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檀溪

(中國湖北省襄陽市襄陽城流域)

鎖定
檀溪,是中國湖北省襄陽市襄陽城流域。地處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襄陽市,又名檀溪湖,在襄陽城西真武山北面 。因劉備的盧“一躍三丈”而“躍馬檀溪”聞名於世。
中文名
檀溪
別    名
檀溪湖
位    置
中國湖北省襄陽市襄陽城西南
發展規劃
檀溪新區
旅遊資源
馬躍檀溪遺址
相關典故
劉備“馬躍檀溪

檀溪流域概況

檀溪 檀溪
檀溪在襄陽襄陽城西南。《梁書武帝紀》載:“東昏即位,高祖潛造器械,多伐竹木沉於檀溪,密為舟裝之備。”按水經注應劭曰,檀溪當即襄水。元和志謂今已乾涸。檀溪,又名檀溪湖,在襄陽城西真武山北面,和漢水畔的白馬洞及江中蔡家洲具為佳境。儘管這裏至今仍無亭榭寺院,樓台亭閣,但有羅貫中傳神之筆把劉備馬躍檀溪描寫得那麼神奇,那麼動人,故千百年來不乏遊人到此一顧,以憑弔歷史之遺蹟,寄發思古之幽情。

檀溪歷史記載

檀溪 檀溪
古時候的檀溪,是一泓湖水。當登上真武山俯視檀溪,藍藍的湖水輕盈誘人。檀溪湖,又是湖,又是溪。夏日來了,這裏一片澤國,是湖;秋日去了,闊湖變成窄帶,蜿蜒系在山腰下,為溪。每到百花吐豔的麗日,這裏各色鮮花,竟相盛開。花草相間,象織不完的錦那麼蜿蜒。更有那婷婷的龍竹,箭似的昌蒲,碧碧的水草,煞是惹人喜愛,假若在皎潔的月光下,湖水銀光閃爍,象撒了一湖的珍珠。身臨此境,如入畫中。自唐以來,舉凡到襄陽的文人墨客,必到此抒懷弔古,詠詩作賦,留下了許多寫景抒情的妙詩佳章。“三月襄陽綠草齊,王孫相引到檀溪。的盧何處埋龍骨?流水依前繞大堤。”歲月流逝,江山顏易。如今檀溪湖漢水築堤,無水源,而平整出一展平川,隨着季節的變化,田野也碧,黃,紅,紫……地變化着,是又一種美的展示。
的盧“一躍三丈”,説明了劉備躍馬時的檀溪最少有三丈寬。為何如今檀溪只有其名而無水呢?清光緒襄陽府志》説:“檀溪向為漢水所經,自老龍堤建,溪不復與漢通,日就淤塞,今皆民產矣!” 由此可以看出,遠在一千多年前,補修老龍堤後,檀溪之水不再入漢,檀溪就日漸淤塞了。那麼,老龍堤是何時所築呢?可以説遠在漢魏以前,魏鹹熙元年(公元264)年,胡烈荊州刺史,有惠化,補缺堤,民賴其利。這與劉備馬躍檀溪、三顧隆中已晚六七十年。胡烈僅僅是補缺堤而已。是堤之設,據文獻載,始於商周,但不過是草創。 堤築之後,檀溪之水,流於何處?上述《府志》曰:“昔日漢水,會檀溪、襄水(今南渠),以繞郡城,過峴山,復入於漢,是以《水經注》雲,又與襄湖水合並。”即檀溪與襄水合流,注入漢水,到如今檀溪就只有其名而無水了

檀溪發展規劃

檀溪新區
檀溪將規劃發展成以自然山水與三國文化為特色的城市新區。《檀溪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已獲政府批准,並開始實施。規劃檀溪片區東起長虹南路,西至萬山,南以環山路為界,北至漢江。檀溪未來的發展定位為以居住、市級行政辦公、濱江娛樂休閒為主要職能,以自然山水和三國文化為特色的城市新區。依據規劃,檀溪新區將嚴格控制開發建設規模和強度,人口控制在8萬人以下;嚴格控制建築高度,檀溪新區內以多層、低層為主,在襄陽市廣電中心周邊適當佈置少量高層。檀溪片區民房改造及區內其他建設項目應符合該項規劃的要求,改動內容需上報規劃部門審批。發展中應妥善處理自然與歷史文化資源與城市開發建設之間的關係

檀溪民間傳説

馬躍檀溪的故事,在《三國演義》中被描寫得那麼驚心動魄,而留傳在襄陽的民間傳説,也可聊備一聆。
檀溪 檀溪
傳説,檀溪湖對面的蔡家洲,曾是蔡瑁的土地。不知何時,對面白馬洞的一匹白馬,常在夜間躍過漢水,跑到洲頭尥蹶子撒歡,糟蹋莊稼。蔡瑁氣得七竅生煙,發誓要弄個水落石出。他帶着人馬日夜埋伏,一連數日,什麼也沒有看到。就在他準備撤兵的那天晚上,突然從洲對面的山洞裏躍出一匹渾身閃亮的大白馬,竄到洲上,又是打滾,又是亂跑,然後大口啃食莊稼。蔡瑁一聲呼哨,四周伏兵一齊甩出九百九十條絆馬索,張開九百九十根套馬繩,逮住了大白馬,連夜牽回城,準備天亮宰殺。
此時劉備正寄居荊洲,住在襄陽。半夜聽到駿馬長嘶,聲音洪亮,便起身去看。俗話説,將士惜馬,秀才愛書。他想,這麼好一匹馬,不可不救,便把它放走。白馬淌出眼淚,屈下前蹄,向劉備點了三下頭,然後一聲長嘯,飛奔而去。蔡瑁得知,氣得咬牙切齒,眼睛發紅。心想:“往日想殺你找不到由頭,今天可是你自己找死,不除掉你這大耳怪,遲早要奪走我的地盤。”便來抓劉備。誰知劉備猜到凶多吉少,已掩面溜出了西門。蔡瑁笑道:“別看他出了門,還是甕中鱉,罩中雞,看我生擒了他。”帶着人馬一路追去。
劉備逃到檀溪湖邊,眼見湖水茫茫,追兵漸近,不禁失聲痛哭。正在這時,那匹大白馬忽地躍到眼前,咴咴直叫,貼近劉備屈下四蹄。眼看蔡瑁吶喊喧天,追至身後,劉備霍地抓住馬鬃,翻身上馬。只聽一聲怒吼,白馬四蹄騰空,躍過檀溪湖,奔向萬山叢中真武山下深深的蹄印,就是大白馬留下的神蹟。

檀溪旅遊資源

馬躍檀溪遺址
檀溪 檀溪
就在襄陽城南1.5公里的龜山(又名真武山)北麓。據傳東漢末年,走投無路的劉備投奔荊州牧(治所在襄陽)劉表,為蔡瑁所妒,被其設計欲暗殺之。劉備為了躲避蔡瑁等人的暗害,逃離在襄陽城設下的“鴻門宴”,馳馬出門西逃,被數丈寬的檀溪所阻。在追兵漸近時,劉備縱馬陷入檀溪,眼看追兵即至,劉備大呼:“的盧:今日厄矣,可努力!”的盧一躍三丈,遂得過溪,飛奔至水鏡莊。馬蹄之處留下兩個深坑。現真武山腳下山石上有巨大馬蹄印記,為襄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襄陽檀溪古鴨湖
逶迤西來的漢江,浩浩蕩蕩,流到襄陽,就告別了秦嶺大巴山的崇山峻嶺,進入寬闊的江漢平原,正所謂“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襄陽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不像煙波浩渺的雲夢澤,它沒有星羅棋佈的湖泊,但是作為一種水體――湖泊,襄陽還是有的,襄陽城西門外的鴨湖就是其中一處。
古鴨湖,在襄陽城西門外。原為一片浩淼的水域。鴨湖又名檀溪湖。據《水經注》記載,“檀溪水,出縣西柳子山下,東為鴨湖,湖之北渠溪水所導。”又“鴨湖皆山水所匯,曝則成陸,潦則成湖。”文中所指的位置即今老龍堤以南,南至峴山北麓的關路口,琵琶山,真武山,羊枯山及鄭家山腳下,西至萬山,順安山,東至落橋街一帶的地區。
襄陽詩人孟浩然有《登望楚山最高頂》詩:“山水觀形勝,襄陽美會稽。……雲夢掌中小,武陵花處迷。暝還歸騎下,蘿月映深溪”當年詩人登上襄陽城西南的望楚山,看到檀溪的水域,心馳神往,便想到了煙波浩茫的雲夢澤;遠望鴨湖與西南諸山參差相接,山環水繞處,又聯想到那陶淵明筆下的武陵源。詩人在《檀溪尋故人》中還吟道詩:“化伴成龍竹,池分躍馬溪。田園人不見,疑向洞中棲。”由此可見,當時鴨湖一帶完全是一個山水相映,風光綺麗之地。孟浩然詩中所説“池分躍馬溪”講的就是在《三國演義》中寫得繪聲繪色的“劉玄德馬躍檀溪”的掌故。這個故事與鴨湖有着直接的關係。
東漢末年,劉備屯兵樊城,到襄陽投靠荊州牧劉表。襄陽本地豪強蒯越蔡瑁料劉備他日必成氣候,在劉表宴請劉備之時,預謀刺殺劉備。在宴會上,劉備聞訊慌忙逃出,跑出西門卻被檀溪鴨湖所阻,眼見追兵即至,劉備向自己的坐騎大呼:“的盧努力!”馬受驚後一躍而飛躍檀溪鴨湖。的盧馬落蹄之處留下兩個深坑。《襄陽縣誌》也載:“漢先主(劉備)屯樊城,劉表請先主宴會,蒯越、蔡瑁因會取(謀殺)先主。先主潛遁出,所乘馬名的盧,走渡襄陽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先主曰:‘的盧可努力’!乃一躍三丈,遂得過”。湖水當年狀況可以想見。
在東漢末年,檀溪鴨湖之濱還居住過三國時代的名人徐庶和崔州平。這一史蹟出自《晉書.習鑿齒傳》在習鑿齒的一封信中寫道:“西望隆中,想卧龍之吟;東眺白沙思鳳雛之聲;北臨襄墟,存鄧老之高;南眷城邑,懷羊公之風;極目檀溪,念崔徐之友……,”這位:“走馬薦諸葛”的徐元直,這位“進曹營一言不發”的徐庶,與名士崔州平選檀溪鴨湖之濱而築精舍,可見昔日此地環境是如何宜居宜人。
世易時移,滄海桑田。如果不借助歷史文獻和圖片資料,我們已經看不到鴨湖當年的風采了。但是,其西南,青山依舊在;其東北,漢水仍長流。當海內外的旅遊者,文化尋根者、對三國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的遊客,來遊襄陽,他們都不得不故地覓蹤,在鴨湖,檀溪一帶流連忘返。檀溪鴨湖所留存的大量的人文遺蹟,和名勝古蹟所形成的文化積澱,依然散發着無窮的魅力,並吸引着我們去懷古、去探索
鴨湖的成因
從自然地理學的角度看, 鴨湖的成因,在很久以前可能是為漢江或者是襄水河牀的一部分。由於漢江河牀的自然改道,江水可能就遠離了萬山的東側,真武山的北麓,而整體北移。留下的故道河牀就形成了自然地理中所説的水力衝擊形成的“河成湖”,也叫“牛軛湖”。但我們不能因此認為,鴨湖是一個“死湖’。它是以西南諸山水系為源頭,通過檀溪與漢水相通的。
《水經注》其實説得很清楚:“檀溪水向為漢水所經”、 “鴨湖又東合檀溪水,乃檀溪之下流。語甚明白,其為漢水所經,自屬未築堤以前事”。説明漢水是穿過鴨湖後又在觀音閣處歸入漢江主流的。可以推測,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檀溪的鴨湖雖已成湖泊,但依然有部分漢水分流而過,如漢水被魚梁洲分割成兩支一樣。
至於鴨湖才和漢江完全阻斷,可能是由於從萬山到夫人城間築起的老龍堤工程所致。一九七三年,湖北省水文地質大隊所繪的《襄陽地區水文工程地質圖》也充分證實古鴨湖地區屬襄陽古河牀區,它更更加科學的反映了漢江河牀變遷及鴨湖的成因。又由於西南諸山長期山洪奔流而下,泥沙流入湖中,沉積湖底,原漢江河牀則逐漸淤高,湖面也不斷縮小,湖岸也逐漸被開闢為耕地。
相關文化
檀溪影視資料 檀溪影視資料
劉備到荊州,劉表待之甚厚。表欲廢長立幼,備勸止之。劉表後妻蔡夫人忌恨備,命弟蔡瑁在襄陽設宴,欲藉機殺備。至期,伊籍暗告備,備急飛身上“的盧”馬奔出襄陽城。至城西檀溪,人馬俱陷入水中,備急呼“的盧”,馬忽從水中湧身而起,一躍三丈,飛上西岸。蔡瑁引軍追至溪邊,備急勒馬往西南而去,乃至南漳司馬徽,得聞伏龍,鳳雛之名。
曾任漢南從事的唐代詩人胡曾,春遊檀溪,有詩一首是:“三月襄陽綠草齊,王孫相引跳檀溪。的盧何處埋龍骨,流水依前繞大堤。”這首詩作者抒發了對劉備躍馬過檀溪而產生山河依舊、物是人非的感嘆。
到了宋代,蘇東坡也有古風一篇,吟頌檀溪躍馬。其中有幾句是“襄陽會上王孫飲”,“一川煙水漲檀溪”,“馬蹄踏碎青玻璃,天風響處金鞭揮”,“斜陽寂寂照空山”,“三分鼎足深如夢”。描寫了劉備馬躍檀溪的情景以及對天下三分終歸一統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