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欑,漢語漢字,拼音是cuán,意思是把木或竹片捆在一起、停放棺木暫時不葬。
中文名
拼    音
cuán 
部    首
鄭    碼
FMRL
注    音
ㄘㄨㄢˊ
U
6B11
GBK
99E7
總筆畫
23
筆順編號
12343121353121352511134

基本釋義

cuān
欑 <動>
把木或竹片捆在一起。
停放棺木暫時不葬。
若襲與柩,則安能有逾月不殮,逾月不櫕之理。――清·毛奇齡《喪禮言事不實説》
見“攢2”。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集韻》《韻會》徂丸切《正韻》徂官切,𠀤音襸。《説文》一曰積竹杖也。《禮·喪大記》君𣩵用輴欑至於上,畢塗泥。《注》輴,盛柩之車。欑,猶菆也。菆木於輴之四面,至於棺上,以泥塗之。此欑木似屋形,故曰畢塗泥也。《後漢書·岑彭傳》田戎橫江水,起浮橋、關樓,立欑木。
又地名。《左傳·隱十一年》王與鄭人欑茅。
又《春秋·宣十一年》晉侯會狄於欑函。
又《韻會》祖官切,音鑽。
又《集韻》祖算切,鑽去聲。義𠀤同。
又《類篇》矛戟柄也。
又《集韻》在坦切,音瓚。《左傳·昭元年》注:禜祭為營欑。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