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樸世龍

鎖定
樸世龍,男,1976年4月出生,朝鮮族,吉林延邊人,自然地理學家,生態系統生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生態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科研骨幹、研究員,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理學部副主任,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 [1-4]  [14-15]  [19]  [25]  [27] 
樸世龍於1995年9月—1999年7月在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環境科學專業學習,畢業獲得理學學士學位;1999年9月—2004年6月在北京大學環境學院生態學系自然地理學專業學習,畢業獲得博士學位;2007年1月—2010年7月任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研究員,8月博士後順利出站;2010年8月任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 [11]  ;2021年11月18日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 [5]  ;2022年4月任北京大學理學部副主任 [14]  ;2022年11月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19]  ;2023年當選為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 [21] 
樸世龍主要從事陸地生態系統與氣候變化互饋作用研究。 [15] 
中文名
樸世龍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朝鮮族
出生地
吉林延邊
出生日期
1976年4月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2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22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樸世龍人物經歷

1976年4月,樸世龍出生于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4] 
1995年9月—1999年7月,在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環境科學專業學習,畢業獲得理學學士學位。
1999年9月—2004年6月,在北京大學環境學院生態學系自然地理學專業學習,畢業獲得博士學位。
2004年8月—2007年8月,在法國氣候與環境科學實驗室(Laboratoire des Sciences du Climat et de I’Environnement)進行博士後的科研工作。
2007年1月—2010年7月,任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研究員;8月,博士後順利出站。
2010年8月,任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 [11] 
2011年8月5日,獲得“2011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9] 
2021年11月18日,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以45歲的年齡成為2021年最年輕的新當選的“兩院院士”。 [2]  [5] 
2022年4月,任北京大學理學部副主任。 [14] 
2022年11月,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19] 
2023年3月,北京大學碳中和研究院成立,樸世龍擔任首任院長。 [23] 
2023年11月,任北京大學副校長。 [27] 
樸世龍相關照片

樸世龍主要成就

樸世龍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樸世龍主要從事自然地理學領域的陸地生態系統與氣候變化互饋關係研究,在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功能、陸地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及反饋等方面取得了系統性創新成果。 [4] 
  • 學術論著
據2022年9月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網站顯示,樸世龍在SCI(E)刊物發表論文250多篇,其中第一或通訊作者論文120餘篇。在“Web of Science”數據庫上,SCI(E)論文被引25000餘次,有30餘篇第一或通訊作者論文引用超過100次。成果被《自然》(4篇)、《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1篇)、《自然•生態與進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2篇)專文評述。 [1] 
  • 科學考察
2023年9月,參與卓奧友峯科考,擔任生態系統與碳循環科考分隊隊長。 [26] 
  • 科研項目
時間
項目名稱
項目來源
角色
2010年—2013年
歐洲和全球碳通量和碳匯30年再分析
歐盟第七個框架方案
參與
2012年—2015年
全球變化與陸地生態系統
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
主持
2013年—2017年
“全球變化對中國典型草地生態過程的影響及生態環境效應”第三課題“中國典型草地關鍵生態環境要素的時空格局”
重大科學研究計劃
主持
2014年—2017年
土地利用變化:評估淨氣候強迫,以及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備選方案
歐盟第七個框架方案
參與
2016年—2018年
氣候變化和人為活動對長江和黃河流域徑流的影響
基金委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
主持
2016年—2020年
極端氣候對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源匯功能的影響
基金委重點項目
主持
參考資料來源: [11] 
  • 科研成果獎勵
獲獎時間
獲獎項目
獎勵名稱
2003年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及生產力的研究
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10] 
2006年
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
2009年
2009年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第一完成人)
2013年
晝夜不對稱增温對北半球陸地生態系統的影響研究
2013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第一完成人)
參考資料來源: [4]  [11] 

樸世龍人才培養

  • 學生培養
1、在讀博士後、研究生和本科生
博士後:崔江鵬(2018年1月進站)、鄧穎(2019年4月進站)、雷羚潔(2019年7月進站)、何明珠(2020年1月進站)、孟凡棟(2020年1月進站)、郎偉光(2020年1月進站)、燕玉超(2020年7月進站)
博士生:何悦(2016級,直博)、連旭(2016級,直博)、黃玲(2017級,普博)、洪松柏(2016級,碩轉博)、李湘怡(2017級,碩轉博)、湯舒暢(2019級,直博)、王鍇(2018級,碩轉博)、高蒙迪(2018級,碩轉博)
碩士生:王嘉偉(2019級)、徐浩(2020級) [1] 
2、出站博士後
入站年份
姓名
論文題目
畢業去向
2010年
楊豔
塞罕壩地區主要樹種樹幹呼吸速率的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實驗小學
2012年
孫振中
林齡及氮添加對華北落葉松人工林植物養分重吸收的影響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
2012年
付永碩
北半球植被物候對氣變化的響應研究
北京師範大學研究員
2014年
劉永穩
CMIP5模型模擬21世紀陸地碳通量對氣候年際波動敏感性的變化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員
2014年
朱再春
地球變綠及其驅動因子——近三十年全球變化對陸地植被生長的影響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
2017年
王釗齊
未來全球升温1.5度和2度情景下中國草地總初級生產力和碳儲量變化特徵研究
青海大學
2017年
閆濤
落葉松人工林土壤呼吸對氮添加的響應
蘭州大學 [1] 
3、畢業博士研究生
年級
姓名
論文題目
畢業去向
2008年
彭書時
東亞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對全球變化的響應
法國LSCE實驗室博士後(現北京大學研究員)
2010年
叢楠
近三十年氣候變化對北半球植被春季物候的影響——基於遙感數據的分析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後(現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2010年
王旭輝
中國水稻生態系統對環境變化的響應—ORCHIDEE-crop模型的開發,校準和應用
法國LSCE實驗室博士後(現北京大學研究員)
2011年
殷國棟
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生物量及其固碳潛力
中國節能環保集團
2011年
曾振中
過去30年全球植被變化對氣候的生物地球物理反饋
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後
2011年
張新平
近20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蒸散發時空變化研究
北京大學
2012年
趙紅芳
歐洲温帶樹種的展葉物候對氣候變暖的響應
上海交通大學助理研究員
2012年
趙闖
全球氣候變暖對主要農作物產量的影響——基於多方法的整合分析
佛羅里達大學博士後
2013年
楊卉
基於Budyko理論和地表過程模型的全球徑流變化分析
法國LSCE實驗室博士後
2014年
黃萌田
過去30年全球陸地生態系統水分利用效率時空格局及其對全球變化的響應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2015年
武東海
陸地生態系統碳週轉時間的時空格局及其驅動因子
康奈爾大學博士後
2015年
劉強
北半球植被秋季物候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安特衞普大學博士後 [1] 
4、畢業碩士研究生
年級
姓名
論文題目
畢業去向
2007年
孫進瑜
1982-2006年全球植被生長時空變化及其與氣候變化和城市化過程的關係
諮詢工作
2009年
梁爽
中國草地植被生長和主要碳循環過程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博士
2012年
趙淼
近30年東北地區春玉米物候和產量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公務員
2013年
張原
基於flux站點數據的中國森林淨生態系統生產力時空格局研究
法國LSCE實驗室博士
2013年
譚建光
不同季節晝夜增温對北半球植被生長的影響
恆豐銀行
2014年
孫巖
未來不同情景下全球陸地自然與農業生態系統磷需求的估算
法國LSCE實驗室博士
2015年
劉卓
近30年北半球大氣CO2濃度曲線對全球變化的響應
微軟中國有限公司
2015年
要伊桐
基於通量觀測和林齡對全球森林碳平衡的估算
法國LSCE實驗室博士
2017年
劉楨
氮添加對不同林齡落葉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響
[1] 
5、畢業本科生
年級
姓名
論文題目
畢業去向
2006年
王旭輝
過去25年歐亞大陸植被生長變化及其與氣候的關係
北京大學博士
2007年
崔夢頔
1982-2006年間青藏高原植被活躍生長季開始日期的時空變化
布朗大學碩士
2008年
徐湘濤
1982-2009北半球中高緯極端氣候變化與陸地生態系統響應
普林斯頓大學碩士
2009年
彭麗青
過去30年東北玉米產量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普林斯頓大學碩士
2009年
張原
基於GIMMS/AVHRR,SPOT和MODIS NDVI數據的東南亞植被生長與氣候的關係分析
北京大學碩士
2012年
洪松柏
中國北方植樹造林對土壤pH的影響
北京大學碩士 [1] 
  • 培養成果
據2022年9月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官網顯示,樸世龍所指導的研究生和博士後以第一作者發表3篇《自然》、 3篇《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1篇《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1篇《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3篇《自然•生態與進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1篇《自然-可持續發展(Nature Sustainability)》、6篇《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1篇《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2篇《走近科學(Science Advances)》、3篇《美國科學院院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論文。 [1] 

樸世龍榮譽表彰

獲獎時間
榮譽表彰
2011年
第十二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1] 
2012年
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計劃 [13] 
2016年
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地球科學獎 [1] 
2020年9月25日
第二屆“科學探索獎 [8] 
2021年4月
入選2020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生涯影響力”榜單 [6] 
2021年11月18日
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學部) [5] 
2022年6月5日
中國地理學會會士 [16] 
2022年11月
2022年11月15日
地球科學領域2022年度“高被引科學家” [18] 
2023年7月29日
“北京市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 [24] 

樸世龍社會任職

任職時間
職務
2009年
Members of the Scientific Steering Committee of IPCC detection and attribution expert meeting
2010年
植物生態學報(Journal of Plant Ecology)》編委
2011年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編委
2011年
《農林氣象》編委
2011年—2017年
全球碳計劃(全球碳項目)科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2012年—2015年
歐洲FP7項目“地球碳”顧問委員會委員
2014年—2015年
《環境研究快報(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編委
2015年
《全球變化生物學(Global Change Biology)》編委
2016年
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編委
2017年
第十屆國際二氧化碳會議科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2018年
《National Science Review》編委
2018年—2022年
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編委
2018年—2022年
《中國地球科學(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編委
2019年
丹·大衞獎之未來獎的評審委員會委員(review committee)
2023年1月17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20] 
2023年3月10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21] 
2023年3月12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 [22] 

北京大學地表過程分析與模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12] 


自然資源部陸表系統與人地關係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7]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主要作者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主要作者

北京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 [23] 
參考資料來源: [1]  [11] 

樸世龍人物評價

樸世龍成長的速度不是一般人能實現的,可謂意氣風發。“年輕”只是他的一個標籤,他還是“生態環境”領域的“學術大牛”。(中國環境報社評) [17] 
樸世龍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他很熱愛科研,他很嚴謹,認真摳每一個細節,他眼光很犀利,抓關鍵問題非常準。他喜歡反覆揣摩,文章裏的一個措辭都會反覆地討論修改。他對學術要求很嚴格。但對人還是很隨和的,沒有什麼架子。(樸世龍的博士生評) [1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