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歇操

鎖定
“歇操”是揚州方言詞彙,停止、結束了的意思。現代語中最貼近原意的詞就是“下課”。
中文名
歇操
現代同義詞
下課
歷史典故
《揚州畫舫錄》
揚州城裏有個地方叫“教場”。《揚州畫舫錄》記載雲:揚州開設教場似乎始於宋,賈似道遷於子城北門外,宋末李庭芝、姜才在此練兵。明洪武四年,常遇春進駐揚州城,朝廷在揚州設衞指揮使司,常遇春將教場移到小東門外今址作為演兵場所,四周挖壕防禦,南壕架橋,橋設轅門,四角設有軍用井……。這個教場在揚州新城與舊城之間,揚州民居與軍隊操場為鄰。揚州人對舊時部隊的作息號令十分熟悉。
《笑林廣記》
操場練兵稱為“下操”。《笑林廣記》中有《請下操》一節:一武弁懼內,面帶傷痕。同僚謂曰:“以登壇發令之人,受制於一女子,何以為顏?”弁曰:“積弱所致,一時整頓不起。”同僚曰:“刀劍士卒,皆可以助兄威。候其咆哮時,先令軍士披掛,槍戟林立,站於兩傍,然後與之相拒。彼攝於軍威,敢不降服!”弁從之。及隊伍既設,弓矢既張,其妻見之,大喝一聲曰:“汝裝此模樣,將欲何為?”弁聞之,不覺膽落,急下跪曰:“並無他意,請奶奶赴教場下操。”。揚州人稱老婆為“奶奶”。弟兄幾個原想給長官助威壯膽,還沒等河東獅吼,就嚇趴下了:“請老婆大人到操場指揮我們演習武藝。”
《飛砣全傳》
操練結束稱“歇操”。清代揚州方言小説《飛砣全傳》中有描寫石信參軍的一段:……兵丁見他是個跎子,跳來跳去,不覺大笑,道:“三分不象人,四分到象鬼,你也前來投軍!倘若帶你到大排場交戰,不要被紅毛達子笑死了。況且我們軍已招齊,連日操三歇五。今日抓守備現在看操未回,你快家去抱孩子罷,我們用你不着,不要耽擱你。”文中“操三歇五”指軍隊緊張軍訓,每天下操三次,歇操五次。“操三歇五”在現代揚州俚語中形容張揚顯擺、拽文賣弄的樣子。
《王明陽全集》
明代著名哲學家王守仁所著《王明陽全集》中“行嶺北道申明教場軍令”有兩條:其一、管哨官凡遇歇操之日,並在營房居住,鈐束機兵,教演武藝。敢有在家遊蕩,及挾妓飲酒,朋夥喧譁者,訪出捆打一百。其二為:各歇操之日,各將隨有器械,務在整刷鋒利鮮明,毋得臨時有誤。如平日懶惰,不行修理,上操之際,弦矢斷折,銃炮不響,旗幟不明,查出捆打一百。
《練兵實紀》
《練兵實紀》是明代講以軍事訓練為主的著名兵書。是明隆慶年間戚繼光根據他在《紀效新書》的基礎上所寫。《練兵實紀》卷二,練膽氣第二,第四十三條“養戰馬”中説:凡戰馬,除本軍自馱馬草馬料之外,若代他人馱物,及僱人騎科者,僱者與者各罰馬一匹,本軍以軍法捆打一百,枷號示眾。凡馬軍除器甲及飲食外,不得馱物過十五斤。凡馬操一日,次日必歇操。各五更早出放馬,採草備馬一日之食,以便次日進操。
“歇操”原是軍隊的行業用語,在後來的應用中,添加進了許多詼諧、幽默的元素,“歇菜”、“整歇”應該是由“歇操”演化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