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樂觀偏見

鎖定
人類傾向於把未來估計得比實際情況更好。人們嚴重低估離婚、失業和患上癌症的幾率。人們期望子女聰明過人;期望自己成就斐然。這種認為未來將要比過去和現在更好的信念叫做“樂觀偏見”,它影響抑鬱症患者之外的幾乎所有人。
中文名
樂觀偏見
外文名
optimistic biases
應用學科
心理學
應用範圍
社會心理學

樂觀偏見簡介

人類自認為是理性動物,但研究和調查顯示,人類其實更傾向於樂觀看待未來,例如期待事情會變得更好,高估自己的壽命,低估離婚、失業和患癌的可能性,認為自家孩子比同齡人更有才華。神經系統科學家、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授塔利·沙羅特把這種思維定式稱為“樂觀偏見”。她説,“樂觀偏見”可以保護和激勵人類進步,她同時提醒,人類大腦更善於處理與未來相關的積極信息,但如果在意識層面盲目樂觀,可能導致危機意識缺失。 [1] 

樂觀偏見產生原因

沙羅特認為,第一,人們設想未來時通常依賴於自身的記憶,而記憶本身帶有偏見。人們往往記不住生命中所經歷的所有事情,也不會準確記下每件事的細節,情緒會對記憶產生影響。沙羅特在訪問美國“9·11”恐怖襲擊倖存者時發現,恐怖襲擊過去11個月後,大多數倖存者對襲擊細節描述的準確程度僅為襲擊發生之初的63%。
其次,人們在設想未來時通常會將精力集中於某些細節,而不是事件的全部過程。例如,當某個人開始設想休假情景時,往往會想到如何在海灘上享受陽光,而忽略了抵達海灘的過程。
另外,沙羅特猜測,樂觀看待未來或許是人類進化的產物。她認為,就預測未來的準確性而言,稍稍有些悲觀的人對未來的看法往往更接近現實,但這對於個人而言並不是件好事,因為研究發現,樂觀主義者壽命更長、身體更健康。樂觀主義者會比其他人工作更長時間,且賺錢更多。

樂觀偏見情緒影響

沙羅特以同行、認知神經學家莎拉·本特松所作實驗為例,解釋樂觀或悲觀看待未來是否會對客觀事實施加影響以及施加何種影響。
首先,本特松讓志願參加實驗的大學生默唸一些單詞,其中一組人默唸“聰明”、“智慧”、“機靈”等積極詞彙,而對照組記住“愚蠢”、“無知”等消極詞彙,然後讓兩組人完成相同任務,同時藉助儀器記錄大學生的大腦活動。
本特松發現,碰到操作失誤時,第一組人大腦中反映“自省”和“記憶”的區域活動相對頻繁。而由於一開始被“灌輸”消極心理暗示,對照組成員的大腦對失誤情況反應相對“麻痹”。

樂觀偏見合理利用

沙羅特認為,“樂觀偏見”會保護並且激勵人類。沒有對未來的樂觀展望,人類的祖先恐怕永遠也不會遠離部落,人類或許現在還居住在山洞中,期待光明與温暖。為了進步,人類需要設想美好的未來,需要設想能夠實現的既定目標,這樣的信念能促使人類實現夢想。沙羅特建議,既然樂觀如此重要,人們下一步就應研究如何合理利用樂觀情緒,儘量避免盲目樂觀。她警告,“樂觀偏見”有時會讓人麻痹大意,忽視定期體檢的重要性、傾向於亂花錢、從事冒險投資等。
參考資料
  • 1.    (美)金伯莉.J.達夫著;宋文,李穎珊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