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樓南泉

鎖定
樓南泉(1922年12月13日-2008年1月3日),出生於浙江杭州。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第五任所長 [1] 
1946年樓南泉從國立中央大學化學工程系畢業後進入南京永利化學工業公司合成氨廠化學研究部工作,擔任研究技術員;1949年參與了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建設工作,並在該所歷任助研、副研究員、研究員及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職;1980年至1992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1983年至1986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 [2]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並同時當選為化學部常委;1992年至1996年擔任國家攀登計劃項目A《態-態反應動力學及原子分子激發態》首席科學家;2008年1月3日在遼寧大連逝世,享年86歲。
樓南泉長期從事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他參與組建和領導了中國第一個分子反應動力學實驗室,推動了中國分子反應動力學學科的發展 [3] 
中文名
樓南泉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浙江省杭州市
出生日期
1922年12月13日
逝世日期
2008年1月3日
畢業院校
國立中央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樓南泉人物經歷

樓南泉
樓南泉(4張)
1922年12月13日,樓南泉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
1942年,樓南泉考入位於重慶的國立中央大學化學工程系。
1946年,樓南泉從國立中央大學化學工程系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畢業論文《酚醛樹脂的研究》獲得中國化學會頒發的“楚清”獎 [4]  。畢業後進入南京永利化學工業公司合成氨廠化學研究部工作,擔任研究技術員(至1949年) [5]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樓南泉進入大連大學科學研究所,參與了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建設工作,並在該所歷任助研、副研究員、研究員及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職。
1978年,樓南泉擔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同年在全國科學規劃討論中,他率先倡導在中國國內開展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並在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組建和領導了中國第一個分子反應動力學實驗室,建立了中國第一代分子束反應實驗裝置,開展分子束反應動力學和分子傳能的研究。
1979年,樓南泉和曾憲康首次代表中國化學家參加了在意大利舉行的第七屆國際分子束會議,在這次會上他被聘任為國際分子束學術顧問委員會委員。
1980年,樓南泉擔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至1992年) [6] 
1981年,樓南泉被國務院任命為首批物理化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及博士後指導教師。
1983年5月,樓南泉擔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至1986年8月) [2] 
1991年11月,樓南泉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並同時當選為化學部常委(至1998年) [7] 
1992年,樓南泉擔任國家攀登計劃項目A《態-態反應動力學及原子分子激發態》首席科學家(至1996年)。
2008年1月3日晚間,樓南泉在遼寧大連逝世,享年86歲。

樓南泉主要成就

樓南泉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樓南泉早年從事催化反應及異相催化理論研究,在CO+H2合成液體燃料研究中與他人合作獲得重要成果。20世紀60年代參與主持固體和固液火箭推進劑研究和發動機燃燒試驗,研製成功過氯酸甲基六次甲苯四胺推進劑藥柱。70年代合作開展了中空纖維反滲透膜及其應用方面的研究,取得有效成果。1978年以來,創建並領導了中國第一個分子反應動力學實驗室,在中國國內率先建造了大型交叉分子束裝置和其他多套精密的研究設備。利用分子束和激光技術深入探討了金屬原子與多種氧化物的反應動態學,在反應機理、新生產物態分佈和能量配置、分子間傳能以及分子空間取向在反應動態學中的作用等方面取得創新成果。他還開展有關飛秒激光控制化學反應的研究 [1] 
交叉分子束態—態反應動力學及分子傳能研究
在基礎研究方面,樓南泉於1978年率先在中國國內開展了分子反應動力學和分子傳能研究,組建並領導了中國第一個分子反應動力學實驗室,建造了中國國內惟一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交叉分子束實驗裝置,在研究中應用了先進的激光技術(如激光誘導熒光),實現了在單次碰撞條件下研究分子反應動力學。這在當時(即1979年)國際上也只有美國和英國分別先於中國用此類設備可以從事雙分子(包括放熱或吸熱)反應散射研究。樓南泉和何國鍾進行了交叉分子束在反應相對碰撞能較高(或碰撞參數較大)的情況下研究Cl+CH212一ICl+CH21這一反應的散射動力學,獲得了精確的反應產物的角分佈和速度分佈數據,繪製出反應產物的散射圖像。在此實驗結果的基礎上,運用相空間理論對Cl+CH212反應體系深入地探討出反應的運動學限制表現為能量守恆和角動量守恆,使得產物的軌道角動量的大小和方向受到限制而得出:(1)隨反應物軌道角動量(或碰撞參數)的增加使產物的平動能分佈向高能端移動和(2)隨反應物軌道角動量(或碰撞參數)的增加使產物的角分佈更集中於前後向的動態學規律。這是一個用交叉分子束研究雙分子反應動態學實驗和理論密切結合的研究結果,是中國國內實驗與理論結合研究反應散射的第一個研究結果,也是國際上同類研究得到的為數不多的成功例子之一。此項結果和相關工作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99年)。 [4] 
在分子傳能方面,由於20世紀70年代國際上興起了探索可見波長化學激光的可能性為目的的熱潮,競向研究一些分子傳能化學發光體系。鑑於此,樓南泉和李學初深入研究了Na+CCl4這一化學發光反應體系,發現了反應產物C2’(激發態二聚物)d3Hg態的振動布居反轉現象(這是實現化學激光的重要條件之一)和C:‘的碰撞激活規律(分子振動弛豫動力學),相應的論文發表在美國化學物理通訊(C. P. L. V01. 75, NO. 1(1980)P. 111)期刊上並被該雜誌主編及國際同行學者認為其研究結果比當時Miller和Palmer教授發表在化學物理雜誌(J.Chemical Physics)上的研究結果更為定量。樓南泉還和王秀巖進一步研究了Sn+N20--~SnO‘+N2(‘為電子激發態的表示)強化學發光反應體系。研究發現了SnO分子的具有高的Franck-Condon因子的電子躍遷發生於它的a3∑’(1),u: 0和X1∑’(0’),u: 5之間,且因SnO田∑’(0’)(基態)的mP僅為822.6cm+,從而造成了SnOX’∑’(0’)態能保持一種超快的振動平衡,它是分子能夠產生有效激射的重要條件之一,相關的論文發表在(Scientia Sinica(seriesB)V01. XXIXNO. 5(1986)P. 449)期刊上。此項研究和其他相關的交叉分子束動力學的研究結果,獲得中國科學院科學進步獎一等獎(1986)和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87)。 [4] 
固液火箭推進劑和燃燒的研究
20世紀60年代正值探索新型火箭推進劑研究的年代。探索固液火箭成為當時國際上考慮採用複合固體為燃料和常規液體氧化劑配合的混合固液火箭推進劑方案以提高比衝的一種新的思考。樓南泉與張存浩聯合領導主持,顧長立參加開展了這一研究。他們自主地發展出了全新的複合燃料,並研製成功了固體藥柱,並自主研究出採用金屬絡合物為點火塗層的方案,全面可靠地完成了這一研製工作。為此獲得國防科委榮譽獎(1986)。 [4] 
成石油催化劑及流程研究
20世紀50年代是國際上合成石油研究倍受關注的年代。樓南泉與張存浩共同主持、王善整、盧佩章參加,在張大煜所長的領導下,研製了用於一氧化碳加氫的氮化熔鐵催化劑,並開發了相應的流體化牀合成反應流程。開發的催化劑活性高,抗積碳,產品以輕質油及含氧化物為主,不會大量生臘,催化劑的選擇性和操作性高,壽命顯著延長,並經中間試驗得到工業實驗的驗證。每立方米CO+U2生成乙烯及三碳以上產品的產率超過200克,優於當時世界各國水平。此項成果獲首屆國家自然科學獎(中國科學院科學獎金)三等獎(1956,排名第一)。 [4] 
開展飛秒激光化學的研究
1998年來,樓南泉在原有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有所積累的基礎上,開始轉向用飛秒激光研究分子反應的選擇和控制問題。在他和沙國河共同帶領和支持下,一箇中青年結合、以年青研究員為主而組成的研究小組,在中科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的資助下,已開展了兩年(1999—2000)高難度的飛秒控制化學反應的研究。兩年來他們自行研製出了飛秒激光器系統(經放大器後激光脈衝的脈寬為50fs)、光電子能譜儀、用於飛秒實驗的時間飛渡質譜儀等實驗裝置,在氣相條件下開展了(1)用共振多光子電離—光電子能譜(REMP!(PES)方法研究分子光解超快(飛秒量級)動力學和(2)NO分子的多光子電離(MPl)飛秒時間分辨光電子能譜(TRPES)波包動力學。在飛秒脈衝與分子相互作用中發生的強場效應(在國際同行研究的基礎(Y. Chen, et al. C. P. L. 23(1996)531))上有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發現。此項初步研究結果,可為進一步用飛秒脈衝串(pulsese quence)的研究方案對控制光解反應的反應通道的實驗,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 [4] 

樓南泉人才培養

  • 教育思想
樓南泉嚴格要求學生,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他不僅指導學生的研究方向,提出研究課題,而且經常在實驗中與大家共同討論實驗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對於研究生的每一篇論文他都仔細閲讀,從內容到文字做認真修改,對數據認真核對,一絲不苟。他還推薦了一批中年骨幹到國外進修,使他們成為新一代學術帶頭人 [7] 
  • 指導學生
樓南泉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就開始培養研究生。“文化大革命”以後他培養了大連化學物理所第一位物理化學學科的博士。2004年他指導的博士生孫志剛獲中科院院長優秀獎及大連化物所“人才貢獻獎” [7]  。截至2008年1月,他已經培養出碩士20餘名,博士10餘名 [5] 

樓南泉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94年
國家計委等三個部委聯名頒發的“金牛獎”
2000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4] 

樓南泉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79年
國際分子束學術顧問委員會委員
1984年
《物理化學學報》副主編;《化學物理學報》主編
1986年
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山東大學、東南大學等校化學系或物理系兼職教授 [5] 

樓南泉個人生活

  • 健康狀況
1990年,樓南泉患了前列腺炎、結腸炎,無名低燒和關節腫痛長期纏身。時值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關鍵時期,他牽掛實驗室建設,經常和同事們在病房討論工作。病情稍有好轉,就急於出院。 [5] 
  • 日常生活
樓南泉家裏有一輛電動助力自行車,有時候還騎車到菜市買菜;單位裏有一輛輕便摩托車,經常騎摩托車往返於食堂、辦公室、醫務室等地。他認為,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得到鍛鍊,比如上樓梯,比如騎車,沒有必要花錢去鍛鍊。樓南泉喜歡不斷改變,他説那樣的話就可以不斷地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接受的過程既是一種享受,也是對大腦的鍛鍊。 [5] 
  • 人物軼事
樓南泉是大連市科學獎勵基金會的理事長。評獎過程中時有不同意見發生,為了實事求是,公平公正,他不顧年老體弱,親自到基層單位去調查研究。1994年,中國科學院投資30萬美元在大連化學物理所建立飛秒激光系統,樓南泉主持這個項目的實施。美國一家激光器公司希望拿到這一合同。該公司聘請樓南泉為中國及香港地區的總顧問,並付給酬金。他為了使飛秒激光方案選擇和合同簽署不受干擾,接受了顧問的聘書,但拒絕接受酬金。根據技術和經濟方面的綜合考慮,最後的合同沒有選擇這個公司 [8] 

樓南泉人物評價

樓南泉作為中國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奠基人,中國分子反應動力學的開拓者,多年來他在這塊園地辛勤耕耘,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 [5]  。樓南泉率先在中國國內開闢了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創建和領導了中國第一個分子反應動力學實驗室,建造了兩大具有國際水平的交叉分子束裝置,利用分子束和激光技術,深入研究了金屬原子和各種氧化物的分子反應動力學,在反應機理、新生產物的態分佈、分子間的傳能和分子空間取向在反應中的作用等方面取得創新成果 [2]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評)
樓南泉長期從事物理化學領域的研究工作,在交叉分子束態—態反應動力學、分子傳能、固液火箭推進劑固體燃料的化學配方和發動機點火燃燒方案、合成石油的催化劑及流體化反應器中間放大試驗等研究方面做出了創新性的工作 [4] (何梁何利基金會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