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樊利傑

(中國書法家協會行書委員會委員,湖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鎖定
樊利傑,現為農工黨第十七屆中央文化體育藝術工作委員會書畫院副院長 [48] 中國書法家協會行書委員會委員 [4] 湖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5] 中國文聯第11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6]  。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獲碩士學位 [8] 
中文名
樊利傑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地
河南省
出生日期
1975年3月
畢業院校
南京藝術學院
職    業
書法家,記者,導師
代表作品
毛筆書法
主要成就
書法創作

樊利傑人物經歷

政協湖北省第十三屆委員會委員 [47] 

樊利傑社會兼職

農工黨第十七屆中央文化體育藝術工作委員會書畫院副院長 [48] 

樊利傑成就榮譽

樊利傑書法代表作品
樊利傑書法代表作品(12張)
樊利傑作品曾獲得第七屆中國書法蘭亭獎銅獎 [31] 第六屆中國書法蘭亭獎銅獎 [1] 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獲獎提名 [43] “冼夫人”全國書法大展優秀獎 [44] 湖北省第八屆書法篆刻展優秀獎 [42]  ,第一、二屆湖北省青年展優秀獎。 [2]  第六屆湖北書法黃鶴獎一等獎 [39]  。榮獲中國書壇“蘭亭七子” [3] 湖北省第六屆“最美文藝志願者 [32]  ”、“湖北書法突出貢獻獎”等稱號 [33] 
作品入展全國第九、十、十二屆書法篆刻作品展 [37] 全國第四、五屆青年展 [38] 全國首屆小品展 [45]  ,第七屆全國楹聯展,首屆全國冊頁作品展,第二屆全國草書作品展,首屆全國行書作品展,第二屆全國扇面作品展,第五屆全國新人新作展等中國書協主辦的展覽。應邀請參加偉業——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書法大展 [40] 中國力量——全國扶貧書法大展 [41]  ,第13屆國際書法交流大展、現狀與理想——當前書法創作學術批評展,源流·時代——以王羲之為中心的歷代法書與當前書法創作展,“中國力量”扶貧書法展,第20屆中日自作詩書展,中國精神·中國夢——第二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書法作品主題創作暨全國基層巡展,“書寫時代”全國名家書法作品展等。曾在武漢、新加坡等地舉辦個人書法展。獲中國文聯2020攜手鑄夢扶持項目等 [34]  。曾在武漢、新加坡等地舉辦個人書法展。2020年12月26日,中國文聯資助項目“傾城之愛”樊利傑書法展在武漢黃鶴樓開幕 [35] 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傾城之愛——樊利傑精品書法集》同時首發 [46] 
參加中國文聯第13期全國中青年文藝人才高級研修班 [36]  ,中國書協“學習與思考”全國中青年優秀骨幹書家專題研討班等。

樊利傑發表文章

樊利傑的採訪對象十分廣泛,有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如張海 [9] 孫曉雲 [10]  等,有中國書法蘭亭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如王學仲 [11] 歐陽中石 [12] 尉天池 [13] 陳方既 [14]  等;有著名藝術家如何應輝 [15] 鮑賢倫 [16] 張榮慶等 [17]  ;有對新時期書法發展作出重大貢獻者,如陳振濂 [18] 周志高 [19]  等。還有一些追蹤熱點或針砭時弊的文章,如《書畫打假打到了誰》 [20] 《探訪國展衝刺班》 [21] 《國展在行動》 [22] 《槍手在哪裏》 [23] 《書法高考透視》 [24] 《書法,讓雜耍走開》 [25]  等。此外,樊利傑還關注基層書法家生活狀況,發表了多篇實地採訪文章,這些文章都有很高的閲讀率,有些被轉載,有些被收入書法文集。論文《董其昌書風的當代觀照》入選2020“中國書法·年展”當代書法創作(烏海)學術論壇 [7]  。發表論文《論書寫慣性及其在書法創作中的作用》 [30]  ,在《書法報》 [20] 《中國書法》 [26] 《中國藝術報》 [27] 《書法》雜誌 [28] 《青少年書法》 [29]  等媒體發表文章約60萬字。

樊利傑人物評價

第七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獲獎評語
灑脱犀利,書壇名記。交遊百家,味古察今。 [31] 
傾城之愛,高韻深情。駐足華亭,秀逸恬靜。 [31] 
樊利傑足跡遍及海內,觀千劍而後識器,他的書法堅守古典,秉承文人書風,温潤典雅,精到澄淨,行雲流水,淡泊天然,與其“不求轟轟烈烈,但願不絕如縷”的人生態度互為表裏,神完氣足,殊足品味。 [31]  (李木教執筆)
第六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獲獎評語
樊利傑書法從明清人行草書取法,尤在董其昌書法上下足了功夫,其對香光墨跡的悉心比勘探究,使得他習董沒有停留於形似的層面,而是深入到董字的神情韻味中,故其筆下頗能得香光的幾分禪趣,楮墨空靈,蕭疏淡遠。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中雲:“臨帖如驟遇異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頭面,當觀其舉止笑語精神流露處,莊子所謂‘目擊而道存’也。”樊利傑正是從董字的“舉止笑語精神流露處”,獲得了幾分要領,使其筆下的董字異於時流,脱穎而出的。樊利傑書法貴在入古而不泥古,雖依傍某家而又不亦步亦趨。唯其筆下精勁不足,當砥礪糾補。 [2]  (韓戾軍、陸明君/執筆)
樊利傑與中國書協名譽主席沈鵬先生在一起 樊利傑與中國書協名譽主席沈鵬先生在一起
心靈的堅守
——品讀樊利傑
王炳學
注意樊利傑是在訂閲《書法報》以後,他犀利的文筆和灑脱倜儻的敍述風格以及對書法獨特的理解引起我的共鳴。後來看到他自述書法生活的有關文字記錄,慢慢有了一點了解。樊利傑應該是那種很執着、很浪漫、很認真、很灑脱的,具有典型文人士子性格的人,説實話,這種性格和他的年齡以及在網絡信息傳輸便捷、生活很現代的年輕一代很不匹配,也正是這種性格造就了他與眾不同的書法人生。
樊利傑在事業初成,人生燦爛如花的時候,為了自己的夢想,毅然從河南隻身赴漢,如朝覲般虔誠地加入《書法報》團隊,這份執着、這種特立獨行是旁人無法理解的,但也正是這種義無反顧地決然轉身,才成就了樊利傑。
樊利傑具有很典型的中國文人性格,魏晉風流、士子風範浸染着他的靈魂與性情,這種很古典的文人性格讓他可以獨立地思考書法、理解書法,“既然體會到了時間的寶貴,便會在一天的最後提筆臨帖,盡情地書寫,寧靜地與古人對話”。樊利傑是在用心靈和古人對話,直面古典,與“二王”一起探討筆墨,和李北海、蘇黃米蔡飲酒話詩,探討帖學流變,用靈魂去感悟書法的大愛與大美。這種文人性格決定了他與其他書家對書法的不同理解,也決定了自己不同於別人的書法追求。縱觀中國書法史,能夠在浩瀚的歷史潮流中留下只鱗片爪的書家,他們的社會身份首先是文人,有遠大的抱負或理想,最後才是書家。
堅守古典是樊利傑書法的最突出特點。他的作品古意盎然。其書法小品都具有很濃郁的古典氣息,觀之如同與晉唐名士對話,彷彿在精心閲讀的是古人手札。在當下書法領域創新高潮的鼓譟中,能夠默默堅守着自己的藝術理想,在堅守中、在孤燈隻影中享受自己的書法快樂,非常難能可貴,沒有一定的定力和意志是很難做到的。與那些不在筆墨中下工夫,而天天沉迷於出新創新的所謂現代書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古典是源是本,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能如飄零的浮萍。
樊利傑的書法“由楷入北碑、墓誌、歐陽詢、顏真卿、草從張旭、懷素、孫過庭、黃道周、王鐸而後再上溯二王,最終追隨‘二王’左右”。他最終落腳在“二王”,但他的書法又不完全囿於“二王”。追尋中國晉唐以來的書法軌跡,“二王”成為書法史的主線,也彷彿成為中國書法的全部。但有幾個能真正理解“二王”,真正得“二王”精髓?而樊利傑在臨摹中關注的更是“二王”的心靈和性情,他很好地把握住了“二王”精髓和內在,他的書法源於“二王”,卻又有別於“二王”。
樊利傑在採訪中國書協主席張海 樊利傑在採訪中國書協主席張海
樊利傑的書法有一份超然的沉靜。用筆老辣、筆筆到位,沒有寫“二王”容易出現的溜滑。他既繼承了“二王”一路的灑脱俊逸,又融合了顏真卿及宋人的沉實和寧靜自然。帖學一脈,尤其是“二王”法書最忌諱把字放大來看,然而樊利傑的每一個字都能放大來看,起筆收筆筆筆精湛,側、順、逆、鋪、轉、頓,沒有一點含糊的筆墨。牽絲在行草中是不可避免的,寫俗了往往牽絲過多過濫,繚亂不堪,影響審美效果。而樊利傑對牽絲把握運用的恰到好處,該用牽絲的用牽絲,該虛接顧盼的就虛接顧盼,行雲流水、自然天成。
樊利傑的書法用筆乾淨利落,筆墨和線條伸縮自如,充滿靈性與張力。輕重濃淡墨色變化自然合理,線條粗細使轉掌握精準,章法布白或疏朗或緊湊盡顯匠心。追隨“二王”,又不完全迷信“二王”,在作品中不經意間融匯顏真卿、李北海、孫過庭、宋四家、王鐸的用筆用墨及造型取勢和篇章氣韻,不是簡單地挪用,而是用心靈淨化後的有機融合,是功力積澱的全面反饋。
欣賞樊利傑的書法,是一種心靈的洗禮,是一種精神的迴歸,是古典與浪漫的守望,是對書法的重新審視與理解。
據聞,樊利傑剛剛而立之年。我在想,四十歲以後的樊利傑、五十歲以後的樊利傑。假以時日,如果他依然用自己的執着痴迷地堅守古典,用自己的心靈去接近古人的藝術靈魂,用自己獨特的理解去詮釋書法,用那份沉靜與平和將書法進行到底,我們也許會對“二王”、對中國書法有一個更加理智與客觀的全新認識。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