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橄欖科

鎖定
橄欖科(學名:Burseraceae)是是真雙子葉植物無患子目的一科,具有17-18個屬約540個物種。橄欖科既有喬木,也有灌木,圓錐花序或極稀為總狀或穗狀花序,腋生或有時頂生,核果,外果皮肉質,不開裂。原產於非洲、亞洲和美洲的熱帶地區。中國有4屬14種。
橄欖科的一些植物有樹脂道分泌芳香的樹脂或油質,可作為香,最著名的是乳香樹分泌的乳香。
橄欖科橄欖屬的一些種的果實可以作為水果食用,如橄欖、烏欖等。
橄欖科的模式屬為裂欖屬(Bursera)。 [3] 
中文名
橄欖科
拉丁學名
Burseraceae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無患子目
橄欖科
亞    界
綠色植物亞界
總    門
輪藻總門
亞    門
木賊亞門(維管植物亞門)
亞    綱
薔薇亞綱
超    目
薔薇超目
分佈區域
分佈於南北半球熱帶地區
命名者及年代
Kunth, 1824 [10] 
外文名
torchwood family,、frankincense and myrrh family,、incense tree family,(英文)
橄欖科(カンランか)(日語)

橄欖科植物簡史

橄欖科未曾與其他科歸為一類,也沒有分裂成其他幾個科,該科多次“搬家”。例如,在19世紀初,該科似乎與漆樹科(Anacardiaceae)和九子母科(Podoaceae)一起被歸入裂欖類(Burserales) [4]  。在19世紀中期和20世紀初,該科位於牻牛兒苗目(Geraniales)之下 [5]  。到了20世紀中後期,該科被歸於芸香目(Rutales)之下。20世紀末,該科位於無患子目(Sapindales)。與橄欖科在同一目中一直存在的科(在裂欖類中除外)包含芸香科、楝科(Meliaceae)和苦木科(Simaroubaceae) [5]  。在2005年的研究中,橄欖科和漆樹科才被視為姐妹類羣。 [5] 

橄欖科形態特徵

喬木或灌木,有樹脂道分泌樹脂或油質。奇數羽狀複葉,稀為單葉(我國不產),互生,通常集中於小枝上部,一般無腺點;小葉全緣或具齒,托葉有或無。
圓錐花序或極稀為總狀或穗狀花序,腋生或有時頂生;花小,3-5數,輻射對稱,單性、兩性或雜性;雌雄同株或異株;萼和花冠覆瓦狀或鑷合狀排列,萼片3-6,基部多少合生;花瓣3-6,與萼片互生,常分離;花盤杯狀、盤狀或壇狀,有時與子房合生成“子房盤”;雄蕊在雌花中常退化,1-2輪,與花瓣等數或為其2倍或更多,着生於花盤的基部或邊緣,分離或有時基部合生,外輪與花瓣對生;花葯2室;縱裂;子房上位,3-5室,稀為1室,在雄花中多少退化或消失,此時花盤往往增大、中央呈一凹陷的槽,每子房室有2(稀1)個胚珠,着生於中軸胎座上;花柱單一,柱頭頭狀,常3-6淺裂。
核果,外果皮肉質,不開裂,稀木質化且開裂,內果皮骨質,稀紙質;種子無胚乳,具直立或彎曲的胚;子葉常為肉質,稀膜質,旋卷摺疊。 [1] 

橄欖科物種區別

本科似與楝科、苦木科有極其密切的親緣關係,但在某些外形上又易與芸香科和漆樹科植物混淆。與芸香科、苦木科和楝科植物的區別是:皮層有樹脂道,雄蕊通常分離,花柱單一且短,一般沒有透明的腺點。與漆樹科植物的區別在於:胚珠每室2枚,髓部橫切面通常緊密和黯淡;在活植株上,樹脂顏色極淺,通常不易變黑色,並易燃燒;樹皮通常光滑,切口處常有杏仁氣味。 [1] 

橄欖科分佈情況

16屬,約550種,分佈於南北半球熱帶地區,是熱帶森林主要樹種之一。我國有3屬13種,產四川、雲南、廣西、廣東、海南、福建和台灣。 [1] 

橄欖科下級分類

關於橄欖科(Burseraceae)的下級分類,文獻中存在一些差異。記錄顯示,該科有17 [4]  至18屬 [6]  ,其下包含500 [4]  至540 [7]  至726種 [6]  。還有其他學者16-20屬600種 [8]  ;20屬500-600種 [9] 
2005年,根據花粉研究和分子數據,橄欖科分為三個族:馬蹄果族(Protieae)、裂欖族(Bursereae)和嘉欖族(Canarieae或Garugeae)。馬蹄果族由馬蹄果屬(學名:Protium)(147種,是該科中最多的屬)、懸子欖屬(學名:Crepidesermum)、嘉欖屬(學名:Garuga)和香膏欖屬(學名:Tetragastris)組成。 [5] 
裂欖族進一步分為乳香亞族(Boswelliinae)和裂欖亞族(Burserinae),包含沒藥屬(學名:Commiphora)(近200種,是該族中最多的屬)、桃心欖屬(學名:Aucoumea)、刺莖欖屬(學名:Beiselia)、乳香屬(學名:Boswellia)、裂欖屬(學名:Bursera)和風車欖屬(學名:Triomma)。 [5] 
嘉欖族由橄欖屬(學名:Canarium)(75種,是該族中最多的屬)、蠟燭欖屬(學名:Dacryodes)、宿萼欖屬(學名:Haplolobus)、鼠李欖屬(學名:Pseudodacryodes)、葉苞欖屬(學名:Rosselia)、山地欖屬(學名:Santiria)、梅心欖屬(學名:Scutinanthe)和油脂欖屬(學名:Trattinnickia)組成。 [5] 
核果的形態有助於區分這三個族。自20世紀90年代起,這些類羣略有變化: [4] 
  1. 馬蹄果族:具有兩到五個分開的核果,核果“遊離或粘附部分”“未在內果皮中融合”;
  2. 裂欖族:核果部分在內果皮中融合,但外果皮具有開裂的裂瓣;
  3. 嘉欖族:核果,核果的部分融合在內果皮中。
以下為橄欖科的19屬列表,分為三個族: [6] 
裂欖族 Bursereae
桃心欖屬 Aucoumea
刺莖欖屬 Beiselia
乳香屬 Boswellia,也稱為乳香樹屬
裂欖屬 Bursera
沒藥屬 Commiphora,也稱為沒藥樹屬
嘉欖屬 Garuga
風車欖屬 Triomma
嘉欖族 Canarieae或Garugeae
翼柄欖屬 Ambilobea
橄欖屬 Canarium
蠟燭欖屬 Dacryodes
宿萼欖屬 Haplolobus
鼠李欖屬 Pseudodacryodes
葉苞欖屬 Rosselia
山地欖屬 Santiria,也稱為斜欖屬
梅心欖屬 Scutinanthe
油脂欖屬 Trattinnickia
馬蹄果族 Protieae
馬蹄果屬 Protium
未定位的
Barghoornia

橄欖科檢索表

1花3基數;果具1核;常綠喬木,小葉常全緣;小枝髓部有維管束。橄欖屬
1花5-4基數,果具1個以上的核;多為落葉喬木;小葉通常具齒;小枝髓部無維管束。(2)
2無托葉和小托葉;花通常單性,花托不成杯狀,萼片、花瓣及雄蕊不着生在花托邊緣;小葉有柄,柄髓部無維管束。馬蹄果屬
2有托葉和小托葉;花通常兩性,花托杯狀;萼片、花瓣、雄蕊着生在花托邊緣;小葉幾無柄,柄髓部有維管束。嘉欖屬 [1] 

橄欖科代表植物

橄欖Canariumalbum(Lour.) Raeusch.
喬木,高10-25(-35)米,胸徑可達150釐米。小枝粗5-6毫米,幼部被黃棕色絨毛,很快變無毛;髓部周圍有柱狀維管束,稀在中央亦有若干維管束。有托葉,僅芽時存在,着生於近葉柄基部的枝幹上。小葉3-6對,紙質至革質,披針形或橢圓形(至卵形),長6-14釐米,寬2-5.5釐米,無毛或在背面葉脈上散生了的剛毛,背面有極細小疣狀突起;先端漸尖至驟狹漸尖,尖頭長約2釐米,鈍;基部楔形至圓形,偏斜,全緣;側脈12-16對,中脈發達。花序腋生,微被絨毛至無毛;雄花序為聚傘圓錐花序,長15-30釐米,多花;雌花序為總狀,長3-6釐米,具花12朵以下。花疏被絨毛至無毛,雄花長5.5-8毫米,雌花長約7毫米;花萼長2.5-3毫米,在雄花上具3淺齒,在雌花上近截平;雄蕊6,無毛,花絲合生1/2以上(在雌花中幾全長合生);花盤在雄花中球形至圓柱形,高1-1.5毫米,微6裂,中央有穴或無,上部有少許剛毛;在雌花中環狀,略具3波狀齒,高1毫米,厚肉質,內面有疏柔毛。雌蕊密被短柔毛;在雄花中細小或缺。果序長1.5-15釐米,具1-6果。果萼扁平,直徑0.5釐米,萼齒外彎。果卵圓形至紡錘形,橫切面近圓形,長2.5-3.5釐米,無毛,成熟時黃綠色;外果皮厚,干時有皺紋;果核漸尖,橫切面圓形至六角形,在鈍的肋角和核蓋之間有淺溝槽,核蓋有稍凸起的中肋,外面淺波狀;核蓋厚1.5-2(-3)毫米。種子1-2,不育室稍退化。花期4-5月,果10-12月成熟。 [2] 

橄欖科主要價值

本科植物的主要有用產物是樹脂,其中著名的如乳香,系阿拉伯乳香樹 Boswellia carteri Birdw. 所產的樹脂,原產索馬里、阿拉伯等地,我國有引種,為治筋脈拘攣、跌打損傷、癰疽瘡毒、心腹諸痛的要藥;又如沒藥,是沒藥樹 Commiphora myrrha (Nees) Engl. 的樹脂,對治癰疽腫痛、損傷瘀血、經閉症瘕、心腹諸痛有良效。此外,有的果實可食,種仁可作乾果,也可榨油,油可食用,也供工業用。大多數的種類,木材通直可作建築傢俱用材。有的種類可作紫膠寄主樹。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