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1949年王濱執導的電影)

鎖定
《橋》是東北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劇情片,由王濱執導,王家乙呂班、江浩、陳強等出演,於1949年5月首 [5] 
該片講述了東北某鐵路工廠的工人們克服一系列困難完成搶修松花江鐵橋的任務,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貢獻的故 [1] 
中文名
類    型
劇情
出品公司
東北電影製片廠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拍攝日期
1948年10月 至 1949年4月 [5] 
導    演
王濱
編    劇
于敏
主    演
王家乙
呂班
江浩
陳強
片    長
90 分鐘
上映時間
1949年5月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色    彩
黑白

劇情簡介

劇照
劇照(6張)
1947年冬,東北某鐵路工廠為支援解放戰爭,接受了搶修松花江鐵橋的任務。開始,總工程師看不到羣眾的力量,對完成任務持懷疑態度。有的工人羣眾也存在僱傭思想。在這種情況下,廠長主動深入工區,深入羣眾,啓發動員大家為修復大橋出謀獻策,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和力量。為製造修復鐵橋需要的橋座和鉚釘,他們先修復了鍊鋼爐;第一次鍊鋼失敗受挫,工人梁日升又想出了用耐火磚代替白雲石的辦法,並獲成功。此後,工人們又克服一系列困難,造出了橋座和鉚釘。為按時完成修復鐵橋的任務,鐵路工廠的工人們羣策羣力,響應上級號召,投身修橋工作,終於在松花江解凍之前,將大橋修復 [1] 

演職員表

演員表

    • 魯非 飾 工程部長
    • 傅傑 飾 老工人
    • 王利夫 飾 技術科長
    • 金風 飾 軍事代表
    • 武愚 飾 作業科長
    • 柳塘 飾 電爐工人甲
    • 王春英 飾 電爐工人乙
    • 梁音 飾 鉚工人乙
    • 苗靈 飾 鉚工人丙
    • 於致中 飾 鉚工人丁
    • 藺娜 飾 廣播員

職員表

導演 王濱
編劇 于敏
攝影 包傑、舒笑言(攝影助理)
配樂 何士德
剪輯 安芙梅(岸富美子)、祖述志
道具 賈益三
美術設計 劉學堯
造型設計 畢澤普
服裝設計 牟華、藺娜
燈光 馬天文
錄音 呂憲昌
場記 宋傑
展開
特技
世為
劇務
江浩
洗印
魯濰
演奏
東影樂隊
指揮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2] 

角色介紹

  • 梁日升
    演員 王家乙

    鐵路廠電爐組長、黨員,敢想敢幹,一心為公。他抱病堅持工作,與工友們搶修化鋼爐,和大家一起想辦法,克服重重困難,以耐火磚代替白雲石,成功修復化鋼爐,如期完成了澆鑄橋座的任務。

  • 廠長
    演員 呂班

    鐵路工廠的廠長,和藹可親,善於做思想工作,與工人同甘共苦。他深入羣眾,依靠黨員,啓發動員大家為修復大橋出謀獻策,終於克服困難,完成了任務。

  • 總工程師
    演員 江浩

    思想保守,對工人階級的力量和聰明才智持懷疑態度,把科學技術和外國書本視為安身立命的根本,否定梁日升用土法修爐的發明創造。後來,在一連串事實的教育下,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心悦誠服地檢討自己,在關鍵時刻,親手排除了鼓風機的故障,保障工程完工。

  • 侯佔喜
    演員 陳強

    鉚工組的老工人,苦大仇深,在舊會飽受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反動派的壓迫。他愛黨愛廠,在工作中以身作則,發明了風鑽子的新用法,提前完成了為橋樑工程所需的五萬個鉚釘鑽孔的任務。

  • 席卜祥
    演員 杜德夫

    中年工人,懶散消極,愛發牢騷,缺乏主人翁責任感。因為他在工作時偷懶,以化鐵磚代替耐火磚,造成化鋼爐“跑火”。事故發生後,他追悔莫及,在工友幫助下痛改前非,成為生產積極分子。

  • 吳一竹
    演員 於洋

    年輕的工人、積極分子,充滿革命激情,但因為沒有經驗,懵頭懵腦,常常急躁,是個愣頭青。因為“跑火”事故,他對席卜祥非常不滿,在老梁的教育下,才明白團結同志的重要性,改變了對席的態度。

角色介紹參考資 [1]  [3-5]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獲獎獎項
獲獎方
結果
2022年
新時代國際電影節·金揚花獎
百年百部優質電影
《橋》
獲獎 [10] 

幕後花絮

  • 該片是新中國攝製的第一部長篇故事片,也是第一次在銀幕上正面展示工人階級的形 [5] 
  • 為熟悉生活,在該片中扮演工人的於洋換上了工人的衣服,結果身上出現大把的蝨子,只好用火烤。儘管如此,他仍堅持穿這樣的衣服,和工人一起在鍊鋼爐前幹 [3] 
  • 扮演抱病工作的工人梁日升的王家乙,在拍該片時也是正患着肺 [6] 
  • 在拍攝該片時,東影的佈景片多因戰亂損毀,且攝影棚內無暖氣設備,為儘快烘乾重新搭制的佈景,劇組只能用大鐵桶生火烘烤,攝影棚內經常濃煙滾 [6] 
  • 在拍攝平爐出鋼水的戲時,飛濺出來的鋼花濺到攝影師的身上點着了棉衣,但他不能停止搖膠片,幸而旁邊的三個同志抱着濕棉被蒙在他身上才把火撲 [6] 
  • 該片拍攝中,錄音棚失火,將已錄音的膠片燒掉了兩三本。在隨導演王濱搶救膠片之時,錄音師呂憲章從二樓失足掉下,因為砸在救火的人身上才沒受嚴重的 [6] 
  • 該片上映後,東北電影製片廠收到各地工人團體贈送的錦旗數十 [5] 

幕後製作

創作源起
1947年冬,主持東北電影廠工作的袁牧之陳波兒提出試拍故事片,為此,廠內的主創人員紛紛下部隊、農村、工廠體驗生活、蒐集創作素材。時任東影編劇的于敏來到當時哈爾濱最大的工廠——哈爾濱鐵路機車車輛廠。三個多月中,他親眼見證了獲得解放的工人階級發揮出的勞動積極性,非常感動。在體驗生活結束後,依據車輛廠廠長宋金聲提供的素材,結合自己的感受,于敏完成了《橋》的初稿 [7] 
拍攝準備
該片劇組中只有王濱和呂班兩人曾從事過電影工作,其他演員沒拍過電影,有的人甚至沒看過電影。1948年冬天,導演王濱帶領攝製組來到哈爾濱鐵路機車車輛廠。他要求演員們儘早熟悉生活,呂班與廠長一起上班辦公,扮演工人的王家乙、陳強等人到所飾角色的工種崗位上勞動,跟角色的生活原型交朋友,學習他們的思想、作風以及勞動技能。經過二十多天的磨練,演員們不僅學會了生產一線的操作技能,而且從服飾到言行都找到了創作依據。王濱還把劇本一段一段讀給工人聽,請工人幫助指點和修 [5-6] 
與此同時,針對多數演員是初次拍電影的情況,王濱用一週時間給全體演員講劇本,包括劇中每一個人物、每一段劇情,連燈光、攝影、錄音等各工種該做什麼、怎麼做,都一一講到。然後,他引導演員談對劇本的理解、分析人物關係,研究人物性格,寫角色自 [3] 
艱苦拍攝
該片拍攝時正值解放戰爭期間,拍攝條件非常簡陋。拍外景時,演職員們在機車車輛廠的廠房裏搭地鋪,王濱等主創人員擠在一節破車廂裏,白天當辦公室,夜晚當宿舍。由於是缺少照明燈,場面大的戲只能照局部,但仍光線不足,只能用顯光棒當照明湊和用。劇組唯一的攝影機是拍無聲電影用的,沒有取景框,再加上馬達壞了,攝影師必須一邊通過鏡頭看畫面,一邊用手搖馬 [5-6] 
回到東影廠拍內景時,廠房被敵人破壞得很嚴重,四周還有敵人逃跑前埋下的地雷。劇組人員擠在洗印間的二樓,在澡堂鋪木板當牀,將周圍的幾間房改為化妝室、服裝室,拍攝用的原材料也自己動手解決。該片中有兩場外景戲:一是工人高空作業搶修橋樑;一是大部隊過江,後邊是斷橋,因為沒找恰當的外景地,又缺人力,只能在攝影棚內拍。但當時東影沒有特技攝影條件,如按實景大小搭景,棚內又容納不下。後來,美工師想出辦法,利用佈景設計的縮尺法,在棚內搭制了小型斷橋,用風吹雪、放煙霧的辦法,拍攝了軍隊過江的場面。工人搶修斷橋的戲,也採用相同辦法,降低橋柱高 [8] 

影片評價

該片在主題、題材方面有了新的開拓,表達了一種可貴的政治感情,在藝術上也樹立了一種平易質樸的風格。它的故事來自於生活,電影手法比較古樸,以近似於白描的電影語言來刻畫人物,表現生活。這種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處於起步階段的新中國電影的藝術風貌。在這點上,它具有一定的開創意義。從剪輯上看,影片的開頭與高潮部分處理得比較精彩。影片開頭,導演以一組短鏡頭生動有力地展示了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這一組生氣勃勃的短鏡頭組接得乾淨利落。高潮部分的情節安排與鏡頭組接也很有力,造成了一種急促緊張的氣 [9] (中國電影家協會研究員、中國影協電影史研部原主任孟犁野評)
該片力圖為國產片開創出新的風格和創作道路,這種力求開創了工農兵電影的風格,對處於起步階段的新中國電影無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影片在展示激烈的解放戰爭背景和高潮部分搶修橋樑的緊張場景中,較熟練地使用了蒙太奇手法,強化電影的節奏,營造急促緊張的氛圍。同時該片也是新中國工人階級羣像的首度塑造和禮讚,對老中青不同年齡階段、先進與落後不同思想覺悟的工人形象都有不同程度的刻畫,但從整體上看,表現手法是比較粗糙的。(上海大學影視藝術系教授金丹元評)
參考資料
  • 1.    《橋》劇情  .1905電影網[引用日期2019-04-07]
  • 2.    王功璐,王天競主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編.中國影片大典 故事片·舞台藝術片 1949.10-1976: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06:3-4
  • 3.    李娟娟.銀海揚帆——於洋傳: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33-36
  • 4.    吳迪.新中國電影第一部:《橋》的功過[J]影視藝術,2005(第8期):89-91
  • 5.    馬書慧.新中國故事片的開端──第一部反映工人階級的影片──《橋》[J]黨史縱橫,2001(5):38-39
  • 6.    朱安平.《橋》:新中國電影開山之作[J]大眾電影,2009(19):38-40
  • 7.    于敏.于敏文集第四卷:中國電影出版社,2014:194-197
  • 8.    李昂,柯偉.新中國電影的絢麗開篇——電影藝術家陳強憶故事片《橋》的拍攝[J]軍營文化天地,2007(2):44-45
  • 9.    孟犁野.新中國電影藝術史稿 1949-1959: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09:11-14
  • 10.    從《風雲兒女》到《長津湖》 “百年百部優質電影”獲得金揚花獎  .中國網[引用日期202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