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樊瑛

(儀徵印刷廠廠長)

鎖定
樊瑛,女,儀徵印刷廠廠長。在樊瑛的帶領下,全廠職工齊心合力,屢創佳績,企業產值、利税分別從95萬元、6萬元提高到550萬元、119萬元。樊瑛先後獲“江蘇省勞動模範”、“江蘇省輕工廳勞動模範”、“國家輕工業部勞動模範”、“全國優秀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者”等稱號。 [1] 
中文名
樊瑛
國    籍
中國
職    業
儀徵印刷廠廠長
主要成就
“江蘇省勞動模範”
性    別
人物特寫
1970年8月的一天,樊瑛從市委宣傳部調到印刷廠任副廠長。沒有過多的言語,樊瑛從當天起,就在車間、食堂、倉庫、職工宿舍一個勁地跑。整整三個月的調查,樊瑛發現,當時的印刷廠比她想象的還要糟糕:無原料計劃供應,無固定銷路對象,無定型產品,效益無從談起。職工們連生活都沒有保障,幹活哪來的勁頭?當務之急,得讓工人有事做,有工資拿,有飯吃。在由樊瑛首次主持召開的廠領導班子會上,她大膽提議:打破業務員的“大鍋飯”制度,實行業務承包,完成任務拿工資,超額完成拿獎金,完不成任務扣工資。當時全縣大小企業可沒有這樣的例子,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樊瑛沒有動搖,一錘定音,方案變成了現實。“完不成任務就拿不到工資,一家人的生活就沒了保障,這可不是鬧着玩的。”業務員頓覺擔子重了。還真靈,只半年工夫,廠裏的業務量就夠一年吃的了。考核別人,樊瑛自己也沒閒着。為了洽談業務,開拓供銷局面,已經50多歲的樊瑛每年有四五個月時間帶着供銷人員在外跑,足跡踏遍了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上彩印?一時間全廠上下沸沸揚揚,幾乎所有的人都持否定態度:全廠辛苦一年的利潤也買不了兩台彩印機,開拓彩印業務簡直是天方夜譚!面對異議,樊瑛沒有猶豫,申請貸款,聯繫貨源,買回了七台“海得堡”。從開始的兩套色“萬綠叢中一點紅”,到三色糖果紙以至後來的多色紙,印刷廠的彩印業務取得了成功。上彩印的那一年春節,有業務來往的一個供銷員,拎着名煙、名酒等家鄉特產,來給樊瑛拜年。寒暄之後,客人説明了來意:想請樊廠長關照,印刷一批冒名商標,價格優惠。這傢伙可算是找錯了人,她哪裏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是樊瑛始終堅持的原則。“假冒商標不印,黃色書刊不印,未註冊不印”,這是一條張榜公佈的制度。心懷叵測的假冒者生意未談成,還接受了樊瑛的一番教育。
任職以來,樊瑛給自己定了一個“職工生病住院必訪,逢年過節必訪,遇天災人禍必訪,思想有波動必訪,家庭有糾紛必訪”的規矩。對一個領導着300多名職工的企業“一把手”來説,真是説起來簡單,做起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樊瑛自有樊瑛的辦法,上班沒有時間下班訪,平時沒有時間節假日訪,大不了自己少睡一點覺,少做一點家務事。如果説樊瑛時刻在用“以人為本”的思想治廠,那這個“人”則一直代表的是他人,唯獨不包括她自己。在印刷廠工作的十幾年間,她每年都要辦幾件讓職工滿意、高興的事,比如解決職工住房問題,液化氣灶使用問題,職工子女上學、就業問題……而樊瑛自己作為儀徵印刷廠的廠級領導幹部,獎金只拿全廠職工人均獎金的七成。廠裏五次分配住房80多套,大多數的職工都住上了新樓房,連臨時工也住上了套房時,樊瑛卻仍然住在廚房、廁所都不配套的簡陋平房裏。面對種種不理解,樊瑛反而開心地笑了:“看到那麼多職工帶着家人搬進新房,這才是最有成就感的事啊!”
參考資料
  • 1.    江蘇省互聯網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