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橙頰梅花雀

鎖定
橙頰梅花雀(學名:Estrilda melpoda)體長約10釐米,頭部灰色,兩側有大塊橙色區域,嘴基及眼下方有黑紋,兩條黑紋間呈白色,頰部有橙紅色塊斑,喙為紅色至橙紅色,背部及翼為褐色,腰為鮮紅色,身體腹面淡灰色,腹部白色至皮黃色,尾為漆黑色。
該鳥原產於澳大利亞,後成為各地普遍飼養的觀賞鳥。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橙頰梅花雀
外文名
Orange-cheeked Waxbill
別    名
黃臉梅花雀
拉丁學名
Estrilda melpod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索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雀形目
亞    目
鳴禽亞目
梅花雀科
梅花雀
命名人及年代
Vieillot,1817

橙頰梅花雀棲息環境

橙頰梅花雀
橙頰梅花雀(13張)
喜歡棲息於平地的草原、灌叢、水邊草叢或是森林邊緣。 [2] 
棲息地包括亞熱帶或熱帶的(低地)濕潤疏灌叢、鄉村花園、亞熱帶或熱帶的濕潤低地林、濕地亞熱帶熱帶的(低地)乾草原和乾燥的稀樹草原。 [2] 

橙頰梅花雀生活習性

多成對或小羣行動。覓食多攀附在草叢上取食草籽,但也會在地上覓食。
食性:主要以草籽為主食,但也會捕食小蟲。
鳴叫聲:警戒聲為尖鋭、重複的「嘁、嘁、」顫音。 [2] 

橙頰梅花雀體形特徵

體長約 17cm,雌雄鳥的羽色相同。喙粗短而呈紅色,虹膜黑褐色,頭部大致為灰色,但臉為亮橙色,背及翼羽褐色,腰鮮紅色,喉、胸、腹及尾下覆羽淡灰色,尾羽暗褐色,腳鉛黑色。 [2] 
雌雄難辨;雌鳥羽色較淺,橙色頰斑比雄鳥小。幼鳥羽色比成鳥淺,頭部灰褐色。
橙頰梅花雀的平均體重約為7.6克。
身長:10釐米 平均壽命:4年。 [3] 
兩性差異:雌雄難辨;雌鳥羽色較淺,橙色頰斑比雄鳥小。
繁殖:孵化期12天,21天后羽毛長成。
幼鳥:羽色比成鳥淺,頭部灰褐色
喙:梅花雀科鳥的喙看似塗上了一層
頰:頰羽為橙色,幼鳥6周後頰部的橙色才較為明顯。
尾上覆羽:雄鳥具紅色的尾上覆羽,此為橙頰梅花雀獨有的特徵
尾:尾部是橙頰梅花雀個體溝通的重要工具。雄鳥在向雌鳥求偶炫耀時,會前後輕彈其尾。

橙頰梅花雀繁殖方式

卵生。孵化期12天,21天后羽毛長成。在繁殖時期,要為它們準備築巢用的盒子,並儘量避免不必要的干擾,否則會使它們放棄築巢。不受干擾的橙頰梅花雀每個繁殖期可產2-3窩卵。幼鳥孵出後,要喂些大小適中的白色蠕蟲。 [3] 

橙頰梅花雀地理分佈

橙頰梅花雀
橙頰梅花雀(16張)
分佈於東非的塞內加爾、甘比亞並延伸到剛果、薩伊、安哥拉及尚比亞。沒有長程季節遷移行為。已被引進至世界其它許多區域,並建立起穩定的族羣包括百慕達、波多黎各及夏威夷羣島。
分佈於加蓬、贊比亞、幾內亞比紹、貝寧、塞內加爾、乍得、馬裏、科特迪瓦、安哥拉、波多黎各(引進種)、赤道幾內亞、毛里塔尼亞、百慕大(引進種)、盧旺達、瓜德羅普(引進種)、馬提尼克(引進種)、尼日爾、塞拉利昂、加納、中非共和國、尼日利亞、利比里亞、布隆迪、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美國(引進種)、幾內亞、喀麥隆、岡比亞、北马里亞納羣島(引進種)、布基納法索和多哥。

橙頰梅花雀種羣動態

全球活動範圍約為3,570,000平方千米。該物種的保護狀況被評為無危。
橙頰梅花雀在全世界的族羣數量尚稱穩定,並未遭受重大威脅。橙頰梅花雀屬一般類,並未列名受脅及保育鳥種。 [2] 

橙頰梅花雀亞種分化

本種分為2個亞種,大部分的分佈區域內為指名亞種,E.m.tschadensis 則分佈於非洲喀麥隆、查德一帶。台灣出現的橙頰梅花雀應該大部分都是指名亞種。 [2] 

橙頰梅花雀寵物護理

餵食摻有小米和其他穀類的進口雀類專用的混合飼料。也會吃某幾種綠色食物和無脊椎動物。植物豐茂的鳥舍裏,當它們在離地面近的地方築巢,不耐寒冷,冬季須養在室內,春天來臨時,再放回室外鳥舍中。為了保證繁殖成功,請在春季到來後儘早把它們妥善安置在繁殖的籠內。

橙頰梅花雀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2年評估。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