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歌會

鎖定
歌會,又稱“趕坡”、“趕坳”等。侗族等少數民族歲時風俗,流行於湖南、貴州、廣西、雲南等交界的羅蒙山等山區。
2011年5月23日,歌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文名
歌會
外文名
Song
別    名
趕坡”、“趕坳”
節日時間
農曆立夏前十八日
節日類型
傳統節日
流行地區
湖南、貴州、廣西、雲南等交界的羅蒙山等
節日起源
宗教
節日活動
鬥畫眉鳥、鬥鵪鶉、鬥雞
節日意義
以歌會友,尋找伴侶
申報地區
福建省福鼎市、貴州省天柱縣
批准時間
2011年5月23日
遺產編號
Ⅹ-134

歌會以歌會友

每年農曆立夏前十八日舉行,周圍百里以內會唱歌的侗、苗、瑤、漢各族男女青年、會聚一堂,以歌尋找意中人。

歌會歌會商貿

會上還有鬥畫眉鳥、鬥鵪鶉、鬥雞或作買賣的,也有前來看熱鬧和聽歌的。

歌會民族歌會

歌會白族

白族劍川石寶山歌會每年農曆七月末八月初歷時三天,劍川、雲龍、蘭坪、鶴 慶、麗江等縣的白族青年數萬人,不約而同地會集到石寶山的石鍾寺、寶相寺等地的山野裏,彈唱白族情歌。歌聲婉轉、優美,以此紀念傳説中兩千年前一位年輕貌美的女歌手,同時藉此結識新友,甚至尋覓終生伴侶。

歌會石寶山

每年的農曆7月27日至29日,是大理白族的傳統節日,“白族歌城”石寶山成了山歌的海洋。石寶山歌會起源於南詔時期,相傳有個美麗的白族女歌手阿姑,曾在寶相寺接連唱了3 天3夜優美動人的曲子,最後在歌聲中安然死去,人們都説她是“曲神”下凡,尊她為“曲 姆”。直到如今,凡是上石寶山對歌的人,無論男女,都要先到“曲姆”墳前磕頭,據説這 樣才能唱得好,在對歌中就能相上心愛的人。每年三天的石寶山歌會,成千上萬的劍川以及相鄰的洱源、鶴慶麗江大理、蘭坪等地的歌手和熱愛歌唱的白族羣眾雲集於此,女人們穿着豔麗的白族服飾,男人們懷抱龍頭三 弦,不斷地唱着情歌,大膽地表達自己內心的真摯情感。少男少女們,通過對歌尋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同時,歌會也是人才展演的舞台,許多優秀的民間歌手在對歌中,展示了自己的歌喉。
2003年的石寶山歌會是歷屆歌會最盛大的一次,各鄉各寨的男女老少結伴而來,歌台高築、絃樂蔽野、對歌不歇。哪怕是滂沱大雨之時,歌唱正酣的人們也絲毫沒有減弱興致,倒是 別有一番情趣。傍晚,歌台下的廣場中點起了熊熊篝火,人們圍着篝火盡情狂歡,在篝火邊抒發自己內心真摯的情感,對歌愈發大膽,因對歌而產生熾熱情感的青年男女們在歌聲中談情説愛,娓娓動聽。

歌會雲南歌會

歌會路南歌會

雲南本是個詩歌的家鄉,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國。這一回卻更加豐富了我的見聞。
這是種生面別開的場所,對調子的來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彼此相去雖不多遠,卻互不見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卻有種種不同方式。或見景生情,即物起興,用各種豐富比喻,比賽機智才能。或用提問題方法,等待對方答解。或互嘲互贊,隨事押韻,循環無端。也唱其他故事,貫穿古今,引經據典,當事人照例心中一本冊,滾瓜熟,隨口而出。在場的既多內行,開口即見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輕易搭腔。那次聽到一個年輕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方啞口無言,於是輕輕的打了個吆喝,表示勝利結束,從荊條叢中站起身子,理理髮,拍拍繡花圍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説:“你們看,我唱贏了”,顯得輕鬆快樂,拉着同行女伴,走過江米酒擔子邊解口渴去了。
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明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的臉,滿口白白的牙齒,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了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葱綠布圍裙,腳下穿雙雲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髮盤在頭上。不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個村子裏去打鞦韆,用馬皮作成三丈來長的鞦韆條,懸掛在路旁高樹上,蹬個十來下就可平梁,還悠遊自在若無其事!

歌會呈貢歌會

在昆明鄉下,一年四季早晚,本來都可以聽到各種美妙有情的歌聲。由呈貢趕火車進城,向例得騎一匹老馬,慢吞吞的走十里路。有時趕車不及還得原騎退回。這條路得通過些果樹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幾個有大半年開滿雜花的小山坡。馬上一面欣賞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裏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象是有意摹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聽各種山鳥呼朋喚侶,和身邊前後三三五五趕馬女孩子唱的各種本地悦耳好聽山歌。有時面前三五步路旁邊,忽然出現個花茸茸的戴勝鳥,矗起頭頂花冠,瞪着個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對於唱歌也發生了興趣,經趕馬女孩子一喝,才撲着翅膀掠地飛去。這種鳥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卻歡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覆叫個不停。最有意思的是雲雀,時常從面前不遠草叢中起飛,扶搖盤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藍天空中鑽去。彷彿要一直鑽透藍空。伏在草叢中的雲雀羣,卻帶點鼓勵意思相互應和。直到窮目力看不見後,忽然又象個小流星一樣,用極快速度下墜到草叢中,和其他同伴會合,於是另外幾隻雲雀又接着起飛。趕馬女孩子年紀多不過十四五歲,嗓子通常並沒經過訓練,有的還發啞帶沙,可是在這種環境氣氛裏,出口自然,不論唱什麼,都充滿一種淳樸本色美。
大夥兒唱得最熱鬧的叫“金滿鬥會”,有一次在龍街村子裏舉行,到時候住處院子兩樓和那道長長屋廊下,集合了附近幾個鄉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圍坐一矮方桌,足足坐滿了三十來張桌子,每桌各自輪流低聲唱《十二月花》,和其它本地好聽曲子。聲音雖極其輕柔,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在微風搖盪中舒捲張弛不定,有點龍吟鳳噦意味。僅是這個唱法就極其有意思。唱和相續,一連三天才散場。來會的婦女佔多數,和逢年過節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潔利索,頭上手中到處是銀光閃閃,使人不敢認識。我以一個客人身分挨桌看去,很多人都象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隨後才想起這裏是村子口擺小攤賣酸泡梨的,那裏有城門邊挑水洗衣的,此外打鐵箍桶的工匠家屬,小雜貨商店的老闆娘子,鄉村土醫生和閹雞匠,更多的自然是趕馬女孩子和不同年齡的農民和四處飄鄉趕集賣針線花樣的老太婆,原來熟人真不少!集會表面説闢疫免災,主要作用還是傳歌。由老一代把記憶中充滿智慧和熱情的好聽歌聲,全部傳給下一輩。反覆唱下去,到大家熟習為止。因此在場年老人格外興奮活躍,經常每桌輪流走動。主要作用既然在照規矩傳歌,不問唱什麼都不犯忌諱。就中最當行出色是龍街村子一個吹鼓手,年紀已過七十,牙齒早脱光了,卻能十分熱情整本整套的唱下去。除愛情故事,此外嘲煙鬼,罵財主,樣樣在行,真象是一個“歌庫”。小時候常聽老太婆口頭語:“十年難逢金滿鬥”,意思是盛會難逢,參加後,才知道原來這種會,只有正當金星入鬥那一年才舉行的。
同是唱歌,另外有種抒情氣氛,而且背景也格外明朗美好,即跑馬節跑馬山下舉行的那種會歌。
西南原是詩歌的家鄉,我住雲南鄉下整整八年,所聽到的不過是極小範圍內一部分而已。解放後人民自己當家作主,生活日益美好,心情也必然格外歡暢,新一代歌手,都一定比三五十年前更加活潑和熱情。唱歌選手兼勞動模範,不是五朵金花,應當是萬朵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