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機械複製主義

鎖定
機械複製主義:德國本雅明用語。作為現代藝術區別於傳統藝術的根本特徵。
中文名
機械複製主義
定    義
認為藝術史在某種意義上是機械複製的歷史
認為藝術史在某種意義上是機械複製的歷史。現代科學技術無限多地複製作品,使傳統藝術的“光暈”消失,藝術原有的功能和價值也發生變化,藝術的全部功能顛倒過來。機械複製時代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把藝術品從對禮儀的寄生中解脱出來,獲得了展示價值的主導地位;藝術接受從側重膜拜價值的凝神觀照的接受方式轉變為側重展示價值的消遣性接受方式:前者被作品所吸收,在接受中喚起移情作用,達到淨化目的;後者把作品吸收進來,如電影的接受通過片斷、零散的鏡頭,畫面的蒙太奇轉換,打破觀眾常態的視覺過程的整體感,引起驚顫的心理效果,實現激勵公眾的政治功能。該用語反映了其理論的技術主義傾向。 [1] 
參考資料
  • 1.    邱明正,朱立元主編.美學小辭典 增訂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4:第2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