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櫛孔扇貝

(扇貝科櫛孔扇貝屬動物)

鎖定
櫛孔扇貝,是珍珠貝目扇貝科櫛孔扇貝屬貝類。貝殼呈扇形,兩殼低扁,殼高略大於殼長;背緣直,腹緣圓;殼頂尖,殼頂的前後方具有殼耳,前耳大;右殼前耳下有足絲孔;兩殼大小近相等,但右殼較平,左殼較凸;肋上伴生有棘狀突起,殼色有變化,一般為淺褐色;殼內面顏色淺,多呈粉紅色,有與殼面相同的脅紋;鉸合部直,無齒,內韌帶位於三魚韌帶槽中。 [9]  因其貝亮薄而堅硬,上有多條放射肋,外觀酷似葵扇,且右殼前耳腹面有一凹陷,稱櫛孔,故名。 [10] 
櫛孔扇貝分佈於中國渤海、黃海、台灣海峽及東海,日本九州至房總半島、朝鮮半島也有分佈。棲息於水流較急的清水中,垂直分佈於低潮線至水下50~60米處,以足絲附着於沙礫、岩礁等其他物體上。移動時,足絲脱落,開合兩殼,可在海水中自由遊動。以金藻類,扁藻類,矽藻類,雙鞭毛藻和橈足類為食。一年通常有2個繁殖期,5月上旬至6月中旬和8月中至10月初。雌雄異體,精、卵分別排入海水中受精和發育,生長速度較快,一年即可性成熟。 [9] 
櫛孔扇貝閉殼肌可入藥,味甘、鹹、性微温,歸脾、腎經,具有滋陰益血、養肝補腎、調中生津的功效。櫛孔扇貝經濟價值很高,其含有蛋白質、維生素A、鈣、鉀、鐵、鎂、硒等營養元素,是中國北方沿海重要的養殖貝類。除鮮食外,為了保鮮和運輸方便,多數將其閉殼肌取出冷凍成扇貝柱或鮮貝,或用扇貝閉殼肌製成幹品。 [11]  貝殼造型美觀,是貝雕工藝的原材料。 [9] 
中文名
櫛孔扇貝
拉丁學名
Azumapecten farreri
別    名
扇貝
乾貝蛤
海扇
外文名
Farrer's Scallop
動物界
軟體動物門
雙殼綱 [1] 
珍珠貝目
扇貝科
櫛孔扇貝屬 [1] 
櫛孔扇貝
亞    目
珍珠貝亞目
亞    綱
翼形亞綱
亞    科
櫛孔扇貝亞科 [1] 
亞    種
2 [3] 
命名者及年代
Jones & Preston,1904
中文學名
櫛孔扇貝
同義學名
Chlamys farreri
超    科
扇貝超科 [1] 

櫛孔扇貝形態特徵

櫛孔扇貝外部形態

  • 貝殼
櫛孔扇貝
櫛孔扇貝(7張)
貝殼呈扇狀,兩殼大小几乎相等,但左殼較右殼略凸,位於背緣的鉸合部平直,殼頂具有前後兩個三角形的耳狀部,前耳大、後耳小,右殼前耳基部有一個缺刻,為足絲伸出之孔,在缺刻的腹緣有櫛狀小齒6-10枚。
殼輕而薄,適於開閉遊動,由殼頂長出粗細不等的放射肋多條。左殼的主要放射肋10條左右,右殼的主要放射肋較左殼細,17-18條,放射肋上有小的、不規則的指甲狀突起,由於放射肋的凸凹起伏使雙殼呈波紋狀裙曲。
雙殼腹緣密合,接近耳部的部分留有縫隙,因此在空氣中耐乾燥的能力不如蛤仔、牡蠣等。除去一片貝殼,在殼頂處有棕黑色的韌帶司貝殼的張開。韌帶三角形,它的兩端附着於兩殼的小凹陷內。沿鉸合部都平直的背緣還有一條很薄的外韌帶,以聯結雙殼。鉸合部無齒。 [4] 
  • 外套痕
外套痕距殼緣相當遠,左殼閉殼肌痕較右殼者大,並偏近於殼的腹緣。右閉殼肌痕較小偏近於鉸合部(這是由於閉殼肌纖維斜行之故)。 [4] 
  • 閉殼肌
扇貝閉殼肌為單柱型,僅有後閉殼肌,前閉殼肌退化消失。從右側觀察,閉殼肌可見到兩部分,位於前背側的,佔肌束大部的黃白色部分為橫紋肌,司雙殼的迅速閉合;位於後腹側的,小的肉紅色部分為平滑肌,司殼的持久閉合。從左側觀察,在上述兩部分肌肉的後背側面有一束肌肉,它是一條縮足肌(即左右縮足肌)。 [4] 
  • 外套膜
外套膜邊緣無癒合着點,甚厚,富有肌肉,可分為三層,外層具有短小觸手,中層(與外層分界不明顯)的觸手較大,並有外套眼,內層最寬,向內轉折,形成一圈圍屏狀。內層在後端接近鉸合部的地方左右癒合為一薄膜。 [4] 
  • 內臟團
內臟團背面部分的黑綠色腺體為消化腺,其外包有一層生殖腺。 [4] 
鰓位於內臟塊與外套膜之間,右側鰓的前半部附着於閉殼肌的腹面。每一個鰓又分成內外兩瓣,每一鰓瓣由許多並列的、與鰓軸垂直的鰓絲組成。每側鰓內外兩瓣合起來的形狀呈W形。出入鰓血管均穿行於鰓軸內。
鰓絲的上行支僅達到下垂支高度的2/3,鰓絲相互之間以及在鰓絲的上行支與下行支之間無血管相連,故稱為假鰓瓣。 [4] 
  • 腹嵴
左右兩鰓之間的斧狀部分為腹嵴,其中充滿生殖腺,腹嵴背面有短小的圓棒狀且退化的足,足的腹面有足絲溝,足絲溝向後方通向足絲孑L,足絲由足絲孔生出。腹嵴兩側的一對囊狀器官為腎臟。 [4] 
  • 唇瓣
足的背上方位於鰓軸前端始點處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對膜片狀的唇瓣,外唇瓣為長方形,內唇瓣為三角形,內外唇瓣相向的一面均具有細緻的皺紋。
唇瓣之間具有樹枝狀突起的器官,由於腹唇與背唇的樹枝狀突起相互交叉,而將口緊閉,但在口角處仍留有一小孔,與各側的內外唇瓣之間的溝道相通。 [4] 
  • 直腸
閉殼肌後面附有一條深褐色的管道,即為直腸,其位置稍偏於左方,末端遊離。 [4] 

櫛孔扇貝內部解剖

  • 圍心腔
圍心腔位於閉殼肌背面,消化腺之後,直腸穿行其間,並穿過心室。剪破圍心腔露出心室,心室相當大,位於中央,繞附於直腸上,其壁疏鬆,如海綿質,心室兩側連着有兩個形狀不規則的心耳,心耳的尖端與出鰓靜脈相連,心耳表面凹凸不平,覆有呈棕色的圍心腔腺。
心室向前分出一支前大動脈,位於消化管的背面,後大動脈由心室後端分出,附着於直腸腹面右側。 [4] 
  • 消化道
口入食道,食道狹細而短,向後背方延伸,進入腹嵴的生殖腺內,此段為下行腸,新鮮的標本此段腸道內有晶杆,下行腸直達腹嵴的腹面尖端處,向背面折回而成為上行腸。上行腸附於閉殼肌上,行至消化腺後又偏向右側,達消化腺背面時移至中央線而向後彎曲,穿出消化腺成為直腸。直腸穿過圍心腔與心室之後沿着閉殼肌後面下垂,末端開口即為肛門。 [4] 
  • 腎臟
腎臟位於腹嵴兩側,為大的囊狀器官,右側腎臟稍大,腎臟的背端開口於圍心腔,其開口極小,腹端開口於外套腔內,腎孔相當大,呈裂縫狀。腎在稍近腹端處通出一條血管進入鰓血管。 [4] 
  • 生殖腺
生殖腺充滿腹嵴中,幷包於消化腺外面,生殖腺有極細的孔道入腎臟,借腎為通路,將生殖細胞排除體外,生殖腺成熟時,雌性呈橘紅色,雄性為乳白色,精子和卵子排至體外受精發育。 [4] 
  • 神經系統
神經系統由一對腦神經,一對足神經節和一個相當特化的髒神經節以及各種神經節的連接和分支組成。
  1. 髒神經節:位於閉殼肌的腹面,腹嵴末端與閉殼肌聯結點的右側,它的結構複雜,由中葉和側葉組成,中葉位置居中,又分為兩個前中葉(深黃色)與一個後中葉(淡黃色)。中葉兩側連於兩個半圓形的側葉,腦髒神經節的地方,每側有一個極小的神經節,蔽覆在嗅檢神經節上的上皮細胞即特化成嗅檢器細胞。
  2. 腦神經節:髒神經節連接沿腹嵴兩側向背面延伸至口與足之間的皮下接於腦神經節,腦神經節具有一隘部呈腰葫蘆狀,由隘部處兩側分出短的腦足神經連於足神經節。
  3. 足神經節:兩個足神經節彼此緊密癒合,由足神經節向後分出一對足神經通入足內。
  4. 前外套神經:由腦神經的凹隘處外側向前分生出1對“前外套神經”至食道旁進入消化腺內,又穿出消化腺的接近口端的背唇與外唇瓣相連接處進入外套膜。前外套神經邊緣處連於“環外套神經”
  5. 唇瓣神經:緊接於前外套神經的後面分出一對神經為唇瓣神經,進入唇瓣。
  6. 腦神經節的前端分出腦神經節連結,與前外套神經平行繞行與食道背面。
  7. 腦神經節的內側上有一對極小的神經,位於腦足神經連結之前,聯於一對極小的平衡胞。
  8. 鰓神經:腦神經節在腦神經連結基部兩側分出一對鰓神經(與腦神經連接相垂直),通入鰓。
  9. 髒外套神經:鰓神經之後為髒外套神經,左右兩側略不對稱,右側的髒外套神經為一條粗大的神經,與鰓神經平行,進入右外套膜後分為多條分支連於環外套神經。左側的髒神經為數條小神經通入左外套膜之後連於環外套神經。
  10. 後外套神經:由髒神經節後端分出一對神經為後外套神經,附於閉殼肌腹面。
  11. 環外套神經:沿外套膜邊緣的一條神經為“環外套神經”,左右兩側的兩條在絞合部前、後端相連,因此構成一個神經環。 [4] 

櫛孔扇貝棲息環境

櫛孔扇貝生活在低潮線以下、水流較急、鹽度較高、透明度較大的海區,棲息水深10-30米,底質是礁石或具有貝克沙礫的硬質海底,以足絲附着生活。利用貝殼張閉的排水力量作短距離的遊動。櫛孔扇貝的適應性較廣,適宜水温範圍在2-35℃,最適應15-25℃;適宜鹽度範圍為1.0147-1.0291,最適宜範圍1.0147-1.0261。因此,適宜生活在無淡水注入的海區。另外,櫛孔扇貝的耗氧量較高,每個個體在1小時內的耗氧量是貽貝的3.2倍,因此需生活在水流較大的海區。 [2]  [5] 

櫛孔扇貝生活習性

櫛孔扇貝是一種濾食性動物,它的鰓不僅是呼吸器官,而且也用來攝食。海水中懸浮的食物微粒,經鰓過濾出來,隨水流送到唇瓣。另外,櫛孔扇貝對食物的種類和顆粒的大小有一定的選擇能力,當由鰓過濾出的食物顆粒隨水流到達唇瓣時,即為唇瓣分泌出的粘液所包圍,質量好的,大小適合的食物,隨着纖毛的擺動送入口中,不合適的則被粘液包被後,象排便一樣由足的腹溝排出。扇貝的濾水有定的規律性,夜間1-3點達到濾水高峯,中午11-13點為低峯,可見其攝食量夜間為最大。櫛孔扇貝的餌料種類主要有浮游生物、藻類的孢子和有機碎屑等。浮游生物有硅藻、雙鞭毛藻、橈足類等。 [5]  其耐乾性強,保持一定濕度在20-22℃氣温下,可安全運輸8-9小時。 [2] 

櫛孔扇貝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黃海、渤海、東海)、朝鮮半島、日本等地;在中國主要分佈於北部沿海,尤以山東半島為多;山東長島、威海、蓬萊、石島、文登和遼寧大連、長山島等地是主產地;大連老虎灘、付家莊、小平島、金州、長海也有分佈。 [2]  [6-7] 
分佈範圍地圖 分佈範圍地圖

櫛孔扇貝繁殖方式

櫛孔扇貝為雌雄異體,存在雌雄同體的現象。在繁殖季節,雌性生殖腺呈橘紅色,雄性生殖腺呈乳白色,區分明顯。繁殖季節過後,生殖腺退化,雌、雄外觀上完全相同,呈無色半透明狀。櫛孔扇貝每年有兩個繁殖期,第一次在5-7月,水温14-20℃,第二次約在9-10月,水温22-20℃。繁殖季節主要與水温有關,在不同的海區有較大的差異,在大連沿海為5月末至6月中旬;中國山東南部沿海,5月上中旬進入繁殖盛期;而在長島北部島嶼海區,6-7月份才進入繁殖盛期。
除水温以外,生殖腺植樹的變化也是確定繁殖季節的一個重要依據,生殖腺指數平均達到15%時進入繁殖期。在繁殖季節有多次排放的習性,第一次排放後,經過一週左右又可排放,殼如此反覆多次。成熟的雌雄扇貝在合適的條件下能自行排卵、放精,但在有異性的性產物存在時能起誘導作用,加速排卵、排精進程。另外,陰乾、升温流水等外界刺激也能加速櫛孔扇貝產卵排精。產卵量隨個體的增大而增加,殼高6-7釐米的兩齡倍,懷卵量800萬-1000萬粒,一次產卵量200萬粒左右,殼高8-9釐米的3齡貝,懷卵量為1500萬粒,一次產卵量400萬粒左右。櫛孔扇貝的卵呈球形,成熟卵子直徑70微米左右,精子全長50微米左右。因其相對密度略大於海水,故一段時間後會沉入水底。 [5]  [8] 

櫛孔扇貝亞種分化

中文名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櫛孔扇貝指名亞種
Azumapecten farreri farreri
Jones & Preston,1904
櫛孔扇貝日本亞種
Azumapecten farreri nipponensis
Kuroda,1932 [3] 

櫛孔扇貝主要價值

櫛孔扇貝經濟價值很高。除在沿海產地常年可以吃到鮮貝外,為了保鮮和運輸方便,多數將其閉殼肌取出冷凍後運銷各地,稱為凍扇貝柱或凍鮮貝。它是高級賓館、飯店的重要烹飪原料,並且正在進入一般家庭。用扇貝閉殼肌製成的幹晶“乾貝”是海產八珍之一。 [2] 
參考資料
  • 1.    科學數據庫-中國動物主題數據庫  .中國動物主題數據庫[引用日期2020-11-26]
  • 2.    劉華榮,於忠主編,山東農業百項新品種,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06,第106-107頁
  • 3.    櫛孔扇貝  .biolib[引用日期2020-01-20]
  • 4.    於瑞海,王昭萍.王如才等編著.貝類增養殖學實驗與實習技術[M],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9.03,第9-12頁
  • 5.    中國水產雜誌社編著,中國名特優經濟水產品養殖,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2,第431-433頁
  • 6.    櫛孔扇貝  .gbif[引用日期2020-01-20]
  • 7.    曹善茂著,大連近海無脊椎動物,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03,第163頁
  • 8.    張璽,齊鍾彥,李潔民.櫛孔扇貝的繁殖和生長[J].動物學報,1956,(第2期):235-255
  • 9.    櫛孔扇貝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7-01]
  • 10.    趙維臣主編,中國土特名產辭典,商務印書館,1991.03,第168頁
  • 11.    王曉惠主編,中國自然資源通典 海洋卷,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5.09,第95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