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機械化戰爭論

鎖定
機械化戰爭是主張陸軍實行機械化和依靠機械化軍隊取勝的軍事理論。亦稱坦克制勝論。
中文名
機械化戰爭論
外文名
mechanized warfare theory
別    名
坦克制勝論
簡    介
主張陸軍實行機械化取勝的理論
發展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打破敵對雙方在陣地戰中長期相持不下的僵局,英軍於1916年6月起,先後在索姆河戰役和康佈雷戰役中,使用了具有進攻突擊能力的坦克,並取得初步成果。大戰末期,英國坦克部隊參謀長J.F.C.富勒就敏鋭地注意到,坦克的大量使用將對軍隊的作戰行動和軍事學術產生重大影響。1918年5月,他在一份呈送協約國軍隊總司令F.福煦元帥的關於1919年作戰行動的計劃中,總結了前一階段的戰爭經驗,並提出陸軍以坦克為主體並輔之以飛機即可奪取戰爭勝利的思想。1920年,富勒出版《大戰中的坦克》一書,系統闡述了關於小型機械化軍隊將在未來戰爭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主張。他在後來發表的多部著作中又反覆闡述這一觀點,並逐步形成系統理論。繼富勒之後,奧地利的L.R.von艾曼斯貝格爾在1934年出版的《坦克戰》、法國的C.戴高樂在1934年出版的《建立職業軍隊》、德國的H.古德里安在1937年出版的《注意!坦克!》,以及英國的B.H.利德爾・哈特在其著作中,也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坦克和機械化部隊在未來戰爭中的作用以及機械化部隊的組建和使用原則等問題,從而使機械化戰爭論作為一種軍事理論趨於完整。機械化戰爭論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由於難以在攻勢行動中取得進展,而不得不依託陣地打消耗戰,然而這種依靠陣地的局面只需半英寸厚的裝甲即可打開;裝甲車輛能使攻擊力大於防禦力,使戰爭重新成為藝術,進而壓縮軍隊數量、減少戰爭次數、縮短戰爭時間、節省戰爭費用、減輕戰爭造成的傷亡和破壞。機械化戰爭論還認為,軍隊的機械化包括兩方面:一是補給機械化,用汽車代替畜力;二是戰鬥機械化,以機械力代替人力。實現機械化和摩托化後,軍隊的編成將推翻過去以步兵、騎兵、炮兵為主的觀念,坦克將取代騎兵成為陸軍的主體;兵役制度將出現變革,短期服役制將由職業化軍隊的終身服役制所取代;戰爭指導將強調坦克部隊和航空兵協同,先敵發起進攻和突然襲擊;戰略戰術將強調大縱深作戰,打擊對方首腦機關,摧毀其通信、補給系統和殲敵重兵集團。機械化戰爭論反映了坦克作為一種新式武器出現之後的戰爭特點、各兵種的地位和作用、軍隊組織編制以及戰略戰術思想的發展趨勢,對20世紀30年代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相當長的時間內各國的軍隊建設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