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檀和之

鎖定
檀和之(?~456年),高平郡金鄉(今山東省金鄉縣)人,檀憑之子,檀道濟堂弟,南朝劉宋名將。
早年出任始興內史、始興太守。元嘉二十年(443年),升任交州刺史、龍驤將軍。所在有威名,盜賊屏跡。元嘉二十三年(446年),率軍攻克林邑國。元嘉二十四年(447年),回師豫章,平定胡誕世叛亂。並論林邑功,封雲杜縣子,食邑四百户。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以太子左衞率擔任劉駿的鎮軍司馬、輔國將軍、彭城太守,參與元嘉北伐。元嘉三十年(453年),劉劭在京師弒父自立後,檀和之南奔歸順劉駿,後隨劉駿攻克京師建康。宋孝武帝即位後,以為右衞將軍、豫章太守。參與孝武帝初年(453年),北魏求通互市的大臣討論。孝建二年(455年),遷任輔國將軍、豫州刺史、右衞將軍、加散騎常侍。同年八月,升任為南兗州刺史。
孝建三年(456年),病卒,宋孝武帝追贈他為左將軍,諡曰“襄子”。後又加贈安北將軍,改諡“壯侯”。
本    名
檀和之
所處時代
南朝劉宋
民族族羣
漢族
逝世日期
456年
主要成就
征討林邑、平定胡誕世叛亂、討伐北魏
諡    號
襄子→壯侯

檀和之人物生平

檀和之早年經歷

檀和之,高平金鄉人,父親是當初與宋武帝劉裕一同起事討伐桓玄,但期間戰死的檀憑之 [1-2]  檀和之應該是檀憑之的少子,而非長子,故沒有繼承父親封爵的資格。他的早年事蹟不詳,元嘉十六年(439年)就已經有在任始興內史的記載,同時兼任始興太守。
元嘉二十年(443年),冬十二月庚午,檀和之被宋文帝升任為龍驤將軍、交州刺史。 [3]  史載檀和之鎮守交州期間“所在有威名,盜賊屏跡。每出獵,猛獸伏不敢起。” [4] 

檀和之征討林邑

宋文帝以“林邑頑兇,歷代難化,恃遠負眾,慢威背德。北寶既臻,南金闕貢”,於是命令檀和之率軍陳兵日南郡,修文服遠。 [5] 
元嘉二十三年(446年),宋文帝因為林邑國雖然多次入朝稱臣進貢,但時常反覆無常地侵擾交州邊境,遂命檀和之率領太尉府振武將軍宗愨等人領兵攻打林邑國。檀和之先派其司馬蕭景憲為前鋒主將,宗愨為前鋒副將,兵發林邑境內。面對劉宋集結大軍來攻,林邑國王范陽邁二世派使者上表劉宋朝廷,佯裝恐懼,上表願意歸還以往所掠奪的日南郡的全部民户,並進獻金銀珍寶。宋文帝於是在對檀和之的詔令中稱林邑王若是誠心求和,可以讓其歸順。不過林邑此舉,實則為緩兵之計。 [6] 
二月,檀和之親率大軍到達朱梧戍,派遣姜仲基、蟜弘民、畢願及高精奴作為使臣出使林邑國都城典衝(今越南茶蕎),但卻遭到林邑國王范陽邁二世的扣押,只讓蟜弘民回來覆命,雖然言辭上還是很誠懇歸附,不過對劉宋大軍的防範愈來愈高。檀和之聞知使臣被扣押,大怒,於是號令三軍向林邑發動進攻。檀和之先派蕭景憲等率軍攻打林邑北部重鎮區粟城(今越南廣治西北),蕭景憲、宗愨等人擊敗范陽邁二世派往援助區粟的林邑兵,接着專心攻城。 [7] 
五月,宋軍攻下區粟城,斬殺區粟守將範扶龍,並獲取了大量金銀財物。檀和之隨後率軍乘勝進擊,進逼至象浦。林邑王范陽邁二世於是聚集全國兵力,在象浦與宋軍展開決戰。范陽邁二世以身披鎧甲的象羣衝陣,一度使得宋軍不敢向前。後來宗愨提議用獅子的外型去威嚇大象,可以取勝。檀和之採納了宗愨的計策,便命三軍制造了一大批獅子模型,推到陣前與林邑的象羣對峙。林邑的象羣果然因為受驚而奔潰,於是宋軍趁勢反擊,林邑軍大敗。 [8]  隨後,檀和之率軍繼續進攻,一直打到並攻破了林邑都城典衝,林邑王父子倉皇逃走,於是宋軍佔領了林邑都城,在城中獲得了不少連名稱也不知道的奇珍異寶,檀和之下令將城內的金銀財寶全部搬空,又銷其金人,得黃金數萬斤。 [9]  至此,宋軍佔領了林邑國全境。經此征討,林邑“家國荒殄,時人靡存” [5]  ,元氣大傷,此役更使“中國國威遠播”。 [10]  宋文帝聽聞戰報,下詔嘉獎檀和之的戰功,徵召他入朝當黃門侍郎,領越騎校尉、行建武將軍。 [11] 

檀和之平定叛亂

元嘉二十四年(447年),冬十月壬午,胡誕世、胡茂世兄弟在豫章舉兵叛亂,並率領羣從二百餘人攻破郡縣的府衙,殺害豫章太守桓隆之、豫章令諸葛和之,欲奉當時被廢為庶人的軟禁在豫章的劉義康為帝。檀和之當時正從交州回師建康,途經豫章,於是率軍平定了豫章城內的叛亂,斬殺胡誕世、胡茂世兄弟,穩定了豫章城的局面。 [12-13]  之後,檀和之到建康面見宋文帝,宋文帝因為檀和之討平了胡誕世、胡茂世兄弟的叛亂,再加上之前攻克林邑的功績,封檀和之為雲杜縣子,食邑四百户。後遷官至太子左衞率。 [14] 

檀和之參與北伐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檀和之自太子左衞率轉任為當時鎮守徐州的武陵王劉駿的鎮軍司馬、輔國將軍,彭城太守。 [15]  當時宋文帝發動北伐,不久北魏軍南下反攻至彭城,檀和之隨劉駿鎮守彭城,抵抗北魏大軍的進攻,不久魏軍攻城不克,繞過彭城。
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北魏軍自盱眙城下,遭遇慘敗後,撤師北歸,途徑彭城。當時駐守在彭城的宋軍將領紛紛請戰,襲擊魏軍。但宋軍統帥江夏王劉義恭因畏懼北魏軍,不敢截擊。等到宋文帝詔令下達後,劉義恭才派檀和之領兵向蕭城去追擊魏軍,然而大部分的魏軍已經押解着劉宋的降民安然返回魏國 [16]  ,而被追擊的魏軍後部是在廣陵臨江的拓跋那所部。於是,拓跋那所部便殺盡他們所俘獲的廣陵民眾,輕騎而去。因此,檀和之的這次率軍追擊,最後無功而返。 [17]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夏六月,宋文帝發動第三次北伐,檀和之作為東路軍的三位前鋒主將之一,自歷城(今濟南)率軍出發,前往攻打滑台,順利挺進到滑台城下,將滑台包圍。這時,東路軍統帥蕭思話從碻磝城下撤軍,命令諸軍回師。檀和之遂從滑台撤軍,返回歷城。 [18-19] 

檀和之南奔孝武

元嘉三十年(453年),劉劭弒殺宋文帝自立,在京城建康實行內外戒嚴。由於當時檀和之也在京城建康,劉劭為籠絡建康朝中的軍界將領,便任命檀和之為西中郎將、雍州刺史,並讓他鎮守石頭城。不久,劉駿起兵討伐劉劭,劉劭又再給檀和之加輔國將軍,統豫州戍事,想讓他抵禦劉駿。結果,檀和之一出京城,便向南往劉駿的大軍方向奔跑,歸順劉駿。檀和之後隨劉駿率軍攻克京城建康。 [20] 

檀和之孝武重臣

元嘉三十年(453年),五月劉駿擊潰劉劭,攻克建康稱帝,是為宋孝武帝。孝武帝劉駿即位後,立即任命檀和之為右衞將軍,不久檀和之又兼任豫章太守,暫時代行江州的軍政事務。 [21-22] 
孝武帝即位後的當年,北魏遣使劉宋,請求與劉宋通商互市,發展邊境貿易。當時,江夏王劉義恭、建平王劉宏何尚之何偃等人認為應該可以答應;但是檀和之、柳元景、王玄謨、顏竣、謝莊、褚湛之等人並不贊同。 [23] 
孝建二年(455年),孝武帝升任檀和之為輔國將軍、豫州刺史。不久,又復任檀和之為右衞將軍,加散騎常侍。同年八月甲申,孝武帝任命檀和之為南兗州刺史,出鎮軍事重鎮廣陵。 [24-26] 
孝建三年(456年),檀和之已經就任南兗州刺史,因為喝酒貪污,還把獄裏的女子帶回家,被免官囚禁。於當年去世。孝武帝追贈他為“左將軍”,諡曰“襄子”。不久,加贈安北將軍,改諡“壯侯”。 [27-28] 

檀和之人物評價

劉義隆:龍驤將軍、交州刺史檀和之忠果到列,思略經濟,稟命致討,萬里推鋒,法命肅齊,文武畢力,潔己奉公, 以身率下,故能立勳海外,震服殊俗。 [11] 
酈道元:檀和之徵林邑,其王陽邁,舉國夜奔竄山藪。據其城邑,收寶巨億。軍還之後,陽邁歸國,家國荒殄,時人靡存,躊躕崩擗,憤絕復甦。 [5] 
李延壽:和之先曆始興太守、交州刺史,所在有威名,盜賊屏跡。每出獵,猛獸伏不敢起。 [4] 

檀和之史籍記載

檀和之的事蹟主要記載在《宋書.卷九十七.列傳第五十七》中 [29] 
參考資料
  • 1.    《宋書.列傳第五十七》:“和之,高平金鄉人,檀憑之子也。”
  • 2.    《南史.卷七十八.列傳第六十八》:和之,高平金鄉人,檀憑之子也。
  • 3.    《宋書·本紀·卷五》:“冬十二月庚午,以始興內史檀和之為交州刺史。”
  • 4.    《南史·列傳·卷七十》:和之先曆始興太守、交州刺史,所在有威名,盜賊屏跡。每出獵,猛獸伏不敢起。
  • 5.    《水經注·卷三十六》
  • 6.    《宋書.列傳第五十七.夷蠻.林邑國傳》:“十二、十五、十六、十八年,頻遣貢獻,而寇盜不已,所貢亦陋薄。太祖忿其違傲,二十三年,使龍驤將軍、交州刺史檀和之伐之,遣太尉府振武將軍宗愨受和之節度。和之遣府司馬蕭景憲為前鋒,愨仍領景憲軍副。陽邁聞將見討,遣使上表,求還所略日南民户,奉獻國珍。太祖詔和之:‘陽邁果有款誠,許其歸順。’”
  • 7.    《宋書.列傳第五十七.夷蠻.林邑國傳》:“其年二月,軍至朱梧戍,遣府户曹參軍日南太守姜仲基、前部賊曹參軍蟜弘民隨傳詔畢願、高精奴等宣揚恩旨,陽邁執仲基、精奴等二十八人,遣弘民反命,外言歸款,猜防愈嚴。景憲等乃進軍向區粟城,陽邁遣大帥範扶龍大戍區粟,又遣水步軍徑至。景憲破其外救,盡鋭攻城”
  • 8.    《宋書.卷七十六》:“林邑王范陽邁傾國來拒,以具裝被象,前後無際,士卒不能當。愨曰: “吾聞師子威服百獸。”乃制其形,與象相御,象果驚奔,眾因潰散,遂克林邑。”
  • 9.    《太平御覽·四夷部·卷七·南蠻二》:乘勝即克林邑。陽邁父子並挺身逃奔。獲其珍異,皆是未名之寶。又銷其金人,得黃金數萬斤。
  • 10.    馬司帛洛著,馮承鈞譯.《佔婆史》:中華書局,1956年:第34頁
  • 11.    《宋書.列傳第五十七.夷蠻.林邑國傳》:“五月,克之,斬扶龍大首,獲金銀雜物不可勝計。乘勝追討,即克林邑,陽邁父子並挺身奔逃,所獲珍異,皆是未名之寶。上嘉將帥之功,詔曰:‘林邑介恃遐險,久稽王誅。龍驤將軍、交州刺史檀和之忠果到列,思略經濟,稟命攻討,萬里推鋒,法命肅齊,文武畢力,潔己奉公,以身率下,故能立勳海外,震服殊俗。宜加褒飾,參管近侍,可黃門侍郎,領越騎校尉、行建武將軍。’”
  • 12.    《宋書.文帝本紀》:“冬十月壬午,豫章胡誕世反,殺太守桓隆之。前交州刺史檀和之南還至豫章,因討平之。”
  • 13.    《宋書·胡藩傳》:“二十四年,藩第十六子誕世、第十七子茂世率羣從二百餘人攻破郡縣, 殺太守桓隆之、令諸葛和之,欲奉庶人義康。值交州刺史檀和之至豫章,討平之。”
  • 14.    《宋書.列傳第五十七.夷蠻.林邑國傳》:“檀和之被徵至豫章,值豫章民胡誕世等反,因討平之,並論林邑功,封雲杜縣子,食邑四百户。”
  • 15.    《宋書.列傳第五十七》:“元嘉二十七年,自太子左衞率為世祖鎮軍司馬、輔國將軍、彭城太守。”
  • 16.    《魏書·世祖紀》:三月己亥,車駕至自南伐,飲至策勳,告於宗廟。以降民五萬餘家分置近畿。
  • 17.    《資治通鑑·宋紀·宋紀八》:魏師已遠,義恭乃遣鎮軍司馬檀和之向蕭城。魏人先已聞之。
  • 18.    《魏書·帝紀·卷四》:“夏六月,劉義隆將檀和之寇濟州,梁坦及魯安生軍於京索,龐萌、薛安都寇弘農。”
  • 19.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六》:“思話命諸軍皆退屯歷城。”
  • 20.    《宋書.列傳第五十七》:“元兇弒立,以為西中郎將、雍州刺史。世祖入討,加輔國將軍,統豫州戍事,因出南奔。”
  • 21.    《宋書.列傳第五十七》:“世祖即位,以為右衞將軍。”
  • 22.    《南史·列傳·卷七十》:“以豫章太守檀和之為豫州刺史”。
  • 23.    《宋書·列傳·卷九十五》:“世祖即位,索虜求互市,江夏王義恭、竟陵王誕、建平王宏、何尚之、何偃以 為宜許;柳元景、王玄謨、顏竣、謝莊、檀和之、褚湛之以為不宜許。”
  • 24.    《宋書.孝武帝本紀》:“壬午,以豫章太守檀和之為豫州刺史。”
  • 25.    《宋書.列傳第五十七》:“除輔國將軍、豫州刺史,不行,復為右衞,加散騎常侍。”
  • 26.    《宋書·本紀·卷六》:“八月甲申,以右衞將軍檀和之為南兗州刺史。”
  • 27.    《宋書.列傳第五十七》:“孝建三年,出為南兗州刺史,坐酣飲黷貨,迎獄中女子入內,免官禁錮。其年卒,追贈左將軍。諡曰襄子。”
  • 28.    《建康實錄·卷十三》:“檀和之卒,贈安北將軍,諡壯侯。”
  • 29.    宋書 卷九十七 列傳第五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9-1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