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歌謠週刊

鎖定
《歌謠週刊》1923年創刊於北京,屬於文學類刊物,由北大研究所國學門歌謠研究會出版,由北京大學日刊課負責發行,具體主編和發行人不詳。據胡適稱,主編該刊的核心學者有常惠、顧頡剛、魏建功、董作賓等人。該刊為週刊,每月出版四期,學校放假時間內有休刊,創刊具體時間不詳。1925年因北大研究所將歌謠列入《研究所國學門週刊》,因而不再單獨出版《歌謠週刊》,後於1936年4月北大重新恢復歌謠研究會,遂重新復刊,後因為1937年七七事變的爆發而停刊。刊物定價為每期銅幣二枚。現館藏有1923年9月第25號至1937年6月第3卷第13期,合124期。
中文名
歌謠週刊
主辦單位
北大歌謠研究會
創刊時間
1923年
出版週期
週刊
欄目方向
《歌謠週刊》仿照小報的設計,每期版式較為簡單,一般約八個版面;首版頂部印有發行日期、版次和期號,右側上方印有刊名,刊名兩側印有出版和發行單位,刊名下方則印有當期的文章要目。該刊欄目共有“研究”、“討論”、“譯述”、“通訊”、“轉錄”、“歌謠選錄”和“兒歌選錄”等,每期所刊的欄目主要有“研究”、“通訊”和“歌謠選錄”,其他欄目則以穿插的方式時有設置。其中,“研究”一欄主要從民俗學角度出發關注歌謠,既關注歌謠內在的形式、所體現的地方習俗和民間傳統,又關注歌謠與一般羣眾民間信仰、生活狀態之間的關聯,尤其是與女性之間的關係,還特別總結蒐集歌謠、研究歌謠的方法與經驗,學術性較強;“討論”一欄則多以商榷性意見為主,在內容上側重對歌謠的分類標準、歌謠與語言語音之間關係的探討,重對歌謠研究會發展與建設的討論,關注蒐集、整理和研究歌謠的方法;“譯述”一欄則主要刊登海外學界對中國民歌的研究作品,在文體上以譯介性文章為主,在內容上偏重介紹海外學界的研究成果,以與國內學界互通有無;“通信”一欄則主要刊登知名學者與歌謠研究會的通信,具體包括常惠、周作人、顧頡剛等知名專家;“歌謠選錄”一欄是每期刊物所佔篇幅最大的欄目,分省收集、刊登歌謠。
《歌謠週刊》發刊時間較長,館藏數量豐富,集中反映了二十世紀二十和三十年代國內民俗學界對民間歌謠蒐集、整理和研究的成果,是當時研究民間歌謠水平頂尖的刊物,對研究者瞭解當時民俗學家對中國民間歌謠的研究思路、研究水平和歌謠研究會的成立、改組過程都提供了豐富的參考資料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