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次生鹽漬化

鎖定
次生鹽漬化(secondary salinization) 亦稱“土壤次生鹽鹼化”。由於不合理的人為措施而引起耕作土壤鹽漬化的過程。主要因灌排系統不配套,過量灌水,排水受阻,引起地下水位上升所致。農業技術措施運用不當,也會加速其發展。防治措施應以減少對地下水的補給、降低和控制地下水位為主。有健全灌排系統、加強用水和排水管理、進行渠道防滲、採用節水灌溉技術、平整土地和合理運用農業技術措施等。 [1] 
中文名
次生鹽漬化
外文名
Secondary salinization
別    名
土壤次生鹽鹼化
解    釋
不合理耕作灌溉引起土壤鹽漬化
發生地區
乾旱或半乾旱地區
原    因
不合理的人為措施

次生鹽漬化釋義

土壤次生鹽漬化又稱土壤次生鹽鹼化 [2]  。主要發生在蒸發作用強烈的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因渠系滲透和不合理灌溉使地下水位過分升高時,地下水通過毛細作用上升至地表附近而蒸發,使土壤母質和地下水中所含鹽分隨毛細管水上升而積聚於土壤表層,形成次生鹽漬化。它區別於土壤“鹽漬化”在於次生鹽漬土的形成是人類經濟活動的結果,而不是原生的自然地質作用的結果。因地制宜地採用井灌井排、排灌結合、井渠結合、控制灌溉定額,降低地下水位是次生鹽漬土改良的有效措施。

次生鹽漬化主要原因

土地的次生鹽漬化過程中引發地下水位升高的主要原因有 [3] 
①灌溉系統不配套,排水不暢,只灌不排或重灌輕排,使大量灌溉水補給了地下水;
②大水漫灌,灌水量不加節制,造成過度灌溉而提高了地下水位;
③渠道滲漏嚴重,長期引水後,渠道兩側地下水位即升高;
④水庫蓄水不當。平原水庫水位一般都高於地面,若庫周截水設施運作不力,勢必導致水庫周圍地下水位升高;
⑤水旱田相鄰分佈,水田周圍無截滲設施,使旱田區地下水位升高引發土地鹽漬化。
另外,耕作粗放,種植和施肥不合理,比如不注意平整土地、增施有機肥和適時種植,也會造成土壤返鹽。

次生鹽漬化防治原則

防治結合的原則
土壤次生鹽漬化的防治應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積極預防土壤次生鹽漬化的發生。採取必要的措施,控制地下水位,控制鹽分的遷移積累,防患於未然 [4] 
(1)健全灌排系統、控制地下水位
控制地下水位是防治自流渠灌區土壤次生鹽漬化的關鍵。在建設大型自流灌溉工程時,需要同時考慮灌溉系統和排水系統,特別是在潛在鹽漬化地區,支級和鬥級以下灌溉系統應與排水系統配套,保證排水通暢,控制田間地下水位在臨界深度以下,從而做到有灌有排,不旱不澇不鹹。渠道控制面積大小要適宜.渠道級數不宜太多,輸水灌渠不宜太長,斷面不宜過大;橋、涵、閘等渠系建築物要配套,做到及時、適宜地調配水量,提高灌水質量和效率。
(2)提高灌溉效率。控制地下水位
制定切實可行的灌溉計劃和灌溉制度,提高灌溉效率,縮短輸水時間,減少滲漏,避免地下水位上升。積極採用先進的灌溉技術(如噴灌、滴灌等)和農業節水措施,做到既高產又節水,同時還可以有效地減少對地下水的補給。
(3)減少和防止渠道滲漏
一般採用混凝土、磚石、黏土或塑料、瀝青等防護材料護面或用壓實、人工掛淤等方法,減少渠道的滲漏。
(4)合理佈局,避免插花種稻
在鹽漬土區引水種稻,實行水旱輪作,是改良鹽漬土的有效途徑。但是種稻改鹼,必須合理佈局,實行集中連片種植,開挖深溝截滲;否則,水旱田插花,就會鹽分搬家,導致稻田附近旱田嚴重鹽漬化。
因地制宜的原則
土壤次生鹽漬化的發生和演變,有它自身的規律,只有瞭解和掌握了這些規律,才能有效進行防治。凡是成功的經驗,都是與當地具體條件相適應的。不結合實際情況,盲目地死板硬套他人的成功經驗,有時會適得其反,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據掌握的當地土壤次生鹽漬化的成兇、性質和改良條件,採取適宜於當地具體條件的針對性措施來進行防治。
綜合治理的原則
由於土壤次生鹽漬化的成因、過程和特性等複雜多樣,導致形成類型繁多的鹽漬土。因此在治理上也必須採用綜合治理的原則,才能既治標又治本。在治理方法上,不能簡單地將各種措施拼湊在一起,而是要根據具體條件,技術集成,建立適宜於本地區的綜合治理模式。
(1)改良與利用相結合
鹽漬土是一類具有很大生產潛力的土地資源,改良的目的是為了利用。改良為利用創造有利條件,利用則可鞏固提高改良的效果,兩者是相得益彰、互相促進補充的關係。因此在次生鹽漬土改良的同時要利用其進行農業生產,在生產利用中,通過合理的耕作施肥等農業生物措施,不僅逐步提高農作物產量,而且可逐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性質,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加速改良進程。
(2)水利工程措施和農業生物措施相結合
水利工程措施對農業生產是不可缺少的,更是綜合治理土壤次生鹽漬化的前提條件。利用水利工程措施來調節水資源的時空分配,調控土壤地下水體系的水鹽動態和地下水位,使之有利於土壤鹽分處於下移狀態而不向地表累積。同時通過採用多種農業生物措施,減少地面蒸發,可穩定土壤脱鹽的效果。因此,兩類措施密切結合防治土壤次生鹽漬化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3)消除土壤鹽分與提高土壤肥力相結合
應用水利措施以排除土壤中過多的鹽分及其在地表的累積,為植物創造正常生長的土壤環境;運用農業生物措施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性質,提高其肥力和抑制土壤返鹽,則是鹽漬土改良的另一重要方面。此外,在沖洗改良鹽漬土時,土壤脱鹽也伴隨着養分的淋洗,因此,必須通過農業生物措施培肥土壤,補充和提高土壤有機質和養分,才能真正達到改良利用鹽漬土的目的。否則,土壤脱鹽的同時導致貧瘠,地面覆蓋減少,蒸發增強,可能使土壤再度發生強烈的次生鹽漬化。
(4)灌溉與排水相結合
完善有效的灌排水利工程是土壤次生鹽漬化防治的關鍵,尤其是在自流渠灌區.灌排配套不可少,否則重灌輕排,甚至只灌不排。必然導致灌區地下水位迅猛上升,土壤次生鹽漬化迅猛發展.致使土地荒蕪。長期的生產實踐證明:有效防治土壤次生鹽漬化,必須根據各地的具體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建立不同形式的井、溝、渠相結合的灌排配套的水利工程體系。
(5)近期和長期相結合
實踐證明,防治土壤次生鹽漬化,必須制訂統一的規劃;所採取的防治措施,一方面要有近期切實可行的內容,另一方面要有遠期可預見的方向和目標。只有近期和遠期相結合,土壤次生鹽漬化防治才能取得成功。
參考資料
  • 1.    河海大學《水利大辭典》編輯修訂委員會編.水利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10:第231頁
  • 2.    地質礦產部地質辭典辦公室編輯.地質大辭典(四)礦牀地質、應用地質分冊:地質出版社,2005.06:第535頁
  • 3.    張洪江主編.土壤侵蝕原理 (第二版):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1:第227頁
  • 4.    張鳳榮主編;宋乃平,王果,王秀茹,吳克寧,胡振琪副主編.土地保護學: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01:第1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