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橫坑社區

鎖定
橫坑社區總面積8370畝,户籍人口4801人,位於廣東省東莞市寮步鎮,毗鄰市區,交通十分便利。
中文名
橫坑社區
總面積
8370畝
户籍人口
4801人
位    置
位於廣東省東莞市寮步鎮

橫坑社區基本概況

橫坑社區毗鄰市區,交通十分便利,全社區總面積8370畝。改革開放以來,橫坑社區圍繞創新發展模式、優化發展環境,充分利用寮步“十二五”發展藍圖,深入挖掘橫坑村的歷史文化、打造現代新興產業、彰顯有特色的商貿、旅遊功能,有效地促進了城市化建設步伐,推動了外向型經濟的快速發展。2010年橫坑村集體經濟純收入5295萬元,人均純收入10954元;近年來,橫坑社區榮獲東莞市“經濟建設單項獎”、“廣東省最美麗鄉村”、“省級充分就業星級社區”等光榮稱號。
橫坑社區人文環境、自然環境呈現獨具風貌。該社區主要道路(莞樟路橫坑段)兩旁建築整齊,氣勢恢宏。2015年末,户籍人口5059人,其中男性2567人,女性2492人;80歲以上157人,最年長者98歲(女);海外留學1人。外來暫住人口約3萬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241人。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寮步話。 [1] 

橫坑社區人文環境

橫坑社區未改社區前是橫坑村,橫坑村位於廣東省東莞市寮步鎮,毗鄰市區,交通十分便利。全村總面積8370畝,户籍人口4690人,外來人口24960人。改革開放以來,橫坑村圍繞創新發展模式、優化發展環境,充分利用“四區一片”的大城區架構,深入挖掘橫坑村的歷史文化,打造現代新興產業,突出有特色的商貿、旅遊功能,有效地促進了城市化建設步伐,推動了外向型經濟的快速發展。2005年橫坑村集體經濟純收入5500萬元,人均純收入11165元;2005年,橫坑村委會一舉囊獲東莞市“經濟建設單項獎”、“文化建設達標村複查合格單位”等稱號。
橫坑村人文環境、自然環境呈現獨具風貌。該村主要道路(莞樟路橫坑段)兩旁建築整齊,氣勢恢弘;通過外牆整體燈飾的襯托下,打造出了迷人的城市夜景景觀;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整條街道燈火輝煌,閃爍出絢麗璀璨的夜景,形成和諧統一的藝術風格,為東莞市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月亮湖風景秀麗,湖面面積200多畝,由東北至東南方向呈彎月形,圍繞已有680多年曆史的橫塘古村,形成了極為濃郁的人文歷史氛圍。月亮湖的外沿有10多株樹齡多達500年以上的古樹,遠處望去蒼勁、茂盛,實為壯觀。橫麗湖畔風景宜人,風起時可欣賞碧波盪漾;風止時藍天白雲和民居建築水影相連;夏可降温,冬可增潤,別有風情。端午節之際,一年一度的橫坑龍舟競渡,使月亮湖熱鬧非凡,萬人雲集,成為寮步鎮一大體育盛事。
橫坑橫塘古村始建於元延祐年間,古村坐西北向東南,依山而建,呈扇面分佈,村落縱向巷道前低後高,梳齒式佈局,建築縱橫貫通,前有水塘十分利於通風透光和排除雨水和污水。村落中的古屋、祠堂、家祠以及所有建築外牆基、門基、門框、拄礎、大門座墩均用紅沙岩石材砌成,建得比較高大寬敞,有精美的雕樑畫棟,具有鮮明的明代建築風格和特徵。至今,鍾氏祠堂猶存,為東莞四大祠堂之一,被列為市級保護文物。在橫麗湖畔有10多株樹齡超過500年的一級古樹,其中一株細葉榕,樹齡達630年,堪稱寮步的“樹王”,它見證了橫塘古村數百年發展的滄桑。

橫坑社區發展歷程

橫坑村,古稱橫塘。元延祐年間(1314—1320年),便有馬、策、葉、林、何、劉、蔡、黃、盧諸氏先民,在以橫塘為中心的幾個居住點定居。
明永樂元年(1403年),鍾守呆公晚年(時53歲)接受馬姓朋友熱情相邀,攜原配張氏從嶺廈來橫塘定居。因張氏無生育,遂納龍門縣廖氏為妾,守呆公晚年得子,由廖氏產下兩兒,長子穎(號雲松),次子玘(號橫溪,守呆公59歲時所生)。守呆公有孫男23人,曾孫男53人,家族逐年繁衍壯大。於是鍾守呆公便成為鍾氏族在橫塘發展的始祖。廖氏夫人便成為鍾氏家族在橫塘開枝散葉、深受後人尊崇的廖氏祖婆。
至2003年,仍居於橫坑的常住村民有鍾、劉、謝、楊、王、盧、戚、梁、黎、翟、袁等姓氏。其中鍾姓氏族佔橫坑人口總數的90%以上。
經考證,橫坑鍾姓的先祖為了避免戰亂,從中原(河南省的穎川)長途跋涉到南安(今之江西省大餘縣),再遷至東江邊惠州市橫瀝鎮的潭頭村,元末從廣東惠陽縣潭頭村遷至博羅縣西埔村,明初遷至當地。 [1] 
1950年初,橫坑村劃歸東莞縣第五區良橫鄉管轄。1953年5月,改稱東莞縣三區橫坑鄉。1955年9月,改稱東莞縣寮步區橫坑鄉。1957年12月,改稱寮步大鄉橫坑鄉。1958年9月,撤大鄉,成立寮步人民公社,改稱良橫大隊。1983年11月,人民公社撤銷,改稱為寮步區橫坑鄉。1987年4月,寮步撤區建鎮,改稱橫坑管理區。1998年11月後,撤銷管理區,改稱橫坑村。
改革開放前,橫坑以傳統農業為主,主產水稻、甘蔗、木薯、荔枝。20世紀80年代後,大種橙柑桔。1988年橫坑橙柑的種植面積達2624畝,有2090畝結果,平均畝產2600公斤,僅橙柑一項人均收入就達1613元。成為當時東莞有名的橙柑產地之一。中央領導胡啓立、李鵬、谷牧、江澤民、趙紫陽、田紀雲等先後前來參觀考察。
改革開放前,橫坑村的工企業有磚瓦廠、碾米加工廠、農具服務站、糖廠、榨油廠等,年總收入13萬元。改革開放後,橫坑大辦工業,築巢引鳳,招商引資。先後辦起了一批電子、家用電器、傢俱、玩具、織布、製衣等“三資”和來料加工企業。到2003年,在橫坑落户的外資企業有43家。其中韓國企業16家,香港企業17家,台灣企業10家。“三來一補”企業23家,民營企業100多家。廠房總面積達40萬平方米。橫坑村按現代化城市要求,對全村進行系統規劃,投入2億多元,大搞基礎設施建設。新建成高等級公路總長20多公里,組成了全村縱橫交錯的道路網絡。客商在橫坑發展房地產業非常興旺。1992年以來,已建好了嘉湖花園、銀湖、金湖、比華利、獅子城、翠湖、時富等10多個樓盤,建築面積達十幾萬平方米。另外,在橫坑落户的商業及服務業有400多家,大小車行30多家,包括三星、奧奇拿、小貓娛樂、百慕大投資集團等。
1996年,村委會投資700多萬元興建了一個佔地面積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500平方米的“春暉幼兒園”。
1997年至2003年,又投入2200多萬元按省一級學校標準,建成佔地面積50多畝,建築面積1.24萬平方米的新學校。橫坑小學2002年被評為“東莞市一級學校”,2003年被評為“東莞市綠色學校”。
2000年被鎮評為兩個文明建設綜合得分第一名。
2003年,橫坑村委會總資產5.47億元,負債1.09億元,淨資產3.31億元,資產負債率19.9%。全村總收入1.04億元,集體分配2296萬元,人均5416元(參加分配有4239人)。1995年,橫坑村被市評為文明村,

橫坑社區月亮湖

月亮湖,也稱橫麗湖。風景秀麗,湖面面積200多畝,由東北至東南方向呈彎月形,在航拍上面就會直接看到一彎月亮橫在古村前面,圍繞已有680多年曆史的橫塘古村,形成了極為濃郁的人文歷史氛圍。月亮湖畔風景宜人,風起時可欣賞碧波盪漾;風止時藍天白雲和民居建築水影相連;夏可降温,冬可增潤,別有風情。端午節之際,一年一度的橫坑龍舟競渡,使月亮湖熱鬧非凡,萬人雲集,成為寮步鎮一大體育盛事。
每當初一時分,月亮湖會泛起閃閃銀光,每年不少適婚少女就會選擇初一的時候前來月亮湖進行出水沐浴,以便求得佳婿。

橫坑社區雙子橋

橫跨月亮湖的兩邊各有一條古式石橋,這就是有500年曆史的雙子橋。東莞、順德、番禺及梧州四地的鐘氏子孫都知道,走過雙子橋,肯定會生貴子。於是,500年來,港澳粵的僑胞每年都會讓年輕一輩前往橫坑古村遊歷雙子橋,以祈福能得貴子。

橫坑社區百年老樹

橫坑古村月亮湖外沿有10多株樹齡多達500年以上的古樹,遠處望去蒼勁、茂盛,實為壯觀。其中一株細葉榕,樹齡達630年,堪稱寮步的“樹王”,它見證了橫塘古村數百年發展的滄桑。橫坑古村一共31條老樹獲得東莞市人民政府的古樹保護,並標牌登記在冊。而630年以上的樹王--老榕樹已經連續110年成為南粵最有名的許願樹,每年中秋節、元宵節均有陸陸續續的客人前來投紅掛祈福求願。

橫坑社區情人路

環繞月亮湖的情人路,已經成為旅遊景點之一。全程2890米的情人路,綠樹成蔭,已經成為東莞很有名氣的情侶拍拖聖地,也成為婚紗拍攝專門場地。

橫坑社區長壽井

説起長壽井,橫坑古村的長壽井位於橫坑鍾氏宗祠前面,已經有470年的歷史,水質清甜,含豐富的礦物質。居住在長壽井附近的都是85歲以上的老人。平時,老人們以長壽井的井水為主要水源。橫坑最長壽的老人已經超過105歲,並在90多歲的時候續婚,成為寮步橫坑的一段佳話。

橫坑社區鍾氏宗祠

鍾氏祠堂猶存,為東莞四大祠堂之一,被列為市級保護文物。東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東莞市旅遊指定景點。宗祠所有建築外牆基、門基、門框、拄礎、大門座墩均用紅沙岩石材砌成,建得比較高大寬敞,有精美的雕樑畫棟,具有鮮明的明代建築風格和特徵。文化大革命時期,曾受到輕微破壞,後於1992年修復。每年獲得東莞市專項旅遊基金給予維護。

橫坑社區代表性人物

鍾渤(1457—1527),先後任明朝刑、吏、兵、工科給事中,浙江左參政、雲南左參政,大中大夫。
鍾映雪(1683—1727),文學家,曾把東莞一帶廣為流傳的民間通俗彈唱木魚書《花箋記》《二荷花史》加以點評,並整理重印。
鍾夢桂(生卒年不詳),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貢生。
鍾亶(生卒年不詳),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中舉,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中進士。
鍾林(1770—1833),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為國子監教官。
鍾榮焜(生卒年不詳),清同治六年(1867年)中舉人。
鍾冠魁(生卒年不詳),精通醫術,曾在石龍掛牌行醫。
鍾菁華(1859—1932),清末廩貢生。
鍾傑明(1911—1977),曾任廣東省水產局局長。
鍾達明(1917—1989),曾任廣東省公路管理局局長。
鍾榮(1923—1944),革命烈士,在鳧山戰鬥中犧牲。
鍾建華(1925—1953),革命烈士,在抗美援朝作戰中犧牲。
鍾袁進(1930—1952),革命烈士,在抗美援朝作戰中犧牲。
鍾任昌(1953—),1988年12月被評為“全國農村青年科技示範户標兵”。
2012年,該村被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授予“廣東省宜居示範村”稱號。
2013年,被廣東省科學技術廳授予“2013—2017年廣東省科普示範村”稱號。
2013年,被廣東省體育局授予“廣東省城市體育先進社區”稱號。
2014年,被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授予“廣東省宜居社區”稱號。
2015年,被民政部授予“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社區”稱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