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歎為觀止

(漢語成語)

鎖定
歎為觀止(拼音:tàn wéi guān zhǐ)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1] 
“歎為觀止”的原義是春秋時,吳國季札在魯國欣賞各種樂舞,看到舜時的樂舞,十分讚歎,説看到這裏就夠了,其他的樂舞就不必看了;後指讚美所看到的事物好到極點,無與倫比;該成語在語法上是連動式,本身是一動賓式短語,可充當句子的謂語部分;如果句子主語是物或者是其他人,要在“歎為觀止”前加“令(觀看的)人”,如果主語直接是觀看者,就不需要加。 [4] 
中文名
歎為觀止
拼    音
tàn wéi guān zhǐ
近義詞
拍案叫絕擊節歎賞登峯造極
反義詞
眾口交謫、慘不忍睹
注音字母
ㄊㄢˋ ㄨㄟˊ ㄍㄨㄢ ㄓˇ
成語出處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語法結構
連動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

歎為觀止成語出處

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1] 
後人據此典故概括出成語“歎為觀止”。 [1] 

歎為觀止成語故事

公元前565年,吳國君主壽夢病危時,把四個兒子諸樊餘祭、餘昧、季札召集到病牀前,安排後事。壽夢認為幼子季札最賢能,想讓他做君主,可是季札拒絕了。於是,壽夢立下遺規,由四個兒子依次傳位。壽夢死後,諸樊為君13年死了,餘祭在位17年被刺殺,三弟餘昧繼位,拜季札為相。季札主張罷兵安民,結交齊、晉等中原諸侯,餘昧同意季札主張,派他出使魯、齊、鄭、衞等國。 [2-3] 
公元前544年,季札首先來到魯國,表達了吳國願與魯國世代友好的想法。魯國當然高興了,設宴款待季札,並把宮廷歌舞團的拿手節目奉獻給客人。 [2] 
季札對舞樂有一定的造詣,精通當時的各種高雅音樂,一邊觀賞,一邊十分內行地予以品評,指出精彩之處以及具有魯國特色的地方。主賓雙方坦誠友好,氣氛熱烈而歡快。 [2] 
這時舞台上演出有名的舜樂《韶前》,季札一看,知道這一定是最後一個節目了。於是在節目演完後馬上道謝説: “演得好極了,十分感謝貴國的盛情,我看咱們就到此為止吧。” [2] 
魯國人聽後覺得季札特別了不起,他居然能判斷出這是最後一個節目。 [2] 

歎為觀止成語寓意

季札一欣賞《韶箭》舜樂就知道這是最後一個節目,也是所謂“壓軸”的節目。這固然是因為季札擁有過人的藝術鑑賞能力,但同時也是因為《韶箭》是一部出眾美妙的藝術作品。美好的事物總是能令人歎為觀止的。 [2] 

歎為觀止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歎為觀止”這個成語在語法上是連動式,本身是一動賓式短語,可充當句子的謂語部分;如果句子主語是物或者是其他人,要在“歎為觀止”前加“令(觀看的)人”,如果主語直接是觀看者,就不需要加;多用來形容對於美景或者美好事物的感嘆。 [1] 
  • 運用示例
清·王韜《淞隱漫錄·海外壯遊》:“更佐以樂音燈影,光怪陸離,不可逼視。生撫掌稱奇,歎為觀止。” [4] 
歷史小説家楊書案《九月菊》:“龍門造像,及其銘文書法,都是藝術珍品,為皮日休前所罕見。有的雄拔,有的沉勁,有的端莊,有的挺秀,皮日休無不嘆為觀正。” [4] 

歎為觀止成語辨析

歎為觀止—登峯造極
“登峯造極”即比喻學問、技能等達到最高的境界。“歎為觀止”與“登峯造極”兩者都有到了極點,無以復加的意思,但有區別:一是含義上有區別。“歎為觀止”多形容所見到的事物好到極點。“登峯造極”所形容的事物不限於所見到的,多比喻學問、造詣達到極高的境地,也比喻做壞事猖狂到了極點。“歎為觀止”是以讚歎者角度着眼的。二是用法不同。“歎為觀止”前常加“令人”,構成兼語式。“登峯造極”是動賓式詞組,不能這麼用。三是感情色彩不同。“歎為觀止”多含褒義,“登峯造極”是中性成語。 [4] 
參考資料
  • 1.    歎為觀止   .漢典[引用日期2019-11-17]
  • 2.    肖瑤,廖春敏編著. 中華成語典故[M]. 北京:西苑出版社, 2010.09:142-143
  • 3.    魯雲彤主編. 語文新課標同步閲讀 中華成語故事[M].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16.09:143
  • 4.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技藝篇 2[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