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櫫 ,漢語三級字 [4]  讀作櫫(zhū),指拴牲口的小木樁。出處是《正字通·木部》。
中文名
注    音
zhū
含    義
拴牲口的小木樁
例    子
揭櫫
出    處
《正字通·木部》

相關記載

櫫
同“櫫”,《正字通·木部》:“,俗櫫字。” 櫫:《廣韻》陟魚切,平魚。[楬櫫],也作“櫫楬“。用作標記的木樁。《廣雅·釋官》:”楬櫫,杙也“《廣韻·魚部》:”櫫,楬櫫,有所表識。“《同官·秋官·蠟氏》:“若有死於道路者,則令埋而置楬焉”。漢鄭玄注引鄭司農雲:“楬,欲令其識取之,今時楬櫫是也。” [1]  現多用作“揭櫫”。

詳細解釋

其義有二:一、標誌。 章炳麟 《文學説例》:“前世箸述,其篇題多無義例。《和氏》、《盜蹠》,以人名為符號;《馬蹏》、《駢拇》,以章首為揭櫫。” [2] 
二、.揭示;顯示。 孫中山 《革命原起》:“蓋彼輩皆新從內地或日本來歐 ……予於是乃揭櫫吾生平所懷抱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以號召之。” 李大釗 《民彝與政治》:“然代議政治之施行,又非可徒揭櫫其名,而渙汗大號於國人之前,遂以收厥成功者。”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