返回英國出任曼徹斯特大學物理系主任;190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14年被封為爵士;1919年擔任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 [4]  ;1925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長;1931年受封為納爾遜男爵;1937年10月19日因病在劍橋逝世,享年66歲 [3] 
歐內斯特·盧瑟福主要從事核科學和放射性方面的研究 [8] 
中文名
歐內斯特·盧瑟福
外文名
Ernest Rutherford
國    籍
英國
出生地
新西蘭納爾遜
出生日期
1871年8月30日
逝世日期
1937年10月19日
畢業院校
新西蘭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03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190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歐內斯特·盧瑟福人物生平

盧瑟福
盧瑟福(7張)
1871年8月30日,歐內斯特·盧瑟福出生於新西蘭納爾遜的一個手工業工人家庭,在新西蘭長大。
1883年,全家搬到了馬爾堡峽灣(Marlborough Sounds)的哈夫洛克(Havelock)。
1887年,獲得納爾遜學院的馬爾堡教育委員會獎學金,並在納爾遜學院寄宿學習。
1889年,作為橄欖球隊成員,獲得獎學金進入惠靈頓的新西蘭大學,之後就讀於基督城的坎特伯雷學院 [10] 
1893年,以數學和物理科學雙第一的成績畢業,並在坎特伯雷學院進行了短暫的研究工作 [7] 
1894年,23歲時獲得新西蘭大學三個學位(文學學士、文學碩士、理學學士)。
1895年,被英國劍橋大學錄取為倫敦國際博覽會的獎學金生,進入卡文迪許實驗室,成為約瑟夫·約翰·湯姆遜(Joseph John Thomson)的研究生。
1897年,獲得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研究學士學位和庫茨—特羅特學生獎學金。
1898年,在約瑟夫·約翰·湯姆遜的推薦下,擔任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物理系教授,在那工作了9年。
1900年,當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
1903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1907年,返回英國,出任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物理系主任。
190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3] 
1914年,被封為爵士(knighted) [23] 
1919年,接替退休的約瑟夫·約翰·湯姆遜,擔任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 [21] 
1926年—1930年,擔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
1926年,幫助成立新西蘭科學與工業研究部(New Zealand's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10] 
1931年,受封為納爾遜男爵(1st Baron Rutherford of Nelson) [5] 
1933年,建立學術援助委員會(Academic Assistance Council),並擔任主席 [10] 
1937年10月19日,因病在劍橋逝世,享年66歲,骨灰被埋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中殿,與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邁克爾·法拉第(Michael Faraday)並排安葬 [5] 

歐內斯特·盧瑟福主要成就

歐內斯特·盧瑟福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α粒子散射實驗 α粒子散射實驗
1898年,歐內斯特·盧瑟福報告了鈾輻射中α射線和β射線的存在,並指出了它們的一些性質 [7]  。並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證實放射性涉及從一種元素到另一種元素的嬗變。他又將放射性物質按照貫穿能力分類為α射線與β射線,並且證實前者就是氦離子 [22] 
1911年,歐內斯特·盧瑟福根據α粒子散射實驗現象提出原子核式結構模型,創建了盧瑟福模型(行星模型) [1-2] 
1919年,歐內斯特·盧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轟擊氮核的實驗。他從氮核中打出的一種粒子,並測定了它的電荷與質量,它的電荷量為一個單位,質量也為一個單位,盧瑟福將之命名為質子 [20] 
1932年,詹姆斯·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在歐內斯特·盧瑟福的指導下發現了中子 [9] 
  • 學術論著
歐內斯特·盧瑟福一生出版了多部著作 [3]  ,其中包括:
時間
名稱
備註
1904年
《放射性(Radioactivity)》

1906年
《放射性轉化(Radioactive Transformations)》
耶魯大學的西利曼講座(Silliman Lectures)
1919年
《放射性物質的輻射(Radiation from Radioactive Substances)》
與詹姆斯·查德威克和埃利斯合著
1926年
《物質的電氣結構(The Electrical Structure of Matter)》

1933年
《元素的人工嬗變(The Artificial Transmutation of the Elements)》

1937年
《新鍊金術(The Newer Alchemy)》 [3] 

歐內斯特·盧瑟福人才培養

  • 指導學生
歐內斯特·盧瑟福一生培養的學生,以及他工作中的助手中先後有多人獲得諾貝爾獎,具體信息如下:
姓名
關係
備註
弗雷德裏克·索迪(Frederick Soddy,1877年9月2日—1956年9月22日) [12] 
助手
1921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弗朗西斯·阿斯頓(Francis Aston,1877年9月1日—1945年11月20日) [13] 
學生
1922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 [14] 
學生
192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查爾斯·威爾遜(Charles Wilson,1869年2月14日—1959年11月15日) [15] 
助手
192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詹姆斯·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1891年10月20日——1974年7月24日) [9] 
學生
193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帕特里克·布萊克特(Patrick Blackett,1897年11月18日——1974年7月13日) [19] 
助手
194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約翰·科克羅夫特(John Cockcroft,1897年5月27日—1967年9月18日) [18] 
學生
195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歐內斯特·沃爾頓(Ernest Walton,1903年10月6日—1995年6月25日) [16] 
學生
195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彼得·卡皮查(Pyotr Kapitsa,1894年7月9日—1984年4月8日) [17] 
學生
197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歐內斯特·盧瑟福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03年
英國皇家學會院士(Fellow)
英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
1905年
拉姆福德獎章(Rumford Medal)
英國皇家學會
1908年
諾貝爾化學獎(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10年
佈雷薩獎(Bressa Prize)
都靈科學院(Turin Academy of Science)
1922年
科普利獎章(Copley Medal)

1924年
富蘭克林獎(Franklin award)
富蘭克林研究所(Franklin Institute)
1925年
榮譽勳章(Order of Merit)

1928年
阿爾伯特獎章(Albert Medal)
英國皇家藝術學會(Royal Society of Arts)
1930年
法拉第獎章(Faraday Medal)
電氣工程師學會(Institution of Electrical Engineers)

賓夕法尼亞大學榮譽博士學位(honorary doctorate)
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威斯康星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威斯康星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ystem)

麥吉爾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

伯明翰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伯明翰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愛丁堡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愛丁堡大學(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墨爾本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墨爾本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耶魯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

格拉斯哥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

吉森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吉森大學(Justus-Liebig-Universität Gießen)

哥本哈根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哥本哈根大學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劍橋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

都柏林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都柏林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

杜倫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杜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

牛津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

利物浦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利物浦大學(University of Liverpool)

多倫多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

布里斯托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

開普敦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開普敦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ape Town)

倫敦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

利茲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利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
參考資料來源: [3] 

歐內斯特·盧瑟福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31年—1933年
英國物理學會(Institute of Physics)會長

政府科學與工業研究部諮詢委員會(Advisory Council of the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主席
參考資料來源: [3]  [10] 

歐內斯特·盧瑟福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歐內斯特·盧瑟福 歐內斯特·盧瑟福 [2]
歐內斯特·盧瑟福的父親詹姆斯·盧瑟福(James Rutherford)是蘇格蘭獨輪車匠於1855年隨家人移民到新西蘭,母親瑪莎·湯普森(Martha Thompson)是一名英語教師,他的父母共生有七個兒子和五個女兒,他是家中的第四個孩子和第二個兒子 [3] 
  • 婚姻家庭
1900年,歐內斯特·盧瑟福與亞瑟和瑪麗·德·倫齊·牛頓(Mary de Renzy Newton)的獨生女瑪麗·牛頓(Mary Newton)結婚。他們唯一的孩子艾琳(Eileen)嫁給了物理學家拉爾夫·霍華德·福勒(Ralph Howard Fowler) [3] 

歐內斯特·盧瑟福人物評價

歐內斯特·盧瑟福經常被稱為“核物理學之父”(He is often called the "father of nuclear physics") [5] (原子遺產基金會評)
歐內斯特·盧瑟福發展了核分解理論和核原子模型,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的研究生涯見證了原子時代的開始,他的研究小組培養了許多才華橫溢的年輕科學家(Lord Rutherford, who developed the theory of nuclear disintegration and a model of the nuclear atom, was laud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scientists of all time. His research career witnessed the beginning of the atomic age, and his research group was a hotbed of talented, young scientists) [24] (《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評)

歐內斯特·盧瑟福後世紀念

  • 元素“鑪”
1969年,為紀念歐內斯特·盧瑟福,將原子序數104的金屬元素命名為“”(rutherfordium),元素符號Rf,是人造放射性元素,屬週期系ⅣB族 [11] 
  • 郵票
歐內斯特·盧瑟福出現在四個國家的郵票上,分別是:1968年的瑞典,1971年的加拿大,蘇聯和新西蘭 [10] 
  • 新西蘭貨幣
1992年,歐內斯特·盧瑟福的頭像出現在新西蘭貨幣的最大面值——100元上面,作為國家對他最崇高的敬意和紀念 [6] 
新西蘭貨幣100元 新西蘭貨幣100元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