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橫江詞六首

鎖定
《橫江詞六首》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組詩作品。這六首都是寫景詩,主要是寫橫江的地勢險峻,氣候多變,長江風浪大且惡的景象。作品名為寫景,實為寫心,處處流露出李白北上的急切和惡劣天氣下不可渡江北上的惆悵與焦慮。全詩想象豐富奇特,意境雄偉壯闊,充分體現了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特色。
作品名稱
橫江詞六首
作品別名
橫江詞
作    者
李白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古體詩

橫江詞六首作品原文

橫江詞六首
其一
人道橫江好,儂道橫江惡。
一風三日吹倒山,白浪高於瓦官閣。
其二
海潮南去過潯陽,牛渚由來險馬當。
橫江欲渡風波惡,一水牽愁萬里長。
其三
橫江西望阻西秦,漢水東連揚子津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愁殺峭帆人
其四
海神來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
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
其五
橫江館前津吏迎,向餘東指海雲生
郎今欲渡緣何事?如此風波不可行!
其六
月暈天風霧不開,海鯨東蹙百川回
驚波一起三山動,公無渡河歸去來 [1] 

橫江詞六首註釋譯文

橫江詞六首詞句註釋

⑴橫江:橫江浦,古長江渡口,在今安徽和縣東南。
⑵道:一作“言”。
⑶一風三日吹倒山:一作“猛風吹倒天門山”。三日:一作“一月”。
⑷馬當:即馬當山,在今江西彭澤東北。《輿地紀勝·江州景物》下:“馬當山在古彭澤縣北一百二十里。其山橫枕大江,山像馬形。舟船險阻,乃立廟。陸笠澤記曰:‘言天下之險者,在山曰太行,在水曰呂梁。合二險而為一,吾又聞乎馬當。’”
⑸漢:一作“楚”。連:一作“流”。
⑹峭帆:很高的船帆。
⑺浙江:此指錢塘江
⑻來:一作“東”。
⑼海雲生:海上升起濃雲。
⑽月:一作“日”。
⑾蹙:驅迫。回:倒流。
⑿公無渡河:古樂府有《公無渡河》曲,相傳朝鮮有個“白首狂夫”渡河淹死,其妻追趕不及,也投河自盡。自盡前唱哀歌道“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當奈公何!” [1]  [2] 

橫江詞六首白話譯文

其一
別人都説橫江好,我卻説橫江惡。
一連三日的大風能吹倒山,江中的白浪比瓦官閣的屋頂還要高。
其二
海潮向南而去,遠至潯陽,牛渚山歷來比馬當山還要險峻。
欲渡橫江又嫌風高浪險,愁似長江之水,長流萬里。
其三
橫江上西望長安,歸路為大江所阻擋,向東而望,漢水東連着揚子津。
白浪如山哪裏可渡,江上的狂風使船伕失色。
其四
好像是海神來過之後一樣,又來了一陣惡風,巨浪拍擊着天門山,打開了山門石壁。
浙江八月的海潮能比得上這裏的風浪嗎,浪濤像連綿的山峯噴雪而來。
其五
橫江館的津吏上前來相迎,向我指着東邊生起的海雲説:
相公有何事這麼着急過江?像這麼大的風波是不能開船的。
其六
月出星天起大風,江霧不開,海潮就像是海中大鯨東遊一樣,壓促着百川之水往回倒流。
驚濤駭浪衝擊得三山搖動,先生不要渡河,還是回去吧。 [2] 

橫江詞六首創作背景

關於這組詩的創作背景,學界還沒有取得一致意見。上海復旦大學及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先後出版的《李白詩選》,均據此詩中“郎今欲渡緣何事”一語,認為“郎”乃古時對年輕男子的稱呼,因此推定此詩乃開元十四年(726年)李白初出蜀時所寫。李協民則認為這組詩是天寶元年(742年)秋李白由南陵奉詔赴京途中所作,詩中“顯示當時李白初受玄宗信任,急欲上到西秦為玄宗效力,大展宏圖”,而“白浪如山”的橫江,卻阻擋了去“西秦”的道路,可望而不可及,最急人,詩人把急切欲渡的心情寫到了十二萬分。而黃錫圭《李太白編年詩集目錄》將此詩繫於天寶十四載(755年),地點在當塗採石戍之橫江館前;何慶善也認為這組詩是“安史之亂爆發前夕的天寶十四年秋”所作,詩中的橫江風波象徵着“黑暗腐朽的政治局面”、“岌岌可危的國家命運”,寄寓着“大亂將興、大禍將起、迫在眉睫的危急形勢”。詹福瑞等《李白詩全譯》認為此六首約作於天寶十三載(754年)遊歷陽時,其中備言橫江風浪之險惡,隱含着詩人對天寶末政治形勢的隱憂。安旗則認為這組詩是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秋天,李白由幽州歸來南下宣城途中經橫江浦時所作,認為橫江風浪象徵安祿山行將叛亂,寄寓着詩人對唐王朝危急形勢的憂慮。 [2]  [3-5] 

橫江詞六首作品鑑賞

橫江詞六首整體賞析

第一首詩開首兩句“人道橫江好,儂道橫江惡”,語言自然流暢,樸實無華,充滿地方色彩。“儂”為吳人自稱。“人道”“儂道”,純用口語,生活氣息濃烈。一抑一揚,感情真率,語言對稱,富有民間文學本色。橫江,即橫江浦,在今安徽和縣東南,位於長江西北岸,與東南岸的採石磯相對,形勢險要。從橫江浦觀看長江江面,有時風平浪靜,景色宜人,所謂“人道橫江好”;然而,有時則風急浪高,“橫江欲渡風波惡”,“如此風波不可行”,驚險可怖,所以“儂道橫江惡”,引出下面兩句奇語。“猛風吹倒天門山”是民歌慣用的誇張手法。天門山由東、西兩梁山組成。西梁山位於和縣以南,東梁山又名博望山,位於當塗縣西南,“兩山石狀飈巖,東西相向,橫夾大江,對峙如門”(《江南通志》),形勢十分險要。“猛風吹倒”,詩人描摹大風吹得兇猛:狂飈怒吼,呼嘯而過,彷彿要颳倒天門山。緊接一句,順水推舟,形容猛風掀起洪濤巨浪的雄奇情景:“白浪高於瓦官閣。”猛烈的暴風掀起洪濤巨浪,激起雪白的浪花,從高處遠遠望去,“白浪如山那可渡?”“濤似連山噴雪來”。沿着天門山長江江面,排山倒海般奔騰而去,洪流浪峯,一浪高一浪,彷彿高過南京城外江邊上的瓦官閣。詩中以“瓦官閣”收束結句,是畫龍點睛的傳神之筆。瓦官閣即瓦棺寺,又名升元閣,故址“在建康府城西隅。前瞰江面,後據重岡……乃梁朝故物,高二百四十尺”(《方輿勝覽》)。它在詩中好比一座航標,指示方向、位置、高度,詩人在想象中站在高處,從天門山這一角度縱目遙望,彷彿隱約可見。巨浪滔滔,一瀉千里,向着瓦官閣鋪天蓋地奔去,那洶湧雄奇的白浪高高騰起,似乎比瓦官閣還要高,真是蔚為壯觀。詩人描繪大風大浪的誇張手法,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猛風吹倒天門山”,顯然是大膽誇張,然而,從摹狀山勢的險峻與風力的猛烈情景看,可以説是寫得活龍活現,令人感到可信而不覺得虛妄離奇。“白浪高於瓦官閣”,粗看彷彿不似,但從近大遠小的透視規律上看,站在高處遠望,白浪好像高過遠處的瓦官閣了。這樣的誇張,合乎情理而不顯得生硬造作。
第二首詩,開頭“海潮南去過潯陽,牛渚由來險馬當”兩句寫江上潮水和江邊地勢。長江在安徽地界變為南北走向,所以“海潮”不是西去,而是南去。潯陽,即今江西省九江市。白居易的《琵琶行》所寫的“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就是這裏。牛渚,即採石,歷來以地勢險峻而聞名,可以用一人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來形容,其險峻遠遠勝過馬當這個地方。“橫江欲渡風波惡,一水牽愁萬里長。”這兩句看似寫渡江之險,實則寫北上報國之路難行,“風波惡”,是指世事險惡,人心難測,所以才會有一個“愁”字了得。當時詩人避禍江南,也可以説報國無門,這裏還沒有以酒澆愁,這愁中還存在某種幻想,不似《月下獨酌》其四所寫的那樣“窮愁千萬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雖少,酒傾愁不來。”二十個字中用了三個“愁”字,而且愁到最後,連愁都不來了。嚴評本《李杜全集》載明人批此詩:“‘險馬當’三字尚覺生硬。後二句語不甚深 ,以無意出之卻妙。”
第三首詩,“橫江西望阻西秦,漢水東連揚子津”兩句説長江天塹阻隔了李白北上的路途,只能在站在橫江向西望了,長江由東西走向變為南北走向,所以用西望,而不是北望。西秦,指唐朝長安所在的地方,李白念念不忘報君恩。漢水,即長江水,東流到揚子津,古地名,實際上是揚子江畔的渡口。長江到江蘇地界,俗稱揚子江。李白想由此北上,但“白浪如山那可渡”,正趕上那天狂風大浪,白浪如山,根本無法渡船過江。古代人過江可沒有現在方便,無論坐火車或汽車,從長江大橋幾分鐘就可以完全過江,古代長江上沒有一座橋,過江主要是船,那時的船一般都是木頭做的,根本架不住淘天的白浪,可以説一不小心就可能船翻人亡。所以在風大的日子,船一般是不過江的。“狂風愁殺峭帆人。”從這句來看,當時的船不僅有櫓,還有帆,開船的也不只一個人,至少有兩個人。一個搖櫓,一個掛帆。從詩句來看,狂風讓人愁不是李白,而是開船的人,因為不能開船渡人,他們的生活費也沒有着落了,那一家人大小日子也沒法過。這裏實寫開船人愁,而真正愁的是李白。他要北上,究竟為何事,六首詞都沒有交待,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李白不想久居江南,遠離唐朝政治中心——長安。
第四首詩“海神來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中的“海神”指海潮。這裏剛剛漲潮,潮還沒退,狂風又來了,浪打在天門石壁上,似乎打開了天門的大門。天門,即天門山。“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浙江八月”一詞很令人費解,詩寫的是江東,寫到浙江去的原因,實際上不過是用浙江潮來説明橫江浪濤之大。宋代的蘇軾蘇這樣寫浙江潮:“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鯤鵬水擊三千里,組練長驅十萬夫。紅旗青蓋互明滅,黑沙白浪相吞屠。”農曆八月是浙江潮最為壯觀的時候,那兇險的程度非比尋常,而橫江潮後之浪可與浙江潮相匹敵。可見李白是見過浙江潮的,隨手撿來,不着痕跡。最後一句“濤似連山噴雪來”形容風起濤湧的兇險。
第五首詩開頭“橫江館前津吏迎,向餘東指海雲生”兩句敍事。橫江驛館面前渡口的官吏來送,可見那時的津渡是公家渡口,津吏長期生活在當地的渡口,對這裏的氣候變化了如指掌,他遇到李白後,伸出手臂,用手指一指東邊,説:“你看,海雲出現了。”意思説,馬上海潮就要來了,渡船不能渡人了。這中間顯然省略了詩人向津吏説明欲過江的話,文字精練簡潔。接着是津吏説的話。他問道:“郎今欲渡緣何事?”有人根據“郎”這個字,認為李白在橫江渡時還是一個年輕人,因為年輕的男子才叫“郎”,但實際上,這“郎”無關指人的年紀,而是朝廷官吏通稱。津吏問話尚未等詩人回答,當即斷定:“如此風波不可行!”反映出説話之間,風浪已起,津吏憑自己觀察天象和江浪規律的經驗,下了這結論;也顯示出津吏關心渡客生命安全的善良之心。此詩不僅寫眼前事,用口頭語,而且用人物手勢、對話入詩,可謂繪聲繪色。全詩一氣呵成,語言爽朗,風格明快。
第六首詩“月暈天風霧不開,海鯨東蹙百川回”兩句詩不僅寫長江浪濤之大,而且江面上起了大霧,説明更不能渡江了。“海鯨”是形容浪濤的。《木華海賦》雲:“魚則橫海之鯨,突兀孤遊,嗡波則洪漣踧踖,吹澇則百川倒流。”“驚波一起三山動”,用誇張手法表現江中波濤之險。《太平寰宇記》載:“三山,在昇卅江寧縣西南五十七里,週迴四里。其山孤絕,面東西,絕大江。”按《輿地志》雲,其山積石濱於大江,有二峯南北接,故曰三山。在今江蘇省南京市西南長江東岸。“公無渡河歸去來”一句,前半是古樂府《公無渡河》曲名,後半是陶淵明歸去來辭》題名,李白用來組成新句,表達了江中浪險不能渡河之意,了無痕跡。
這六首詩中處處流露出李白北上的急切和惡劣天氣下不可渡口北上的惆悵與焦慮。詩人以浪漫主義的彩筆,馳騁豐富奇偉的想象,創造出雄偉壯闊的境界,讀來使人精神振奮,胸襟開闊。語言也像民歌般自然流暢,明白如話。 [6-7] 

橫江詞六首名家點評

李杜詩選》:楊(慎)曰:“太白《橫江詞》六首,章雖分,意如貫珠。俗本以第一首編入長短句,後五首編入七言絕,首尾沖決,殊失作者之意,如杜詩《秋興》八首之分為二處,餘抒正之。凡古人詩歌不可分,類似此。”
《詩境淺説續編》:《橫江詞》,即《子夜歌》之類。美人香草,皆詞客之寓言。……詩固代女郎致殷勤臨別之詞,而詩外微言,喻名利馳逐之地,人哄而路不平。人情險巇,等於連雲蜀棧,亦如涉江者犯風浪而進舟,太白之寄慨深矣。
其一
甌北詩話》:詩家好作奇句警語,必千錘百煉而後能成。如李長吉“石破天驚逗秋雨”,雖險而無意義,只覺無理取鬧。至少陵之“白摧朽骨龍虎死,黑入太陰雷雨垂”,昌黎之“巨刃磨天揚”、“乾坤擺礌硠”等句,實足驚心動魄,然全力搏兔之狀,人皆見之。青蓮則不然。如“撫頂弄盤佔,推車轉天輪。女媧戲黃土,團作愚下人。散在六合間,濛濛如沙塵”、“舉手弄清淺,誤攀織女機”、“一風三日吹倒山,白浪高於瓦官閣”,皆奇警極矣,而以揮灑出之,全不見其錘鍊之跡。
其二
《李詩選注》:朱諫注:“言橫江與牛渚相對,乃在尋陽之下,馬當之上。而牛渚之險,則又過乎馬當矣 。橫江欲渡,而畏風波之惡;一水牽愁,則有萬里之長。愁與水俱無盡也。”
《李太白詩醇》:馬當山橫枕大江,風波惡。
其三
《李詩選注》:朱諫注:“此李白在橫江而思歸也。言橫江西望長安,乃吾故鄉。道路阻隔,不得歸矣。然漢水自西而來者,乃入於橫江,通乎楊子之津。水能東行而人不得以西歸,反水之不如矣。且橫江之浪,其高如山,那可渡載。風狂帆峻,是以愁也。”
其四
《李太白詩醇》:寫出偉景如畫。
其五
《李翰林詩範德機批選》:絕句一句一絕,乃其大本。其次,句少意多,極四韻而反覆議論。此篇氣格合歌行之風,使人詠歎而有無窮之思,乃唐人所長也。諸家詩非不佳,然視李、杜,氣格音調絕異,熟讀自見。
升庵詩話》:古樂府《烏棲曲》:“採菱渡頭擬黃河,郎今欲渡愁風波。”太白以一句衍作二句,絕妙。
《批點唐詩正聲》:風骨飄然,是何等意興,何等音節!反覆讀之,令人悲慨。
《增訂唐詩摘鈔》:此詩四句一氣,其意言內已盡,而言外更無盡,是絕句第一流。
《唐詩箋要》:此篇與《少年行》,俱是樂府妙境,常言俗語,古意盎然。朱子所謂“如無法度,乃從容於法度之中”者。
唐宋詩醇》:梁簡文《烏棲曲》雲:“郎今欲渡畏風波”,白用其語,風致轉勝,若其即景寫心,則託興遠矣。
《唐詩箋註》:質直如話,此等詩最難,如《山中答人》及《與幽人對酌》等,都是太白絕調。
《詩法易簡錄》:全是本色。橫江之險,只從津吏口中敍出。“緣何事”三字,更有無窮含蓄。絕句中佳境,亦化境也。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託津吏勸阻,意更佳。
《李太白詩醇》:趙秋谷曰:“橫江館前”一首,此樂府也;“問餘何事”一首,此古詩也。翼云云:既訝他“欲渡”,而又問雲:因何急事要去也?又手指江曰“如此風波”,正與“向餘東指”句應。“不可行”,是固沮其行而深戒之辭。
其六
唐詩解》:此津吏盛陳風波之惡而直勸其歸、亦賦而比也。 [8] 

橫江詞六首作者簡介

李白像 李白像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説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峯。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9]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92
  • 2.    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83-287
  • 3.    安旗.李白《橫江詞》新探[J].唐代文學論叢,1982(01).
  • 4.    李協民.關於《橫江詞》的兩個問題[J].鄭州大學學報,1980(04).
  • 5.    李協民.再談《橫江詞》的寫作年代[J].鄭州大學學報,1982(04).
  • 6.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263-264
  • 7.    鬱賢皓.李白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275-277
  • 8.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628-630
  • 9.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