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樂邊人

鎖定
《樂邊人》是晚唐詩人劉駕所作的五言古詩。詩中以講述一個即將赴邊的角色人的內心獨白,在那裏權衡“在鄉”與“在邊”二者的優劣,體現出百姓在故土迫於飢寒,難以為生,只有當兵吃糧的路了。
作品名稱
《樂邊人》
作    者
劉駕
創作年代
晚唐
出    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樂邊人作品原文

樂邊人
在鄉身亦勞,在邊腹亦飽。
父兄若一處,任向邊頭老! [1] 

樂邊人註釋譯文

【註釋】
⑴邊人:守衞邊疆的士兵,即戍卒。邊:邊疆。
⑵亦:湊足音節,無義。
⑶邊頭:邊疆。 [2] 
【譯文】
在家鄉要忍餓受苦辛,在邊疆能夠填飽肚子才是真。親人如果能夠在一起,就算在邊疆終老也甘心。 [3] 

樂邊人作品格律

這是古體詩,押上聲十八巧十九皓韻(平水韻)。
在鄉身亦勞,
●○○●△
在邊腹亦飽。
●○●●▲
父兄若一處,
●○●●●
任向邊頭老!
●●○○▲
(説明:○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3] 

樂邊人作品鑑賞

生活中常常會出現反常的現象,特別在底層社會。例如一般人視監獄為畏途,可也有人苦於無食無家,對入獄求之不得。在封建時代,赴邊打仗對一般人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苦事,連盛唐英雄之士也道“孰知不向邊庭苦”(深知不必到邊庭受苦),可見未有以戍卒即“邊人”生涯為安樂者。此詩題為“樂邊人”,首先就令人驚奇,不免想看個究竟了。
“在鄉身亦勞,在邊腹亦飽”。詩篇開門見山,直入情事。似乎有一個即將赴邊的角色在那裏權衡“在鄉”與“在邊”二者的優劣,兩句詩便是其人的內心獨白。“在鄉身亦勞”,這句暗示着更多的一層意思,即“在邊身亦勞”。兩下打成平手。這是一比。“在邊腹亦飽”,也暗示着更多的一層意思,即“在鄉可不一定了”,於是在邊就勝了一籌。這是再比。一再權衡,則此人赴邊之志已決。這種比較的手法,可説無可奈何中有其情實。老百姓在故土迫於飢寒,難以為生,只有當兵吃糧的路了。另一方面,這比法又明顯地有自欺自慰的成分,它根本不管在鄉的更多好處,所謂“在家千日好”,和在邊的更多險處,所謂“也知塞垣苦”,以彼下駟,對此上駟。又像是不得已中尋求心理平衡。所以兩句厚人耐味。
至此,一個農家漢子的形象已經躍然紙上,他大約是一個募兵對象。從第三句看其人有父兄而不能團聚,那這“父兄”何在呢?可能已先他從軍在邊了。也可能彼此離散,他猜測親人終不免走上同一條路。這使他大做其白日夢:“父兄若一處,任向邊頭老!”要是親人再能團聚,那真可以在邊地終老,樂不思鄉了。想得未免太美,赴邊又不是卜宅移居,哪能那樣舒服地養老,“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杜甫)。這未免又成自欺,為自己安然赴邊尋找理由罷了。或許“任向邊頭老”即“任向邊頭死”的一轉語,也未必可知。
這首小詩就這樣曲盡其致地剖析着心理,似乎是面臨當兵者的解嘲。笑有時比哭難看,樂有時自悲極而生,服從中往往夾有矛盾或逆反心理。通過“樂邊人”的反常情事,詩人深刻揭示出一種生活意藴。如此好詩,已無須計較語言技巧之工拙了。 [1] 

樂邊人作者簡介

劉駕
(822—?)唐代詩人。字司南,江東人。與曹鄴為詩友,俱以工於五古著稱,時稱“曹劉”。初舉進士不第,屏居長安。公元849年(大中三年),唐王朝收復河、湟失地,劉駕獻《樂府》十首表示祝賀。公元852年(大中六年)登進士第,官終國子博士。其詩敢於抨擊統治階級的腐化昏庸,能夠反映民間疾苦。辛文房稱其“詩多比興含蓄,體無定規,興盡即止,為時所宗”(《唐才子傳》卷七)。《全唐詩》錄存其詩六十八首,編為一卷。 [4] 
參考資料
  • 1.    《唐詩鑑賞辭典補編》.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653-654頁
  • 2.    《古代漢語字典》.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5年1月版
  • 3.    註譯及格律部分由朝陽山人編寫提供
  • 4.    作者簡介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