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樂育堂語錄

鎖定
《樂育堂語錄》是一部道家內丹學經典著述,作者是黃裳,字元吉先生。該書是清朝道鹹年間,即約公元1841年到1860年之間,道門大真人黃元吉先生為門下弟子在“樂育堂”講解丹法之教學問答也。
書    名
樂育堂語錄
作    者
黃裳
類    別
一部丹經著述
發生時間
1841年到1860年

樂育堂語錄內容簡介

黃元吉真人博學鴻儒,後得隱仙正宗傳授,留形住世600餘年,修養工夫達到“金液還丹”的高深境界,最後肉身化為清風,羽化合道,真正做到了“形神俱妙”。因而,他的教學原始記錄——《樂育堂語錄》就顯得彌足珍貴。《語錄》裏面既有千古口口相傳的返本還原之內丹法訣,又有因機設教、循循善誘的教學個案,詳盡的記錄了黃元吉真人的內丹思想及實踐。其法理貫穿南宗北派及其他宗教,其實踐涵括在家、出家、在朝、在野諸多層面,繼承文始派真傳,保持道家原始特色,金針盡度,圓融無礙,可謂隱仙派之出色代表。
《語錄》從“樹立大志”開始,然後是指示“陽生之道”,進而辨別水火,指點明心見性之奧,抉破玄關一竅......元吉真人之內丹,始終不離玄關一竅,以玄關竅而悟道,復以玄關竅感召先天一炁,層層遞進,是謂“玄關多端”。黃元吉真人以“玄關一竅”及“守中”之理,融攝了道門諸家丹法。
於北宗之修性煉心,《語錄》予以肯定並吸收:“只徒煉丹,不先煉心,吾未見有成也。由是以思,人之煉心,第一難事......此煉心所以為第一步工夫”,並強調“煉心二字,是千真萬聖總總一個法門。除此而外,皆非大道”。
於南宗之命功,《語錄》透露出“鼓琴招鳳”“敲竹喚龜”之補虧正法(黃元吉真人的另外一本大作《道德經講義》也有泄密:“如破漏之人與年老之體,後天鉛汞將盡,性命何依?不得不用敲竹喚龜、鼓琴招鳳二法,而後有玉芝靈苗、刀圭上藥可採可煉,化凡軀於烏有,結聖胎於靈關”),其實就是古醫家之“神仙栽接法”,乃是藉助外力以彌補自力更生的不足之上乘輔助方法。
同時《語錄》順應時世,有機地吸收了禪宗明心見性之精華,“吾示明心見性之真諦。夫先天之心即性,先天之性即虛無元氣”“心何以明?惟虛則靈,靈則明”等等語句,比比皆是。《語錄》又曰“吾道家斥修性不修命者,謂之“獨坐孤修氣轉枯”,良不虛矣。夫以性本虛也,無天地靈陽之實者以配合之,猶人世獨收得有五穀種糧,不置之於糞土之中,受天地風雨日月寒暑陽陰之變化,雖有真種,而不能自生自長於倉廩中。”可見其對佛教乃是批判吸收。
同時《語錄》也容納了《易學》之精華," '初九潛龍',即大休歇一場是也。'九二見龍',即元氣初動於下田也。'九三朝乾夕惕',即以此氣回於中宮,內想不出,外想不入,防危杜漸之義也。'九四躍淵',即靜養久久,忽覺一縷真氣直從下田衝突而來,然非真有也,故曰'或'之。'九五飛龍',即此氣升於泥丸,陽氣極盛之時也。'上九亢龍有悔',即此元氣動極欲靜,我必引而歸之虛無一穴,斷不貪圖逸樂,致令此氣長放光明,庶無過亢之弊";另有以“復”“姤”二卦解小周天、以納甲法解月象等等,在在體現了黃元吉真人對易學的容納吸收。
值得注意的是,《樂育堂語錄》對道家法術也有吸收。《語錄》雲:“於此工夫有進,尤宜禮斗禳星,請諸仙眾聖同作證盟”,“到此境地(指大藥發生後),更宜澄神汰慮,或禮斗、或步罡,上求天神之佑,以行七日過關之工”,這裏的”禮斗、步罡“其實就是道門傳承之法術——”踏罡步鬥“,黃元吉真人有機的融合進來,成為內丹到了較高層次的輔助。是以時至今日,樂育堂內部依然有法術之秘傳,其思想與“鼓琴招鳳“”敲竹喚龜”一致,皆是合理藉助外力來促進內修。
至於儒家,《語錄》繼承得最為徹底,援儒入道,以道兼儒,如“日間涵養本原,忽焉渾渾淪淪,清清朗朗,則二氣之氤氲,一元之默運,誠有不在天地而在我者。此即至誠無息、於穆不已、為物不貳、生物不測者也”、"、"孟子云:'惻隱之心,仁之端;羞惡之心,義之端'等語,我能如心而出,平情以施,且隨時隨處將所發情景常常醖釀,不使隨來隨去,旋滅旋生,即是擴充集義之真行持也。自是日夜謹慎,不稍使心有不仁不義之處,以負慚於幽獨,抱憾於神明,則我心無不快暢,我志自然圓滿,即孟子所説'直養無害,至大至剛,塞乎天地之間'是。是即積鉛積到極處也。若偶爾微露,不自覺察,將我一點真元心體,雖浩浩淵淵實有所得之象,一轉瞬間,或一事不謹,一念稍差,此心便不快暢圓滿,此即孟子云:'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生等亦知之否?此為動處積鉛,性中之玄關竅發端”....如此論述,貫穿通篇。且黃元吉真人之勸人修道,只是叫人在塵出塵,既盡日常倫理,也脩金丹大道,乃真大儒本色,拋棄了在家出家的二元對立,是向原始道家的復歸。
昔年莊子感嘆:“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時光流轉,到了黃元吉真人手裏,儒家、醫家、易學、內丹家的南北二宗、佛門家的禪宗及道教法術等等,都匯聚在“金丹大道”這個中心,復以“玄關一竅”提綱挈領,完成了丹道的整合與昇華。
在《樂育堂語錄》的卷末,黃元吉真人更揭示了“打破玄關、神光普照”之神奇境界——“將後天氣質之性煅化殆盡,更將血肉之軀滅完”,最後神光“包羅天地,照徹古今,與三千大千世界無不光光相映,復從三千大千世界放無量毫光,直貫注於極樂世界,與諸聖賢、如來相會”。但是,即使如此卻並非究竟,黃元吉祖師不過是”將大道之無窮者略為之記“而已。
何為究竟?在黃元吉祖師看來,個人的成仙作佛、羽化登真等等,都只是手段,不是結果,其終極成就,不是建立在個體的成就之上,而是眾生的最終成就——這在”樂育堂“的命名裏面隱含奧理。所謂”樂育“,其中隱藏着”以化育羣生為樂“之宏願,是謂”樂育羣生“。這裏的”羣生“,包含了”兩重天地“的無數生命。自身小宇宙有無數生命,身外大宇宙也有無數生命,二者皆需度化,不可拋棄,也不可執着——這裏就有”身國同治“的高深思想。
這方面《語錄》常有真機畢露之論述,如:”天地人,一氣相貫注者也。但天地無為,而為之機在乎人,所以人與天地號為三才,而人又為天地之主也。古人每見天地變幻,星辰異常,不歸咎於天之所為,而歸咎於人事之感召。故齊有彗星而知警,以後仍然無事;晉有石言而忽略,以後遂成殺劫。此古來回人心以轉天心,事之可憑可據者也“、“雖然一人甚微也,何以使萬姓生靈盡入帡幪之內,鹹沾雨露之恩哉?以跡而論,荒渺不足信也。豈知我能盡己之性,即是盡人物之性,能盡人物之性,即是贊參天地經綸造化之旨”、“天何心哉?不過一元之氣為之旋運。人若無清靈之氣,則天地元和盡為所蔽,猶如冬日陰霾推之不去,照之難開,茲遇一堂仙材,清氣上升,適與天心相合,感通之神遂有如是之速也”、“人心一正,天心即正,人氣一和,天氣即和,不必人人而有之也。只要於亂離難堪之日,有一個正人君子渾然與道為一,即與天合德,在一邑即能衝開一邑煙霧,在一鄉即能衝開一鄉濁垢,非虛語也”(此理可以與黃元吉真人親著的《道德經講義》合參)。
既以身體為大患,又貴重自己的身體,”貴大患若身“,唯有性命雙修可以解決!黃元吉真人的《語錄》,完整的繼承並昇華了這個思想。以自身為單位,度化身體這個大王國裏面所有臣民;同時以家庭為單位,感化外在環境與國家,化育萬民,此等心法,完美的體現的道家的大智慧大慈悲。可以説,黃元吉真人以《樂育堂語錄》為核心構建起來的龐大的丹道修煉體系,達到了傳統內丹的大成。
目前,《樂育堂語錄》正引起諸多學者、同道的興趣,再版不下五次,相關論文也在權威學術機構發表。可惜皆缺乏傳承與實修,多是“以文解文”,無法領悟文字背後的真義,望以上論述可以引起相關學者及樂育堂法脈愛好者的重視。

樂育堂語錄作者簡介

《樂育堂語錄》乃是黃元吉真人授課記錄,經二代弟子記錄,三代弟子(以龍騰劍、康千里為主)集中各門人手頭原始筆記,編輯整理而成。故,以下除了對黃元吉宗師做簡介,也選擇一些重要傳人做了簡介。限於篇幅,某些重要傳人、照片無法一一羅列,俟以後機緣成熟再出版刊物全盤公佈——
之一:黃裳,字元吉。其名字取自《易經》坤卦“六五”爻辭;“六五,黃裳,元吉”。黃裳之名見於道教史,在宋代就有,元代也有著名淨明忠孝道道士黃裳,清末咸豐年間,復受命而來,設帳“樂育堂”,留傳丹道正法。是以門內傳説黃裳祖師“留形住世六百餘年”,當有依據。
黃裳元吉祖師羽化飛昇之事蹟,在修行界多有流傳。“清代道家大師黃元吉圓寂時,當場於八仙桌上將色身隱化。”(釋圓智《恆河大手印講義》);道門流傳,黃元吉真人“留形住世”六百餘年,最後乃是奉命化身前來大開普度,於清末光緒年間,在四川講道十餘年,開創樂育堂法脈。(《樂育堂語錄》跋、《道門語要》等);“
黃元吉清光緒十年丙戌,在四川自流井講道,最後解館,弟子恭送館外,黃當下飛昇,徒眾見之,皆痛哭流涕,始後悔往日蹉跎,未嘗從師勇猛學道也。”(台灣李樂俅《訪道語錄》);門內流傳,黃元吉真人的確是在眾弟子簇擁中,將肉身化為清風(清風者,視之不見搏之不得也,比喻無形無相之先天一炁;“清風成就”是羽化的最高表現之一,蓋因有形則有生滅,所以清風成就比起其他化虹、化光之類有聲有色的表象來,水平更為高絕),而融合到生生不息之大道(先天一炁)之中,真正是“事了拂衣去,不留身與名”,充分體現了道家之逍遙精神!
按《樂育堂語錄》卷四(二十八條——三十一條):時將解館,先生升座,諸子侍位...這是先生最後一次講道,告誡門人弟子珍惜光陰,不要輕易放過。並言:“大道玄微,仙階甚遠,非有根基者不能直下承擔,非有功德者,不能瞭然醒悟..”最後留詩作別,“東方發白,吾將啓程,有詩數首,生等敬聽:
“一瓶衣缽作天涯,踏破乾坤不為家。..”
先生吟詩畢,忽有弟子請先生曰:奈何天下蒼生昏昏罔罔,長迷不悟,祈一併普度。
先生曰:"人生壞事,莫如財色。...."
師言至此,有一老生近前稟曰:“自今一別,不知相會何時。但恐弟子等舊疾復作,為之奈何?祈師再度金針。”
先生不禁為之歌曰:“..... ,歸命蓮台上,洗心玉井旁。似睡而非睡,如醒又未醒。保守玄關竅,大開解脱門。如痴又如醉,無間又無聞。如此養生,自然長生。...”
言已作別,弟子依依不捨,送十餘里,見一古廟。師曰:此間暫駐,吾有要言,剛入門首,見左廂內有無數老叟在此飲酒。師徒即於右廂坐定,將全工一敍。
先生曰:"吾示煉礦成金..."
言畢,突有老叟數人從旁請曰:老夫竊聽良久....
師曰:體《文昌帝君陰騭文》行去..
老叟曰:未知其文若何?
師曰:吾幼年曾愛其文雅俗,今猶能記憶,吾為爾等述之.... [1] 
之二:谷海濤師祖,樂育堂第三代傳人之一,在民國時期,與龍騰劍、官德懋等其他黃元吉法脈傳人,共同組成“弘道學會”,取“弘揚黃元吉祖師傳承的傳統丹道”之意,廣傳丹法。“谷海濤自幼天資聰穎,卻體弱多病,常常吐血,早年入於佛教,修淨土,見效甚微;中年後才入道,不到20年就小有成效”。
谷海濤師祖得黃元吉之全法全訣之後勤修苦煉,於1934年陰曆九月初六羽化於榮縣招鳳山。據谷海濤之子谷醒華回憶:父親提前數月即預先告知羽化之日期(九月初六午後六點),並通過託夢的形式提前谷醒華。是日,谷海濤師祖來到羽化亭,準時坐化,其羽化之時,含笑端坐,頭冒青煙(此乃陽神化青煙而合道的方式),滿空異香,身體及頭頂三天之內保持温暖!谷海濤師祖羽化之後,劉客舟、官德懋等樂育堂前輩主持了“谷海濤先生歸元紀念會”,並彙編為文集(現谷家後人手頭還有文物保存),記錄了這一事情。
對於這轟動一時的事件,淨土學人黃書雲的《谷海濤居士往生記 》也有相關描述,可以證明其真實性。不過,其文殘缺不全,且存在顛倒黑白的情況。裏面寫谷海濤“原先學道,近年聽他老師劉客舟的話改學佛”,這既與谷家後人的回憶明顯不符,也不符合《谷海濤先生歸元文集》的記載,同時,劉客舟先生同為樂育堂核心傳人,建議谷海濤“改學佛”的事情更是不合常理、匪夷所思!這些卑鄙的行為是有意還是無意?就不得而知了。
之三:趙德正師祖,樂育堂第四代傑出傳人之一,現代丹道修煉功夫達到登峯造極地步的人物之一。趙德正師祖一生經歷過清朝、民國、新中國三個朝代,以其大智慧得全身於亂世,並繼承了黃元吉祖師全法全訣。趙師祖 的師父是康千里,康千里師承李應元,李應元、陶炳南、郭恆秉和朱恆泰四人為黃元吉祖師四大親傳弟子。康千里得李應元真傳,在編輯《樂育堂語錄》的時候,提供了黃祖師講學第一手資料,於樂育堂功莫大焉。對於這段歷史,道家混元派傳人吳雲青、武當九宮門傳人李仁之都知悉。
趙德正師祖得法後大隱於世,苦修多年,終成大道。廖賢陽老師(趙德正師祖之高徒)回憶:“趙老先生貌極愚樸,與當地普通之老農民差不多,但其修煉境界已然達到金液大還!”“我見到過丹道功夫達到金龜縮首、馬陰藏相的無漏境界的高人,趙德正先生是一個。”
趙德正師祖金液大還,欲超塵世,在1999年,於江西贛州南部深山某洞穴閉關。入洞時,趙老沒有刻意吩咐,只是説5天之後不見出來就進去找他。到了第五天沒有出來,廖師進去察尋的時候,密封的閉關洞已經“空無一人,唯餘紅光嫋嫋,其他日用衣物一概完好”。如此,趙德正師祖以其德滿功正,完成了“形神俱妙、與道合真”的丹道了手功夫。當時護關者廖賢陽老師及另外兩位近身侍者可以見證。 [2-3] 

樂育堂語錄作品目錄

總序
前言
第一篇 道源
導論
第一章 道祖
第二章 文始派
第三章 少陽派
第四章 正一派
第五章 鍾呂派
第六章 南派
第七章 北派
第八章 中派
第九章 東派
第十章 西派
第十一章 青城派
第十二章 伍柳派
第十三章 三豐派
第十四章 千峯派
第十五章 女丹派
第二篇 齋心
導論
尊道貴德
清靜寡欲
淨明全真
積功累德
性命雙修
道法自然
和光同塵
我命由我
返本還原
法築梯航
嗇寶精氣
形神相依
男女皆修
實證實修
第三篇 道術 築基
導論
第一章 鍾呂派的築基方法
第二章 南派的築基方法
第三章 北派的築基方法
第四章 東派的築基方法
第五章 西派的築基方法
第六章 中派的築基方法
第七章 三豐派的築基方法
第八章 伍柳派的築基方法
第九章 千峯派的築基方法
第十章 女丹派的築基方法
……
第四篇 仙術一 煉精化炁
第五篇 仙術二 煉炁化神
第六篇 仙術三 煉神還虛
第七篇 仙術四 煉虛合道
第八篇 內丹方術
第九篇 內丹術語

樂育堂語錄創作背景

樂育堂取名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樂也”之意,有隱含“樂育羣生”之慈悲普度之大願。黃元吉真人在樂育堂講學前後合計十餘年,後來弟子們將其語錄彙輯成篇,分為四卷,以講學地點為名,取名曰《樂育堂語錄》。《樂育堂語錄》泄露千古之秘機,融北派南宗於一爐,以上乘天元丹法為主,隱藏只修元神的最上一乘丹法,實為隱仙派正傳。其修特色,不避紅塵生活,強調玄關為總綱,因材施教而法無定法卻不離其宗,深得老子、尹喜一脈之古道家真傳。同時,黃元吉先生因順當時社會文化背景,融入了儒門“內聖外王”心法,具有極高的社會實踐價值;而其心性部分,融合了禪宗的明心見性功夫。對比禪宗經典《壇經》,《壇經》純為佛門心性之學,而《語錄》則是道家性命雙修之教學解答,三教圓融,直面現實生活,其實際應用價值,明顯遠遠高於《壇經》。其悟道境界,更非“明心見性”可以概括。
黃元吉先生三次往返蜀中樂育堂,最後化形仙去,其內丹心法傳授於川龍騰劍、康千里等,再傳官德懋、李應元(第三代)等,第四代則有真傳學者梅自強先生(得黃元吉真人丹法之部分),又有隱世傳人趙德正真人,得黃元吉真人丹法全法全訣。趙德正真人於1999年肉體化光而羽化,其丹法傳授於廣西廖賢陽(字冬晴)。廖賢陽先生是為第五代傳人。
樂育堂之名,是樂得英才而教育之地,語錄是平時對弟子們講解之記錄。先生主張中派丹道,清靜修為,援儒入道,援道入仙,非顯非密,亦顯亦密。其澈始澈終之功法,即守「中」一字。中則無過不及,不用後升前降,不講開闔,而是「中黃直透」。指此「中」字,在身亦中,在心亦中,在天地亦中。釋曰:「不思善不思惡,正憑幺時,那個是自己本來面目。」是禪家之“中”。儒曰:「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是儒家之“中”。道曰:「念頭不起處謂之中。」是道家之“中”,為修道一貫之工夫,如煉精化氣,養神還虛合道,皆於此「中」字可得。此書樸實言道,深入淺出,直截了當,閲後即能自悟,實自修悟道之不朽名著,應視作修仙修聖之不二法門。
先生自豐城至西蜀,設帳於樂育堂十有餘載,先後入門弟子數千人。嘗於註釋心經與道德經之餘,即與門人講授性命雙修之理,天人一貫之道,無不闡發盡致。目的在造就人材,普渡世人。此語錄言理極精深,語意至明顯,引人入勝,人皆可為,是以修真之士,得此梯航,不難悟道。先生嘗謂修道者,應性命雙修,是以言命功者,見此而得其關竅;講性學者,見此而知操存;談因果報應者,見此而知重內輕外;修德行仁,其有益於人心風俗,實非淺鮮。
中國道教歷代之丹經,可謂是汗牛充棟。其間門派林立,各有各的説法,且幾乎盡是隱語譬詞,讓一般缺乏明師指示的求道者,往往一生陷入無可奈何、抱憾終身的迷茫之中。
《樂育堂語錄》可謂是歷代丹經中罕見的通俗著述。然而,它的真正價值決不僅僅是通俗而已,而在於明示大道真傳。並且將丹道修煉付諸學者社會生活實踐當中,不迴避現實生活,不尚空談,立竿乃能見影。這可以説才是真正的不凡價值。近代道教仙學的開拓者、原中中道教協會會長陳攖寧先生(1880——1969),曾對黃元吉《樂育堂語錄》等丹經著述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認為,陳希夷、邵康節、黃吉元一派的丹法,乃為修道的上乘法門。例如,“玄關一竅”,是歷來丹家不傳之秘,而且,道家門派甚多,對“玄關一竅”又有許多不同的説法。不知“玄關一竅”,修道難得登堂入室;而錯認“玄關一竅”,又會使人誤入歧途。可《樂育堂語錄》則對“玄關一竅”針指明示,一言中的。所以陳攖寧先生認為:“學者能將(此派)玄竊之理論一一貫通,玄竅之工夫般般實驗,何患不能縮天地於壺中,運陰陽於掌中。功成證果,可與三清元始並駕齊驅,豈區區玉液、金液、長生、尸解之説所能盡其量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