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檰芽

鎖定
檰芽,中藥名。為杜仲科杜仲屬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r的嫩葉。植物杜仲,分佈於陝西、甘肅、浙江、河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補虛生津,解毒,止血之功效。主治身體虛弱,口渴,腳氣,痔瘡腫痛,便血。
中文學名
檰芽
別    稱
杜仲芽(姚可成《食物本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薔薇目
杜仲科
杜仲屬
杜仲
分佈區域
陝西、甘肅、浙江、河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採收時間
春季
毒    性
無毒《食物本草》
貯    藏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檰芽入藥部位

嫩葉。

檰芽性味

味甘,性平。

檰芽歸經

入肝、大腸經。

檰芽功效

補虛生津,解毒,止血。

檰芽主治

身體虛弱,口渴,腳氣,痔瘡腫痛,便血。

檰芽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研末,1-3g。

檰芽炮製

檰芽一、採集加工

春季嫩葉初生時採摘,鮮用或曬乾。

檰芽二、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切絲。

檰芽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達20m。樹皮灰褐色,粗糙,折斷拉開有多數細絲。幼枝有黃褐色毛,後變無毛,老枝有皮孔。單葉互生;葉柄長1-2cm,上面有槽,被散生長毛;葉片橢圓形、卵形或長圓形,長6-15cm,寬3.5-6.5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老葉略有皺紋,邊緣有鋸齒;側脈6-9對。花單性,雌雄異株,花生於當年枝基部,雄花無花被,花梗無毛;雄蕊長約1cm,無毛,無退化雌蕊;雌花單生,花梗長約8mm,子房1室,先端2裂,子房柄極短。翅果扁平,長橢圓形,先端2裂,基部楔形,周圍具薄翅;堅果位於中央,與果梗相接處有關節。早春開花,秋後果實成熟。

檰芽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0-500m的低山、谷地或疏林中。分佈於陝西、甘肅、浙江、河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現各地廣泛栽種。

檰芽鑑別

飲片性狀:本品為不規則的絲狀,表面黃綠色,葉緣具鋸齒,搓之易碎,折斷有銀白色橡膠絲。氣微,味淡、微苦。

檰芽相關論述

1、《本草圖經》:“主風毒腳氣及久積風冷,腸痔下血。”
2、姚可成《食物本草》:“治口渴,補虛損。”
[1-3]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
  • 3.    冉先德.《中華藥海》: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