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欹器

鎖定
欹器(欹qī,傾斜),古代一種傾斜易覆的盛水器。水少則傾,中則正,滿則覆。 [2]  寓意“滿招損,謙受益”,在春秋戰國時期被魯國君王放在廟堂的座位右側,專門用來警醒修身之用,因此又稱“宥坐之器”,類似於今天我們説的“座右銘”。 [3] 
中文名
欹器
別    名
宥坐之器
類    型
盛水器
文獻記載
《荀子·宥坐》

欹器歷史典故

欹器宥座之器

欹器
欹器(3張)
欹器稱之為宥座、右座之器,這是座右銘的來歷。
關於“欹器”的最早的有關記載,可見於戰國時《荀子》一書《宥坐》篇。這裏“宥”字相當於“右”字。“宥坐”也即“右坐”或“右座”。所謂“欹器”是魯王用來代替今人所説的“座右銘”的。
欹器具有一種奇特的性能:“ 虛而欹, 中而正 ,滿而覆”, 即空的時候是傾斜的, 加了一半水後是直立的,加滿水後即翻倒。 [1]  這種欹器給人以不能自滿,自滿就要翻跟頭的啓迪。
魯桓公生前非常喜歡這種欹器,座位右邊總是放着一個欹器,用以警戒自己,不要驕傲自滿。魯桓公死後,國人為他建造廟堂時也沒忘記將此器皿放入廟堂之中供人祭祖。

欹器孔子觀欹器

孔子觀欹器 孔子觀欹器
有一次,孔子帶着學生到魯桓公廟裏來朝拜,見到這種器皿,覺得很奇怪,於是就向廟裏管香火的人打聽。管香火的人告訴他,這是欹器。孔子於是想起了有關魯桓公的故事。他指着欹器對學生們説:“欹器空着的時候就傾斜,把酒或水倒進去,到一半的時候就直立起來,欹器裝滿了就又會傾斜。所以過去魯桓公總是把欹器放在他座位的右側,用來警戒自己決不可以驕傲自滿。自滿就會像欹器裏裝滿了水,必然要傾斜倒覆。”説完,他就讓學生取來水倒進欹器。果然一切正如孔子所説的一樣。孔子又對學生説:“讀書也是一樣,謙受益,滿招損。你們一定要牢牢記住。”回到家裏,孔子也請人做了個欹器放在座位的右側,用來警戒自己活到老,學到老,永不滿足。
水滿則溢,月圓則缺,這是大自然中常見的現象,從這些自然現象中,先哲們悟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滿招損,謙受益。為此,魯國的有識之士在魯桓公的廟中安裝了“欹器”,藉此警示後人“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當孔子有感於此,發出“惡有滿而不傾覆”的感嘆時,弟子子路請教他有無保持“滿”的狀態的辦法,孔子借題發揮,告誡他的學生説:“聰明聖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荀子·宥坐》)就是説,只有做到智高不顯鋒芒,居功而不自傲,勇武而示怯懦,富有而不誇顯,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才能保持長久而不致衰敗。
荀子的這段關於孔子觀“宥坐之器”的記述,所闡發的道理是十分深刻的,至今仍閃爍着不可泯滅的真理光芒,對後世產生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據記載,晉杜預和南朝的祖沖之都曾制過類似的欹器,以此教育子弟要好好學習,防止驕傲自滿。“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名言,更與上述所講的道理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欹器文獻記載

《通玄真經·守弱》:“老子曰: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卮,其衝即正,其盈即覆。”
《荀子·宥坐》:“孔子觀於魯桓公(公元前711年~前694年在位)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弟子日: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日:籲!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1] 
孔子博物館藏《孔子觀欹器圖》 孔子博物館藏《孔子觀欹器圖》
韓嬰韓詩外傳:孔子觀於周廟(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謂何器也?對曰:此蓋為宥座之器(保佑天子之座之器,此器時時警戒天子也)。孔子曰:聞宥座器,滿則覆,虛則欹(音奇,傾斜不正)中則正,有之乎?對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試之,滿則覆,中則正,虛則欹,孔子喟然而嘆曰:嗚呼,惡(音烏)有滿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問持滿有道乎?孔子曰:持滿之道,抑而損之。子路曰:損之有道乎?孔子曰:德行寬裕者,守之以恭;土地廣大者,守之以儉;祿位尊盛者,守之以卑;人眾兵強者,守之以畏;聰明睿智者,守之以愚;博聞強記者,守之以淺。夫是之謂抑而損之,詩曰:湯降不遲,聖敬日躋(音基,升也,登也,詩商頌長髮)。
《孔子觀欹器圖》
明代人所畫,一説郭翊所畫,畫面表現欹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上部有楷書十四行,文為《孔子家語·三恕》一則。此畫為絹本,設色,縱100釐米,橫59釐米。此幅“欹器”為銅質,雲牙大口外敞,圓腹圜底筒形,邊飾雷紋,兩耳位腹中部,有銅鏈懸於橫木上。

欹器實物溯源

半坡文化尖底瓶
欹器——尖底瓶
欹器——尖底瓶(3張)
欹器的來源,可以從1953年,在西安東郊發現距今約6000年左右的半坡遺址説起,在這遺址中發掘出一種尖底、口小的陶器水罐,在水罐的腹部中央偏下有兩個繫繩用的環耳。據考古分析這是用來打水的器皿。用繩子吊起空罐子的時候,罐子是傾斜的,放入水中水很容易進入罐中,但水裝到一半的時候,水罐就會自動的立起來,如果水盛滿了,將盛水的罐子提起來,水罐又會傾斜把一部分水倒出來,剩下半罐水時就又直立了。
魯國欹器
古代魯國之君有一種放在宗廟中相當於今人“座右銘”的欹器。欹器有個特點:當它空虛不盛一點水時,就只能欹斜地放着而無法端正地放置,把它扶正後,一放手它就又歪斜在一邊,這就是所謂“虛則欹”;在這容器中注入中等數量的水,就可端正地擺放在那裏,這就是“中則正”;但在容器注水又不可太滿。水太多了,它又會自動向另一側翻倒,而把水都倒了出來,這就是所謂的“滿則覆”。魯國之君把這奇異的容器放在宗廟中作為“座右銘”,目的在於提醒自己,萬事都要採取中庸之道,適可而止,切不可過分,慎防“滿而覆”。孔子在弟子作過現場試驗後發出的嘆息:“惡有滿而不覆者哉”,對任何時代的當政者都具有深意。
欹器的複製
欹器到了漢朝末年因戰亂失傳了。《晉書·杜預傳》載:“周廟欹器,至漢東京猶在御座。漢末喪亂,不復存,形制遂絕。”史書上記載,中國西晉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杜預(222-285)曾經經過反覆的設計、推敲,最終將欹器重新制造了出來,呈獻給武帝,武帝看後,讚歎不已,對杜預大加讚賞。
接着,晉代的劉徽又進一步作了《魯史欹器圖》並加以説明。可惜以後欹器的仿製品和圖樣又都失傳。
繼西晉杜預以後,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和機械製造家祖沖之(429─500)也製作過欹器。相傳,當時齊武帝的兒子竟陵王蕭子良十分喜好古玩,但苦於找不到欹器的實物,祖沖之就造了一件欹器送給他,並希望他能記住欹器所具有的特殊含意。
後來,隋代的耿詢、唐代的馬待封和李皋都成功地製造出了欹器。可以説,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都以製作欹器來顯示自己的技藝。中國史書也對欹器多有記錄。然而,人們雖然對“ 欹器”久仰大名,卻從來沒有見過實物。
北燕鴨形玻璃注
北燕鴨形玻璃注 北燕鴨形玻璃注
鴨形玻璃注,長20.5釐米、腹徑5.2釐米,是1965年9月在發掘北票西官營子北燕馮素弗墓時出土,質地純正、造型生動,其構造與古代文獻記載的“欹器”相同,是遼寧省博物館的又一件“鎮館之寶”。
據記載,馮素弗是十六國時期北燕天王馮跋之長弟,時任北燕宰相,也是北燕立國的第二號統治人物。甲骨文“卿”字是宰相與君王共同守着欹器的形象。所以作為宰相的馮素弗墓中發現欹器當在情理之中。馮素弗死於北燕太平七年(公元415年),所以此欹器已經有1600年曆史了。
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幕前,遼寧省博物館北燕鴨形玻璃注入選上海世博會。
清宮欹器
光緒鎏金銅欹器 光緒鎏金銅欹器
故宮博物院裏陳設着1895年“光緒御製”的一對高45.5釐米、長18.7釐米、寬14釐米的銅質鎏金器物“欹器”。它的樣子像個插屏,底座上有一個框架。在框架上面橫框的正面鏨刻有篆體的“光緒御製”4個字。框架的中央吊掛着一個直徑12釐米、高14.7釐米的杯狀容器,杯狀容器兩邊的乳釘形軸與框架內側的針狀軸銜接,這樣,這個容器就可以在框架上沿一定方向轉動。如果往容器中倒水,水浸到一半時,容器正好是垂直地吊掛;將水倒滿後,容器卻自動翻轉,而把水全部倒出來了,之後,容器就又自動偏向一方而靜止下來。
清朝皇帝讓人在紫禁城裏擺設欹器,是借欹器“滿則覆,中則正,虛則欹”的特點喻示“滿招損,謙受益,戒盈持滿”的道理,並以此警戒自己,以利於自己的統治。
日本長崎孔子廟之欹器
2009年5月11日,日本著名板金工匠針生清司先生向財團法人長崎孔子廟中國曆代博物館贈送了手工製作的中國古代禮器“宥坐之器”。
日本 長崎 孔子廟 欹器 日本 長崎 孔子廟 欹器
日本規模最大的孔廟,長崎孔子廟是長崎縣中日文化交流的結晶,100年來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增進中日兩國人民友誼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針生先生熱心孔子研究,從眾多相關傳説中得到啓發,親手製作“宥座之器”並贈送給長崎孔子廟,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日本民間工藝的有機結合,也是中日兩國人民之間的一個友好象徵。

欹器文化內涵

我國舊石器時代(大約6000年前),原始人未定居,所製陶器是尖底的,適合放在不平的地面;進入新石器時代(大約4000年前)開始定居,有了生活平台,平底陶器適合放置在平的地方,因而取代了尖底陶器。欹器本是原始人用以盛水或酒的尖底陶器,當時還沒有文字和語言,所以沒有具體的名字。平底陶器出現後,那些尖底陶器放在平面上總是歪斜着,人們叫它欹器,但發現個別欹器盛上一半水時卻能在平面上立正,再加滿水時又傾倒。於是人們根據其“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的特性作為自我警戒器物,稱其宥坐,成了實物座右銘,得以長期保存下來。
欹器工藝品
欹器工藝品(3張)
在我國,座右銘有語言、文字、實物等形式,而宥坐是最早的實物座右銘。宥坐的含義很深:對一個人來説,不學無術,腹中空空,就不能自立,只有不斷學習、掌握知識,才能立得穩、站得直;學無止境,不能自滿,自滿就會跌倒,前功盡棄。對國家來説,經濟落後、人民貧困,在世界上站不穩、直不起腰;只有經濟發達、民富國強,才能站得牢固,揚眉吐氣;要知道物極必反,應時常居安思危,與時具進,不可安於享樂,停滯不前。宥坐的寓意還可以延伸:尖底陶器在不平的地面上能立穩,尖底是其優勢,但在平面上立不穩,優勢變成劣勢,不適應客觀變化的事物就會被淘汰,只有個別尖底陶器自身“進行變革”,具有“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的特性,尖底又從劣勢變為優勢,避免了淘汰,被長期保存下來。這説明,人們必須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還要不斷變革來適應客觀變化。只有揚長避短、開拓創新,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宥坐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和辨證思想的巧妙結合,也是重要文化遺產。

欹器現代應用

這種翻鬥式的容器有很廣泛的用途,例如礦山的礦車,某些廁所裏一種定時沖洗的翻鬥,以及氣象觀測雨量計內的計量容器等等,都是根據這種構思設計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