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樸景漢

鎖定
樸景漢(1922-2003),朝鮮族,中共黨員,吉林省龍井市人。中國朝鮮族著名農業教育家、社會活動家、農業經濟學學者,原延邊農學院院長。
1943年畢業於新京(現長春)畜產獸醫大學。1946年在龍井人民學院任教導主任,1949年4月調任延邊大學農學部主任兼農業專科主任。1955年去原蘇聯烏克蘭農業科學院留學四年,並獲得碩士學位。1959年回國後在延邊農學院歷任農學系主任、副院長、院長等職。1978年6月升為副教授。曾參與《中國農業百科大辭典》 (中國農業出版社)的編寫工作。他還曾擔任中國農業經濟學會 理事、吉林省農學會副理事長、名譽會長、吉林省農業經濟學會 理事長、中國科協第二次代表大會代表、吉林省第五屆人大代表,1987年12月離休。 [1-2] 
中文名
樸景漢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朝鮮族
出生地
朝鮮咸鏡北道明川郡
畢業院校
新京(現長春)畜產獸醫大學
蘇聯烏克蘭農業科學院
學位/學歷
碩士

樸景漢人物生平

拓荒奠基,卧龍學阜創建者
1922年3月9日,樸景漢出生在朝鮮咸鏡北道明川郡一個農民家庭,後來家裏又添兩個女孩。父親樸元鳳是遠近聞名的莊稼活好把式,還特別崇尚學問、重視對子女的教育。1937年3月,只有15歲的樸景漢隻身一人投奔親屬來到中國,成功考取龍井東興中學,並以優異成績畢業。父母及妹妹也隨之遷入東興村,開墾荒地,種植水稻,艱難維持一家人的生活。父母的勤勞樸實及堅韌性格深深紮根在樸景漢幼小的心中。1941年3月,樸景漢考取偽滿新京(現長春) 畜產獸醫大學。大學畢業後,他按照“簽約”來到偽滿間島省汪清縣學校教書。1945年日本投降後,樸景漢回到 母校龍井東興中學任教。1946 年在“龍井聯合中學”任教導主任,樸奎燦任校長(後任延邊大學校長) ,從此兩位摯友攜手奮鬥一生。樸景漢於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2月,已調入延邊專員公署教育科工作的樸景漢,突然接到了 樸奎燦的電話,邀請他作為負責人一同參加“延邊大學農學部”的創建工作。新的使命讓正值 青春年華的樸景漢熱血沸騰,夢想之火在心中燃燒!
樸景漢被任命為延邊大學農學部主任兼農業專科主任,他以滿腔熱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可擺在他面前的是:一無校舍、二無設備、三無教師——困難重重、舉步維艱,一切從零開始。面對無章可循且堆積如山的問題,多年後樸景漢回憶起這段歷史不無感慨地説:“當年我們是如何支撐下去的呢?答案只有一個:全校教職員工擰成一股繩,齊心協力,同甘共苦,堅持到底。”他們發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團結一心”的精神,廢寢忘食,四處奔波,從選址教室到招聘教師,從設定專業到組織招生、從準備教材到課程安排……白手起家,事無鉅細,在短短几個月時間裏做了大 量艱苦卓絕的工作,為農學部的創建傾盡全力,功不可沒!在1949年3月20日“延吉大學”開學典禮之前,僅有6名教師、35名學生的農學部總算有了雛形,4月10日第一屆農林專業、畜產獸醫專業學生開始正式上課。到1952年2月,學部的教師隊伍由開學初期的6人增加到21人,並建設了7個首批實驗室。這對於創辦之初根基不穩的“新人學院”而言是一個驚人的成長。
樸景漢胸懷全局,目光遠大,對教學工作和師資隊伍的培養頗具真知灼見。他在馬蹄山腳下植樹造林,開闢農作物實驗田,建設教學實習基地和生產實習基地等,大大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從1953年開始,他就組織全校教師認真進行教改,全面總結建校以來的教學工作,提出今後的奮鬥目標,使教學工作逐步走向正軌。同時農學部也迎來了第一屆畢業生,樸景漢從中選拔出佼佼者留校任教,又相繼把他們派往瀋陽農學院、東北農學院、長春獸醫大學、北京農業大學等進修深造。這些教師後來都成為各專業的業務骨幹、學科帶頭人,為初創時期的農學部帶來了勃勃生機。
1954年初春,國家教育部“在全國範圍內公開考試招收赴蘇留學生”,而立之年的樸景漢與鄭判龍、姜順求3人獲得資格。他在北京外語專科學校留蘇預備班苦學一年俄語,闖過了語言關。1955年9月樸景漢滿懷豪情登上了赴蘇留學的列車。在原蘇聯烏克蘭農業科學院學習的四年時光裏,樸景漢十分珍惜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將全部時間用來看書學習,還利用三個暑假到羅斯托夫州等最有名的先進集體農場、農業經濟企業調查研究。1959年3月25日,樸景漢獲得農業經濟學副博士學位。
1958年,根據國家教育形勢,延邊大學“一分為四”:即醫學部、農學部、工學部分離出來成為獨立學院。樸景漢回國後被任命為延邊農學院副院長兼農學系主任,主管教學和科研工作,還兼顧新建立的黎明業餘農業大學的教學任務。此時,他意氣風發,信心百倍,帶領廣大師生開展了水稻豐產試驗並大獲成功;旱田也取得了穀子每公頃3,000公斤、高粱每公頃2,733 公斤的大豐收。農學系名聲大振,連續兩年被評為“全省農業生產先進單位”。1960年6月,樸景漢代表延邊農學院出席了“吉林省文教系統羣英會”,這是對他回國兩年時間所做出成績的充分肯定。沐浴着改革開放的春風,1981年6月,吉林省政府任命樸景漢為農學院院長,這對人到中年、歷經坎坷的樸景漢來説,無疑提供了一個更加廣闊的舞台。在全院教職員工大會上,院黨委提出了“勿失時機,堅決把農學院的工作重點轉移到教學科研工作上來”的明確思路。樸景漢在工作中履職盡責,嚴謹求實,鋭意進取,開拓創新,提出了許多有益於學院發展的觀念與主張。2017年延邊大學出版的《樸景漢評傳》這樣寫道:“他始終奉行着教學科研要“深”、思想風氣要“正”、道德素養要“高”的標準,並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深深影響着身邊的同事、老師和學生。這些觀念與主張不僅成為農學院發展之初的指導思想,至今看來也具有豐厚的歷史價值”。首先,樸景漢提倡“敬農”“凝聚”“實踐”“育才”的教育理念,這不僅是以樸景漢為主的老一輩領導人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也是農學院一代代師生十分珍視的校訓之一。他多次強調,用“敬農為德”的思想武裝學生頭腦,將“敬農”作為農業科研工作者的一種必須品德;“凝”是一種能力,“聚”是一種態度,科研工作者要明白“凝聚共識”的重要性,農業科研要加強團隊協作意識;“實踐求真”是農業科研的基礎,只有重視實踐性教學,才能培養出真正掌握科技的農業科研人才和管理人才。
其次,在學院發展戰略上樸景漢提出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發展理念。他非常關注年輕教師的培養及重點學科的建設問題,1982年學院獲批了第一個“作物栽培及耕作學”碩士研究生學位授權點。他善於發掘地方特色專業和學科優勢,在 北方水稻栽培、延邊黃牛、蘋果梨、食用菌研究等領域均取得重大突破;他重視提高學術水平和探索並拓寬發展途徑問題,推動國內外農業科研高級專家和學者來校進行學術交流,選派研究生到國內重點大學及日本、美國、韓國大學深造,促進了合作交流,為學院人才隊伍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樸景漢高度重視教學工作及基礎設施建設,從1983年開始,各專業增設了電腦課程,實行了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制度,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搭建了平台。為了解決畜牧獸醫系36年來一直 沒有動物醫院而影響學生實習的問題,樸景漢多次與有關部門聯繫,三番五次反映情況。“精誠所至,金石為開”,1986年國家計委下撥了85萬元經費,建設了2,170平方米的動物醫院。 此後還建立了計算機室,農學、果林、畜牧、獸醫、農機等專業還建立了多個實驗室。至此,學院的教學實驗室建設駛入快車道。
樸景漢作為全省“科教興農”活動倡導者之一,高瞻遠矚、總攬全局,聚焦國家發展戰略需要,提出了“立足延邊,面向全省,打進西部,輻射中原”的“科教興農”口號。他帶領師生投身“三農”一線,廣泛普及水稻種植、蘋果梨栽培、黃牛養殖、食用菌研究等技術,致力於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為提高農民收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作 出了突出貢獻。特別是“水稻栽培技術達到了全省先進水平,令人刮目相看”,得到了國家相關部門的高度認可,延邊農學院先後13次獲得了“吉林省科教興農活動先進單位”稱號。1989年在延邊農學院建校四十週年之際,國家農業部特意撥款120萬元資金,在農學院建成了2,933平方米的大樓——北方水稻栽培研究中心。時任農業部部長何康揮筆題詞: “立志邊疆,造就人才,獻身農業,服務人民”。樸景漢開啓的“科教興農”活動,經過後來蔣基建等幾任院長的不懈 努力,不僅為延邊發展作出了貢獻,而且對全省的農業生產發展都起到了積極作用。樸景漢多次獲得“全國少數民族地區先進科技工作者”“吉林省先進科技工作者”“延邊州科技進步突出貢獻獎”等稱號。他在擔任領導期間,還堅持工作在教學第一線,曾先後為學生講授《畜牧生理學》《農業經濟及企業管理》《俄語》《日語》等科目。1978年樸景漢晉升為副教授。他曾擔任中國農業 經濟學會理事,吉林省農經學會副理事長、理事長,延邊第一屆社科聯副主席等職務。還擔任《吉林省學術志》編委、《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業經濟卷編委會委員等社會職務。樸景漢不忘初心使命,堅持立德樹人。任職期間,他積極發展延邊農學院專科、本科、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短期訓練班等各類教育,為國家和地方培養了無數優秀人才。他常説:“培育人才是學院的根本使命,學院一切工作應該以培育德、智、體、美、勞,一專多能型的農業專業學生為目標。”針對一些教師只教書不重視學生思想教育的問題,樸景漢向全體教師發出了“教書育人”的號召,督促有關部門修訂規章制度,完善各種條例,頒佈了《學生學籍管理條例》《關於教師教書育人的暫行規定》等十多個規章制度,校風學風明顯好轉。
樸景漢與時俱進,勇於創新,不斷拓寬人才培養途徑,為社會輸送各類人才。1981年7月,吉林省教育廳批准了延邊農學院《關於重新恢復成人教育的報告》。樸景漢即刻將成人教育工作提到議事日程上進行研究,首先制定了成人教育培養目標和宗旨。1984年增設了五年制畜牧專業函授班,函授招生由一個專業擴大到兩個專業,來自省內和黑龍江的學生報考數量明顯增多。1982年,當得知國家農業部要建立包括日語在內的外語人才培訓中心的消息後,樸景漢搶抓機遇,先後共爭取到185萬元撥款建成了建築 面積達2,200平方米的大樓——農業部延邊農學 院外語人才培訓中心。中心歷經14年,培訓了日語、英語、俄語等數百名外語人才,為廣大青年走上國際舞台發揮了積極作用。
農學院還舉辦了“委託培養林業管理幹部專修班”,協助延邊林業系統解決了基層科技人才短缺的問題,延邊林業系統與果林系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也為日後在琿春建設“雙新萬畝林業果樹農場”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農學院還舉辦了2期 “農業技術訓練班”,培養了75名農村幹部;6期“農業教育”專科班,共培養了190名教師;9期果林專科培訓班,輸送了310名技術人才。1985年,還為龍井某部隊開設培訓班,設置農學和畜牧學兩個專業,為2,900名退役軍人就業提供了極大幫助。
樸景漢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成績斐然。1982年3月3日《吉林日報》 第二版報道了延邊農學院畜牧獸醫系77屆60號寢室8名學生的事蹟。“寢室裏的8名學生中,竟有施振聲、王立石、趙英哲、金明鎬等4名學生考取了碩士研究生。”《延邊日報》也以《馬蹄山腳下,飛起了金鳳凰》為題,報道了這一事蹟,充分肯定了延邊農學院的教育成果。1981年農學院開始組織報考碩士、博士研究生。在一百多名報考的學生中,就有20多名分別考取北京農業大學、解放軍獸醫大學、瀋陽農業大學、東北農學院、湖南農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內蒙古農牧學院、吉林工業大學以及本學院。 全省第一名和第二名外語考試成績全部由農學院學生包攬,一時傳為佳話。在樸景漢勵學篤行、孜孜不倦的培育和影響下,一批又一批學子將個人成長與國家事業發展緊密融合,很多人成為了行業翹楚和領軍人物。畢業生中湧現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畜牧獸醫系1981屆畢業生金寧一,聞名全國的水稻栽培專家許哲鶴,豆育種專家鄭惠玉,玉米新品種培育專家許明學,天津南開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 研究生導師李明剛、東北農業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祖偉;國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柳參奎;畜牧系李俊佑、玄學南、王希龍、金承範、樸香淑等等。他們情繫“三農”、深耕沃土、櫛風沐雨,自主創新、科技攻關,勇闖“無人區”,播撒科學種子,點燃科學夢想,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偉業中交出了一份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滿意答卷!
1984年以來,農學院廣泛開展了“第二課堂” 活動, 組織成立學生“科技開發協會”,共有1,800人次利用寒暑假到吉林省內的43個鄉、鎮、村 開展技能培訓和科普活動,寫出了300餘篇調查報告和論文,增強了學農愛農意識,他們認識到:“農村就是最生動的課堂,農民就是最好的老師”。1985年,農學院獲“全省大學生科學技術開發先進單位”稱號,1990年獲“全國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稱號。
樸景漢重視學生的體育活動,每年都組織長跑、球類、速滑等體育運動。1982年,在東北農業院校速滑比賽中,延邊農學院的速滑隊獲得男女團體總分第一名,學生金美善獲得女子全能第一名。1983年,在東北農業院校和吉林省大學生 速滑比賽中,延邊農學院的速滑隊獲得男女團體總分第一名,學生樸松烈奪得男子全能金牌。在1983年和1984年舉行的東北農業大學田徑比賽中,學生高洙鎮連續兩年奪得10個項目的全能冠軍。1984年,在東北三省農、林、獸高等院校足球競賽中學院足球隊一舉奪冠;1985年,在全國大學生“長白山杯”足球邀請賽中獲得季軍。正可謂:馬蹄山下眾學子,聲名鵲起震四方。
樸景漢於1987年12月離休,2003年12月28日因病與世長辭,享年81歲。 [1] 

樸景漢人物評價

奮鬥踐行初心,實幹成就夢想。樸景漢在近40年的工作生涯中,為了心中的那份信念、為了肩上的那份責任,對黨的教育事業忠心耿耿 、兢兢業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默默奉獻着自己的一切。以其堅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拼搏的精神開拓創新、不懈奮鬥,為延邊農學院的創立發展、為延邊州乃至吉林省的經濟社會建設、科學技術進步、科技人才培養作出了卓越貢獻。用實際行動詮釋着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和責任擔當!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