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模糊論

鎖定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控制論專家L.A.扎德於 1965 年發表了論文《模糊集合》,標誌着這門新學科的誕生。模糊集合這一概念的出現使得數學的思維和方法可以用於處理模糊性現象,從而構成了模糊論的基礎,提供了一種處理不肯定性和不精確性問題的新方法,是描述人腦思維處理模糊信息的有力工具。它既可用於“硬”科學方面,又可用於“軟”科學方面。在多變量、非線性、時變的大系統中,複雜性與精確性形成了尖鋭的矛盾。
中文名
模糊論
類    別
理論
地    點
美國
發表時間
1965年
原理
LA扎德教授從實踐中總結出這樣一條互克性原理:“當系統的複雜性日趨增長時,我們作出系統特性的精確而有意義的描述的能力將相應降低,直至達到這樣一個閥值,一旦超過它,精確性和有意義性將變成兩個幾乎互相排斥的特性。”這就是説,複雜程度越高,有意義的精確化能力便越低。複雜性意味着因素眾多,時變性大,其中的某些因素及其變化是人們難以精確掌握的,而且人們又常常不可能對全部因素和過程都進行精確的考察,而只能抓住其中主要部分,忽略掉所謂的次要部分。這樣,在事實上就給對系統的描述帶來了模糊性模糊數學用精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模糊性現象,“它代表了一種與基於概率論方法處理不確定性和不精確性的傳統不同的思想,不同於傳統的新的方法論”。模糊論誕生至今已有接近五十年曆史,它發展迅速、應用廣泛。它涉及純粹數學、應用數學、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管理科學等方面。在圖像識別、人工智能、自動控制、信息處理、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生態學、語言學、管理科學、醫療診斷、哲學研究等領域中,都得到廣泛應用。把模糊論應用於決策研究,形成了模糊決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