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檢論

鎖定
《檢論》,章炳麟政治學術論文集。9卷,共63篇,另有正文附錄7篇。
[1] 
中文名
檢論
作    者
章炳麟
出版時間
1984年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檢論內容簡介

《太炎先生自定年譜》民國三年(1914)條説:“餘感事既多,復取《訄書》增刪,更名《檢論》。處困而亨,漸知《易》矣。”當時,章太炎正被袁世凱囚禁於北京。他對《訄書》大加修改,更名為《檢論》,收入1915年出版的《章氏叢書》。檢有檢式義,又有檢驗義,作者取《檢論》為書名,意謂書中所論,系經過檢驗,足為法式者。或以為檢為禁義,表明此書系被幽禁時所作。
本書論述的範圍非常廣泛。卷一論人類與中國民族的起源與形成,卷二論儒家六經,卷三論周、秦、兩漢諸子學説,卷四論唐、宋以來思想學術,卷五、六論人口、語言、文字、宗教、風俗諸問題,卷七論政治、經濟、法律,卷八論古今人物,卷九總結歷史經驗,對時局發表意見。
《檢論》對儒家的批評已趨淡化,對孔子的評價有所提高。在辛亥革命以前,章氏發表了不少批評孔子的言論。當時只把孔子看做“良史”,在《檢論》中卻把孔子看做聖人了。稱讚孔子編定六籍,“民以昭蘇,不為徒役”。“九流自此作,世卿自此墮”,“朝命不擅威於肉食,國史不聚殲於故府”。“不曰‘賢於堯舜’,豈可得哉?”(《訂孔上》)“聖人之道,罩籠羣有。”“洋洋美德乎!誠非孟、荀之所逮聞也。”(《訂孔下》)書中以相當多的篇幅論述儒家經籍,研討“故言”,每有新見。《易論》篇結合人類社會發展史,以近代人類學、社會學觀點解釋《易》。認為《易》並非“讖記歷序之儕”,而是社會歷史變遷的紀錄。《屯》講的是人類原始時代的漁獵婚媾生活,《訟》、《師》、《比》講的是私有財產的出現及社會衝突,《履》、《泰》、《否》講的是國家的正式建立,《同人》講的是國家與民族之間的區別。這些説法,闢説《易》之新徑。章氏還指出:“雖成‘既濟’,其終猶弗濟也。”“‘既濟’則踅,‘未濟’其恆矣!”對事物矛盾運動的絕對性,有比較明確的認識。
《訄書》經過三次結集,形成三種版本,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背景和作者的思想變化。《檢論》是作者在辛亥革命以後被袁世凱囚禁的情況下修改定稿的,所以原《訄書》中鼓吹排滿革命的部分文章被刊落,保留的文章也做了不同程度的刪革;同時,增加了一些總結歷史經驗和辛亥革命失敗教訓的新作。本書的基調多低沉壓抑,悲觀憂慮,已無《訄書》慷慨激昂、朝氣勃勃的氣象。但對歷史經驗的冷靜回顧,對辛亥革命的深沉反思,不乏可取之處。作者嚮往民主政治,抨擊袁世凱專制賣國,尤為可貴。通觀全書,政治色彩較淡,而學術意味甚濃,也有新的創穫。

檢論出版背景

《檢論》收入作者手定的《章氏叢書》,有1915年上海右文社鉛印本,1919年浙江圖書館木刻本,1924年上海古書流通處木刻本。經朱維錚校點,收入《章太炎全集》(三),1984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參考資料
  • 1.    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儒學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908-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