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歌行體

鎖定
歌行體是古代詩歌體裁之一,是初唐時期在漢魏六朝樂府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詩體。
中文名
歌行體
外文名
The song line body
定    義
古代漢族詩歌體裁之一
始創者
南朝宋的鮑照
形成標誌1
劉希夷《代悲白頭吟》
形成標誌2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形    式
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
特    點
音節、格律比較自由,富於變化。
沿    革
從樂府發展為古詩的一體

歌行體釋義

歌行[ gē xíng ]
我國古詩的一種體裁,音節、格律比較自由,形式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
古代樂府詩的一體。後從樂府發展為古詩的一體,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採用五言、七言、雜言,形式也多變化。
姜夔 《白石詩話》:“體如行書曰行,放情曰歌,兼之曰歌行。”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體凡》:“﹝樂府﹞題或名歌,亦或名行,或兼名歌行。歌,曲之總名。衍其事而歌之曰行。歌最古;行與歌行皆始漢 , 唐 人因之。” 明 徐師曾 《文體明辨序説·樂府》:“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步驟馳騁,疏而不滯者曰行;兼之曰歌行。” 明 徐師曾 《文體明辨序説·近體歌行》:“歌行有有聲有詞者,樂府載諸歌是也;有有詞無聲者,後人所作諸歌是也。” [1] 
古詩從時間上説指1840年鴉片戰爭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分類,古詩可分為古體詩近體詩歌行屬於古體詩

歌行體特點介紹

篇幅可短可長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共十八句,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居易的《長恨歌》竟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車行》 有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則有八十八句,其中唐代最長的歌行體詩歌為韋莊的《秦婦吟》,共有二百三十八句之多。
保留着古樂府敍事的特點
把記人物、記言談、發議論、抒感慨融為一體,內容充實而生動。
例如杜甫的《兵車行》,詩中既有“行人”出征時的記敍,又有“道旁過者”與“行人”的問答,也有“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的感嘆,讀後真能摧人肝腸。再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中既有風捲茅屋的記敍,也有“歸來倚杖”的嘆息,更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強烈抒情與願望,讀後令人唏噓不已。
聲律、韻腳比較自由
平仄不拘,可以換韻
“歌行”體詩歌在格律、音韻方面衝破了格律詩的束縛,由於它要“放情長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韻到底,平仄講究就很困難了。
例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換了好幾個韻腳。歌行體的形式比較自由,是由內容所決定的。
句式比較靈活,一般是七言
也有的是以七言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例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言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嗚呼”),也有九言的(“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通常用“歌”、“行”、“歌行”命名
如白居易的《長恨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車行》、高適的《燕歌行》等等。

歌行體漢代樂府詩

古風·歌行體 古風·歌行體
兩漢所謂樂府指音樂機關。它除了將文人歌功頌德的詩製成曲譜並製作, 演奏新的歌舞外, 又收集漢族民間的歌辭入樂。
漢書·藝文志》記: “自孝武帝立樂府而採歌謠, 於是有趙,代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 緣事而發, 亦可以觀風俗, 知薄厚雲。”漢武帝采詩, 除為考察民隱外, 亦在豐富樂府的樂章, 以供娛樂。
六朝時, 樂府乃由機關的名稱變為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的名稱。
兩者區別:歌行體詩是古代詩歌的一體,漢魏以下的樂府詩常題名為“歌”或“行”,二者名雖不同,其實並無嚴格的區別。後遂統稱“歌行體”。
唐音審體》謂:“歌行本出自樂府,然指事詠物……形式較自由”。語言通俗流暢,文辭比較鋪展。“行”,有“樂曲”的意思。

歌行體代表作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長恨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車行》、李白的《少年行》等;
以“歌行”命名的:高適的《燕歌行》;
以“吟”命名的: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韋莊的《秦婦吟》等;
以“謠”命名的:李白的《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參考資料
  • 1.    歌行  .百度漢語.2017[引用日期2017-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