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歃血為盟

鎖定
歃血為盟(拼音:shà xuè wéi méng)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戰國·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告子》。 [1] 
歃血為盟(歃:用嘴吸;為盟:締結聯盟)指古時盟會時,參加者吸一點牲畜的血或蘸血塗在嘴唇上,以示誠心立盟。偏正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5-6] 
中文名
歃血為盟
拼    音
shà xuè wéi méng
近義詞
對天盟誓 歃血而盟
反義詞
口血未乾
出    處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注音字母
ㄕㄚˋ ㄒㄩㄝˋ ㄨㄟˊ ㄇㄥˊ
語法結構
偏正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

歃血為盟成語出處

  • 最早出處
戰國·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告子》下:“葵丘之會諸侯,束牲載書而不歃血。” [1] 
  • 成語演變
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毛遂奉銅盤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 [2] 

歃血為盟成語典故

戰國時期,秦國軍隊進攻趙國,趙都城邯鄲危在旦夕。趙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國求救毛遂自薦跟隨平原君到了楚國。楚王害怕泰國遲遲不不答應與趙國結盟,毛遂挺身而出按着寶劍勸説楚王,力陳合縱既為了趙國,也有利於楚國的道理。 [2]  [7] 
毛遂怒衝衝地走到楚王前説:“秦國的白起,帶着幾萬人的部隊,發兵與楚國交戰,第一戰就攻克了京城郢都,第二戰燒燬了夷陵,第三戰便使大王的先祖受到極大凌辱。這是楚國百世不解的怨仇,連趙王都感到羞恥,可是大王卻不覺得羞愧。合縱盟約是為了楚國,不是為了趙國。” [2]  [7] 
聽了毛遂這番數説,楚王立即改變了態度説:“是,是,的確像先生所説的那樣,我一定竭盡全國的力量履行合縱盟約。”毛遂進一步逼問道:“合縱盟約算是確定了嗎?”楚王回答説:“確定了。”於是毛遂用帶着命令式的口吻對楚王的左右近臣説:“把雞、狗、馬的血取來。”毛遂雙手捧着銅盤跪下把它進獻到楚王面前説:“大王應先吮血以表示合縱盟約的誠意,下一個是我的主人,再下一個是我。”就這樣,在楚國的殿堂上確定了合縱盟約。這時毛遂左手托起一盤血,右手招呼那十九個人説:“各位在堂下也一塊兒吮盤中的血,各位雖然平庸,可也算完成了任務,這就是所説的依賴別人的力量來完成自己的任務吧。” [2]  [7] 

歃血為盟成語寓意

盟約是一種社會風尚,在個人之間、羣體之間、國家之間,由於共同的意向,結成協同的關係,相互契約昭示誠意,以約束行為。但是結盟的可靠性與“歃血”與否並無太大關係,結盟締約,求的是利益的一致,要的是羣策羣力、同舟共濟,靠的是甘心情願和死心塌地。心與心的凝聚才是主要的,血與血的共融才是可靠的。 [3-4] 

歃血為盟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歃血為盟”指古時盟會時,參加者吸一點牲畜的血或蘸血塗在嘴唇上,以示誠心立盟。偏正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5]  [6] 
  • 運用示例
前蜀·釋貫休《東陽罹亂後懷王髓使君五首》詩之一:“吹毛淬劍雖無數,敵歃血為盟不到頭。” [5]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一十:“那五個為頭,在黑虎玄壇趙元帥廟裏歃血為盟,結為兄弟,盡多改姓了趙,總叫趙家五虎。” [5] 
明·馮夢龍、清·蔡元放《東周列國志》六回:“宣公乃糾合齊僖公,欲與宋鄭兩國講和,約定月日,在瓦屋之地相會,歃血訂盟,各釋舊憾。” [5] 
郭沫若《屈原》二幕:“説不定國王還要歃血為盟呢,珠粲玉敦的準備也是不可少的。” [5] 
參考資料
  • 1.    閆秀文編著,中華成語探源  白金典藏版,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14.12:29
  • 2.    劉雪楓,鄭瑞俠主編. 中華成語典故辭典[M]. 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1995.12:522-523
  • 3.    時學祥,趙伯平主編. 語林趣話[M].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2002.01:346
  • 4.    文心,李廣主編. 邯鄲成語典故 故事大全集[M]. 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 2018.06:712-713
  • 5.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 新華成語大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3.01:1300
  • 6.    歃血為盟的解釋|歃血為盟的意思|漢典“歃血為盟”詞語的解釋  .漢典[引用日期2024-03-27]
  • 7.    李正栓編譯. 中國成語典故英譯 漢英對照[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5.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