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橋頭村

(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岐嶺鎮下轄村)

鎖定
橋頭村,是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岐嶺鎮下轄村,位於岐嶺鎮東部,距鎮政府8千米,面積6平方千米。從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起,先後有何、陳、劉、魏等四姓族人到此聚居。今有國道G205線、省道S320線、縣道X203線、鄉道Y108線等公路從該村附近通過。 [1] 
中文名
橋頭村
所屬地區
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岐嶺鎮

橋頭村地理位置

橋頭村,位於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岐嶺鎮東部,距鎮政府8千米,面積6平方千米。 [1] 

橋頭村歷史由來

橋頭村從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起,先後有何、陳、劉、魏等四姓族人到此聚居。

橋頭村交通區位

橋頭村今有國道G205線、省道S320線、縣道X203線、鄉道Y108線等公路從該村附近通過。 [1] 

橋頭村居民姓氏

村民有何、陳、劉、魏四姓。其中,何姓先祖於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從興寧瓦塘遷入,陳姓先祖於明嘉靖三年(1524年)從長樂轉水大嶺背遷入,劉姓先祖於清雍正三年(1725年)從長樂雙頭遷入,魏姓先祖於清道光四年(1824年)從岐嶺孔目洞遷入。

橋頭村人口民族

2015年末,全村共有人口1195人。其中,男636人,女559人。村民均為漢族,屬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橋頭村自然資源

橋頭村主要礦產資源有玉石、銅礦、河沙、麻竹等。

橋頭村經濟發展

村民傳統經營以種水稻、番薯、花生、黃豆為主,兼養雞、鴨、鵝、豬、牛、羊等。20世紀80年代後,產業結構有所調整,村民除種水稻外,其餘農作物種植量較少。該村青壯勞力現多外出珠三角地區打工,從事建築、餐飲、商業等行業,橋頭村人尤擅長開石、打鐵等。

橋頭村社會事業

該村村道於1998年全面實現水泥硬底化。村內有清溪小學和幼兒園,還辦有清溪農村文化俱樂部。

橋頭村傳統民居

傳統民居現存2座。其中比較完好的為圖公樓,建於明代。該樓正屋面寬五間,分上、中、下三棟。中棟有屏風(已毀)和四條圓形石柱舉架,柱礎呈鼓形,石柱與木樑穿榫卯接。上廳天字壁正中開窗一扇。橫屋五槓,門坪、天井用鵝卵石鋪築。目前在此居住的只有幾户人家,其他住户大都外出另建新房。正屋於2014年按“修舊如故”的原則重修,改作祠堂。上廳置有供桌一張,上有“何氏歷代高曾祖考妣神位”牌,木質,陰刻,泊金(已褪色),數百年不朽。

橋頭村民俗活動

該村何氏族人每年正月初八日在下壩祠堂賞燈,正月初十日在下圍祠堂賞燈。陳氏於農歷二月廿八日到五九公墓地祭拜(每三年一次)。 [1] 

橋頭村歷史遺蹟

清溪古碼頭在該村小河唇口,過去是梅江上游岐嶺黃金水道停靠船隻的地方。清溪圩商賈雲集,客棧、貨棧林立,從潮汕、興梅各地水運過來的鹹魚、海鹽、布匹、百貨等在這裏交易販運,從岐嶺、雙頭及至長樂西部山區出產的山貨又在這裏上船啓運,商業貿易相當活躍,故有“未有岐嶺街先有清溪圩”的説法。至近代,該處河牀淤塞,水位下降,商船再也不能抵達,清溪碼頭荒廢。
舊時的清溪河九曲十三灣,有“八更到清溪”的典故。相傳從潮汕、興梅等地的船家遠道而來,一路逆水行舟,到長樂縣城時已精疲力竭。此時夕陽西下,暮色蒼茫,到清溪碼頭途中要經過一個叫“橫壩”的村子。此村民風彪悍,船家怕有人上船搶劫,不敢輕易泊船歇息,便以“八更到清溪”的口號鼓勵夥計們奮力前行,脱離險境。後來這句話流行於嘉應州各地,成了人們“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口頭禪。
明清時的清溪鋪設在橋頭的大安堂藥房,上接高砂鋪,下連黃砂鋪。該鋪佔地面積約100平方米,磚瓦結構,二層店鋪,現已改建成民房。
橋頭村水陸交通方便,往來客人不僅有達官貴人,也有文人學士,留下若干詩聯。相傳有一才子路過這裏,為青溪的秀麗風光所歎服,口出上聯“清溪柳倒影,魚遊枝上雀穿波”。有村夫巧對下聯“赤水月霞光,蝦躍天邊星綴浪”。還有一副地名聯“蒲峯頂上種丹竹,影倒清溪;流連洞口出黃沙,積成岐嶺”,此聯把清溪、岐嶺、蒲峯、丹竹塘、流連洞、黃沙等地名嵌入聯中。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