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橫斑林鶯

鎖定
橫斑林鶯(學名:Sylvia nisoria):體長15-18釐米,是一種綠色及黃色雀鵯。翼上具兩道明顯近白色橫紋,上體橄欖綠色,翼近黑而羽緣白,眼圈黃色,下體黃。雄鳥上體概呈灰褐色,在一定距離看起來有點泛藍。下體白色,佈滿暗色波浪形橫斑。雌鳥上體呈棕褐色,下體橫斑僅限於兩脅。一些雄鳥的頭部及上背多偏黑色,其他似雌鳥。虹膜灰白色;嘴藍黑色;腳藍黑色。
主要棲息於各種灌叢地帶,尤其喜歡帶刺的灌叢植物,無論是山坡、乾旱荒漠、河流或湖泊岸邊。夏候鳥。每年4月末5月初遷往繁殖地,10月下旬遷離繁殖地遷往越冬地。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性活躍,行動敏捷而謹慎。主要以昆蟲或其幼蟲為食,亦吃植物果實、種子、漿果等。
分佈於歐洲中部,北至芬蘭和瑞典南部,往南經丹麥、德國到意大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亞和土耳其,往東經克里米亞、黑海、高加索、烏拉爾山到西伯利亞、阿爾泰、蒙古西北部、帕米爾、伊朗、土庫曼斯坦和巴基斯坦,越冬於非洲。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外文名
Barred Warbler
別    名
橫斑鶯
中文學名
橫斑林鶯
拉丁學名
Sylvia nisori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雀形目
鶯科
亞    科
鶯亞科
林鶯屬
橫斑林鶯
亞    種
2亞種 [2] 
命名者與年代
Bechstein,1795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3] 

橫斑林鶯形態特徵

橫斑林鶯
橫斑林鶯(9張)
橫斑林鶯上體概呈灰褐色,翅上覆羽及最內側飛羽、腰羽和尾上覆羽具灰白色羽緣,有時頭側羽毛亦具灰白色羽緣,形成鱗狀橫斑;尾羽褐灰色,具多數暗色橫斑;除中央一對尾羽毛外,其餘各尾羽具灰白色羽緣,內翈白色愈靠外愈大。下體白色羽毛具灰黑色的橫斑,形成波浪狀斑紋,以腹部中央的色澤最淡,甚至呈乳白色。 [4] 
雄鳥春羽上體淡灰色,在背和兩翅綴有褐色,前額、腰和尾上覆羽灰色而微具白色尖端,兩翅覆羽灰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具白色尖端,尾羽灰色和暗灰色、尖端白色。頰和耳羽灰色,眼黃色。新換的秋羽上體較褐具寬的白色羽緣。 [4] 
雌鳥上體呈棕褐色,下體橫斑僅限於兩脅,其餘似雄鳥。 [4] 
虹膜黃色或橙黃色或褐色,嘴暗角褐色或黑褐色,下嘴基部較淡黃色;腳黃色或青灰色。 [4] 
大小量度:體重♂22-27克;體長♂168-170毫米,♀150毫米;嘴峯♂13-15毫米;翅♂81-90毫米,♀84-86毫米;尾♂72-74毫米,♀66-77毫米;跗蹠♂24-26毫米,♀23-25毫米。(注:♂雄性;♀雌性) [4] 

橫斑林鶯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各種灌叢地帶,尤其喜歡帶刺的灌叢植物,無論是山坡、乾旱荒漠、河流或湖泊岸邊,只要有灌木生長,就可能有個體出入。也棲息於零星樹木生長的森林或林緣疏林灌叢和採伐跡地上,存在於多種生境,如農田林網、灌木叢、城市林園、荒漠綠洲,常在水渠邊灌叢或樹叢間飛來飛去,在人工林防護林帶有時也可見到,但不喜歡茂密的森林環境。棲息地海拔高度90-1500米,在中亞和阿爾泰地區,棲息高度可達1800米,有的地方甚至可到海拔2100-2300米。 [4] 

橫斑林鶯生活習性

夏候鳥。每年4月末5月初遷往繁殖地,10月下旬遷離繁殖地遷往越冬地。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性活躍,行動敏捷而謹慎,常在茂密的灌叢中活動、覓食,不易被發現,常聞其聲,不見其影。有時亦飛躥灌木頂端,站立在頂枝上,遇見異常情況,立即飛落到灌木叢中。頻繁地在灌木間來回跳躍和飛翔。 [4] 
鳴聲短促而深沉的短句,持續3-10秒鐘,重複有序。叫聲為該屬典型的"chak chak chak”聲;也發出沙啞顫鳴或輕柔的兩音節"chad chad”聲。 [4] 
主要以毛蟲、蚱蜢等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亦吃植物果實、種子、漿果等。 [4] 

橫斑林鶯分佈範圍

橫斑林鶯世界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巴林、白俄羅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地亞、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亞、愛沙尼亞、埃塞俄比亞、法羅羣島、芬蘭、格魯吉亞、德國、希臘、匈牙利、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約旦、哈薩克斯坦、肯尼亞、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拉脱維亞、黎巴嫩、立陶宛、馬其頓、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挪威、阿曼、波蘭、卡塔爾、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中亞區、東亞區、歐洲區)、沙特阿拉伯、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索馬里、南蘇丹、蘇丹、瑞典、瑞士、阿拉伯敍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烏茲別克斯坦、也門。 [3] 
旅鳥:比利時、剛果民主共和國、法國、岡比亞、冰島、愛爾蘭、馬拉維、馬耳他、荷蘭、尼日利亞、塞拉利昂、西班牙。 [3] 

橫斑林鶯中國

新疆(西部喀什、天山、阿克蘇、中部庫爾勒、吐魯番、尉犁、東部哈密、羅布泊湖、南部皮山、且末、北部阿勒泰、塔城、青河、準噶爾盆地)(繁殖鳥),河北、北京(迷鳥)。 [4] 
新疆亞種為罕見的夏候鳥,繁殖於新疆西部的喀什、天山、庫爾勒及若羌地區。迷鳥至河北。 [4] 

橫斑林鶯繁殖方式

繁殖期6-7月。雄鳥回到繁殖地後不久即開始佔區鳴叫與雌鳥相互追逐,伴隨着雄鳥的鳴叫常有求偶炫耀行為出現。此時,雄鳥常躲藏在灌叢中鳴叫,然後,快速跳到灌木頂端,再向上或向兩側往返多次飛出10-15米遠,大約1分鐘後才又回到原來棲木上。築巢於距地面高0.5-2.5米的灌木側枝或細的灌木莖上。巢由草莖或枯草葉編織而成,內墊以細草莖、鬚根、毛、蜘蛛網等。巢呈深杯狀,外徑10-12.5釐米、內徑6-7釐米、高6.5-7.5釐米、深5-6.5釐米。每窩產4-6枚卵,多為5枚。卵呈白色,綴以灰色或淡紫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2-18毫米×14.5-16.3毫米。雙親共同承擔孵卵和育雛工作。孵化期14-15天,育雛期11-12天。雛鳥晚成性,留巢期11-12天。 [4] 

橫斑林鶯亞種分化

橫斑林鶯(2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與年代
1
Sylvia nisoria merzbacheri
Schalow, 1907
2
橫斑林鶯指名亞種
Sylvia nisoria nisoria
Bechstein, 1795
[2] 

橫斑林鶯保護現狀

橫斑林鶯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3.1——無危(LC)。 [3]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5] 

橫斑林鶯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