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橫瀝牛墟

鎖定
東莞橫瀝牛墟起源於明末清初,與三水西南、鶴山沙坪並稱廣東“三大牛墟”,有近400年的歷史,是見證橫瀝商貿繁榮歷史的“活化石”。2007年,橫瀝牛墟被評為東莞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橫瀝牛墟交易地點曾幾度變遷,1995年位於鎮區駿馬路的現代化橫瀝牛行正式建成,從此蜕變為“行”,橫瀝牛墟的歷史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牛行佔地面積19980平方米,建築面積22980平方米,是目前東莞最大的單項耕牛市場。牛行設計美觀,具濃厚的園林特色,內設果林區、試耕區和園林式的交易區,並配有牛賓館、牛泳池、牛花園、牛醫院和金牛酒店,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橫瀝牛墟以耕牛交易量大、經營時間長而聲名遠播。每逢公曆以一、三、六、九為尾數的日子,省內外各地客商、農民就會雲集橫瀝,參加設在這裏的耕牛交易墟市。橫瀝牛行買賣牛隻品種甚多,水牛、黃牛、牛仔、壯牛樣樣俱全,行內有經紀當場評價議價,買賣雙方當場交易。
現今,牛行每日成交量近1000頭,除滿足珠三角地區的牛肉需求外,還遠銷港、澳、台,以及東南亞地區。西南、華南、東北地區的客商千里迢迢來到橫瀝進行牛隻交易;越南、老撾等東南亞國家的客商也遠涉重洋來到橫瀝開展牛隻貿易和文化交流活動。 [1] 
中文名
橫瀝牛墟
外文名
Hengli’s Bull Market
興起時間
明末清初
歷    史
400年
佔地面積
19980平方米
流行地區
東莞市,橫瀝鎮,新四村
非遺級別
省級
非遺類別
民俗
申報地區
東莞市,橫瀝鎮
代表性傳承人
張楊景
橫瀝牛墟,頗具特色而且著名。在東莞,大朗、常平、橋頭等地方也曾舉辦過牛墟,但都不長久,只有橫瀝的牛墟,以它獨特的經營方式仍吸引着牛客,且越辦越興旺。 買賣牛隻與買賣家禽最大的不同是:要靠經紀人的幫助,如果少了經紀人,那交易很難做成。牛經紀,主要是以行家的身份為買賣雙方起一種媒介的作用幫助介紹耕牛,推銷牛隻,從中收取報酬,或者自己炒買炒賣。每逢橫瀝的墟日,這些牛經紀就手拿一根木棒四方彙集,或物色生意對象或交談生意經驗。
買賣耕牛的程序也較特別:首先,買方要了解清楚牛的年齡、性情如何。所有這些,都得靠牛經紀的幫助。為此,牛經紀會弄開牛的嘴巴看看它有多少隻牙,從牙齒的多少來判斷牛的年齡。接着,牛經紀或買方會用木棒敲打牛的腳、背、頭等,看它是否有踢人、撞人等惡習。接下來,買方就把牛牽到指定的一塊空地裏,套上那裏備有的犁、耙等,進行試駛。
如果成交,按照橫瀝的風俗,新買的耕牛,在它們的頭上都會被纏上一根小小的紅繩子,以圖個吉利。

橫瀝牛墟歷史起源

翻開記載,中國傳統農業的定期市場,華北稱“集”,華南稱“墟”。
  橫瀝牛墟起源於明末清初,與三水西南、鶴山沙坪並稱廣東“三大牛墟”。橫瀝牛墟以耕牛交易量大,經營時間長而聞名遠播。牛墟見證着橫瀝商貿的繁華。過去每逢農曆以3、6、9為尾數的日子,廣東各地客商、農民就雲集橫瀝,參加設在這裏的耕牛交易墟市。

橫瀝牛墟發展歷程

過去買牛,大都是用作農耕勞作用的,所以,一次牛的交易要經過摸壽、試步等考核,倘若要做耕牛用的還得過考車和試犁兩項考核來判斷牛的優劣,這種測牛的健康、性情及勤勞程度的工作全部由牛經紀來完成。現在,牛的用處已發生了變化,由過去的“耕牛”變成了“菜牛”,由過去牛的健康勤勞來判斷牛的好壞,到現在用出肉率來作判斷衡量牛的標準,儘管現在的科學測量方法已經很精確了,但牛墟里牛中的作用還是不能少,這是因為牛不同於豬羊,一頭500公斤的大牛可能喝的水、吃的食物都有100公斤,如果過秤的話很難準確,所以幾百年來,都是靠牛中來目測評估牛的重量。

橫瀝牛墟傳承現狀

橫瀝牛墟繁華不息的背後與牛中息息相關,牛中是架起牛墟活牛買賣公平交易平台的重要紐帶。橫瀝牛墟最旺盛時期,牛中有100多名,但由於牛中技藝都是父傳子,子傳孫的家族事業,並且傳男不傳女,因此,如果兒子不願繼承,可以傳給女婿或家族中的其他男成員,但如果家族中無人可傳,那麼牛中的一身功夫就會失傳。此外,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牛中”,至少得學三五年幾年才有可能出師,因此目前的牛中越來越少。針對牛中面臨技藝失傳的狀況,政府採取的措施是通過政府補貼和適當提高相牛酬金提高牛中收入,其次是給每位牛中頒發工作證書,肯定牛中職業,提升他們的的市場地位。另一方面鼓勵牛中把技藝外傳,另一方面鼓勵年輕人投入相牛行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