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樂福堂鄉

鎖定
樂福堂鄉隸屬湖南省永州市道縣,介於東經111°26′31″~111°34′25″,北緯25°37′37″~25°43′1″之間。地處道縣西北部,東鄰雙牌縣打鼓坪鄉,南連壽雁鎮梅花鎮,西、北靠橋頭鎮。距縣城18千米。
樂福堂轄15個村,總面積121.5平方千米(2017年),總人口17939人(2017年)。2011年,樂福堂鄉工農業總產值2.56億元。
樂福堂鄉境內有福巖洞古人類遺址 [1]  中郎巖、有圳頭村的漢龍平侯熊尚墓等景點。
中文名
樂福堂鄉
外文名
Lefutang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湖南省永州市道縣
地理位置
道縣西北部
面    積
121.5平方千米(2017年)
下轄地區
15個村
政府駐地
塘碑村
電話區號
0746
郵政區碼
425312
氣候條件
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7939人(2017年) [2] 
著名景點
福巖洞古人類遺址
中郎巖
漢龍平侯熊尚墓
車牌代碼
湘M
行政代碼
431124201

樂福堂鄉建置沿革

樂福堂鄉 樂福堂鄉
因鄉政府原駐地位於“樂福堂村”而得名。樂福堂原系窮山僻野,一鐵匠居住於落灰廠,初名“落灰堂”。後諧音改為樂福堂,寓“快樂幸福”之意。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屬道州營樂鄉。
民國二年(1913年)屬道縣西七區。
1950年9月以駐地命名設樂福堂鄉,屬道縣第四區(駐地楊柳塘)。
1958年10月屬先進人民公社一部分。
1961年設樂福堂人民公社,屬第四區。
1978年屬壽雁區。
1984年4月改樂福堂鄉。 [3] 

樂福堂鄉行政區劃

樂福堂龍村
樂福堂龍村(6張)
2011年末,樂福堂鄉轄塘碑村、富頭村、土橋村、大蓮塘村、龍山角村、泥口灣村、樂福堂村、石橋頭村、圳頭村、龍村、中村坊村、甘塘坪村、清塘坪村、楊柳塘村、車弄村等15個村,下設107個村民小組。政府駐塘碑村。

樂福堂鄉地理環境

樂福堂鄉位置境域

樂福堂鄉介於東經111°26′31″~111°34′25″,北緯25°37′37″~25°43′1″之間。地處縣西北部,東鄰雙牌縣打鼓坪鄉,南連壽雁鎮梅花鎮,西、北靠橋頭鎮。距縣城18千米。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3.2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0.5千米,總面積121.5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陸地69.52平方千米,佔97.8%;水域1.60平方千米,佔2.2%。 [3] 
樂福堂鄉

樂福堂鄉地形地貌

樂福堂貓兒山 樂福堂貓兒山
樂福堂鄉境內紫金山盤亙境北,西北高東南低。地貌特徵是山高、山多、山谷深、坡陡、平地少。山林資源豐富。西南面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433米,最高點水裏山海拔843.3米,最低點泥口灣海拔249.4米。 [3] 

樂福堂鄉氣候

樂福堂鄉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降雨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

樂福堂鄉水文

樂福堂鄉境內月頭源河和龍村河,匯入洑水。有小型水庫5座,即樂福堂、大路壩、土橋、雙江口、大蓮塘龍虎塘,其中樂福堂水庫是土壩水庫。 [3] 

樂福堂鄉自然災害

樂福堂鄉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洪澇、旱災、雪災、雷擊等地質災害。雹災平均5年3遇,雪災最嚴重是2008年1月10日~2月14日持續降雪,百年一遇,涉及境內石橋頭、樂福堂、中村坊等15個村,受災面積達1000餘公頃,森林資源大面積折技、斷腰、倒伏。 [3] 

樂福堂鄉人口民族

樂福堂村
樂福堂村(4張)
2011年末,樂福堂鄉轄區總人口17725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496人,城鎮化率14%。另有流動人口8586人。總人口中,男性9914人,佔55.9%;女性7811人,佔44.1%;14歲以下3865人,佔21.8%;15~64歲12424人,佔70.1%;65歲以上1436人,佔8.1%。2011年人口出生率13.4‰,死亡率6.5‰,人口自然增長率6.9‰。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49人。 [3] 
2011年,樂福堂人口以漢族為主,達17600人,佔99.29%;另有少數民族125人,佔0.71%。
17939人(2017年)。

樂福堂鄉經濟概況

樂福堂鄉綜述

2011年,樂福堂鄉工農業總產值2.56億元;財政總收入736萬元,比2010年增長2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50萬元,比2010年增長21%。完成營業税225萬元,增值税200萬元,耕地佔用税4萬元。 [3] 

樂福堂鄉農業

樂福堂鄉甘塘坪村青蒿
樂福堂鄉甘塘坪村青蒿(2張)
樂福堂鄉耕地面積1.74萬畝,人均0.98畝;多為旱地,以種植稻穀、紅薯、玉米、花生、油菜、大豆為主。2011年農業總產值1.54億元。糧食作物以稻穀、紅薯為主。2011年糧食產量1.03萬噸,人均579.7千克,其中稻穀0.82萬噸,紅薯0.05萬噸。主要經濟作物為蔬菜。 [3] 
畜牧業以豬、牛、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6.08萬頭,年末存欄2.67萬頭;牛飼養量1.49萬頭,年末存欄1.04萬頭;家禽飼養量69.5萬羽。 [3] 

樂福堂鄉工業

樂福堂鄉以建築材料、糧食加工、水力發電、釀酒等為主,2011年工業總產值1.02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0.29億元,比2010年增長16.5%。 [3] 

樂福堂鄉金融

2011年末,樂福堂鄉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5266萬元,比2010年增長12%;各項貸款餘額2192萬元,比2010年增長15%。 [3] 

樂福堂鄉社會事業

樂福堂鄉文體

樂福堂鄉“五四”籃球友誼賽
樂福堂鄉“五四”籃球友誼賽(2張)
2011年末,樂福堂鄉有文化站1所,村級文化活動中心9處,各類文化專業户25户,各類圖書室9個,藏書18萬餘冊。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2處,即後背山遺址(福巖遺址)、中郎巖。2011年末有學校體育場2個,看台設座椅100張,46%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佔常住人口的30%。 [3] 

樂福堂鄉教育

2011年末,樂福堂鄉有幼兒園11所,在園幼兒265人,專任教師11人;小學7所,在校學生1062人,專任教師4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初中在校學生149人,專任教師12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3] 

樂福堂鄉醫療衞生

2011年末,樂福堂鄉有鄉級醫療衞生機構1個,村衞生室14個,牀位20張,每萬人擁有病牀10.86張;固定資產總值71.2萬元。專業衞生人員23名,其中執業醫師2人,執業助理醫師3人,註冊護士4人。2011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3000人次。15個村村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96.13%。 [3] 

樂福堂鄉社會保障

樂福堂鄉龍村
樂福堂鄉龍村(3張)
2011年,樂福堂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12户,人數26人,支出4.68萬元,比2010年增長11%,月人均140元,比2010年增長7%;醫療救助23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982人次,共支出5.46萬元,比2010年增長42%。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527户,人數956人,支出76.92萬元,比2010年增長30%,月人均65元,比2010年增長31%。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79人。撫卹事業費支出358399元,比2010年增長15%。社會福利費21.4萬元,比2010年增長10%。敬老院1家,牀位5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50人。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6611人,參保率118.7%,累計享受待遇人數2449人,發放養老金159.55萬元。 [3] 

樂福堂鄉郵政電信

2011年末,樂福堂鄉有郵政所1處,鄉村通郵率100%;固定電話用户250户,電話普及率35%;移動電話用户2500户,互聯網用户300户。 [3] 

樂福堂鄉交通

2011年,樂福堂鄉境內有通縣公路18千米。己實現村村通公路,長35千米。 [3] 

樂福堂鄉旅遊名勝

樂福堂鄉境內有福巖洞古人類遺址中郎巖(西漢中郎將出使西域遊此得名,巖內泉水甘冽,四季不涸)、有圳頭村的漢龍平侯熊尚墓。 [3] 
福巖洞古人類遺址
福巖洞古人類遺址位於湖南省道縣西北部樂福堂鄉塘碑村,距縣城約18公里,南距道州玉蟾巖遺址約6公里。地理座標為北緯25°39′04.1″,東經111°28′54.9″,海拔約232米。該洞屬於大型管道型溶洞,發育於上古生界碳酸鹽巖系內。遺址周邊屬於峯林和溶盆地貌,地處亞熱帶,更新世以來雨水充足,繁盛的動植物資源為古人類的生存繁衍提供了難得的家園。洞內堆積發育,以砂礫石層和紅黏土,包含豐富的動物化石和古人類化石。
2015年10月15日,中國科學院多位研究員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論文,宣佈在道縣樂福堂鄉福巖洞古人類遺址發現47枚具有完全現代人特徵的人類牙齒化石,表明8萬至12萬年前,現代人在該地區已經出現,是已知最早的具有完全現代形態的人類。
中郎巖
中郎巖
中郎巖(11張)
中郎巖位於湖南省道縣西北部樂福堂鄉塘碑村,相傳漢代中郎將張騫(實為東漢蔡邕)曾經至此,故名中郎巖。為石灰岩溶洞,當為上、中、下三層,層層相通。下層水、陸兼備,總長達2000米,高20~30米,寬5~50米,可乘船,亦可步行遊覽,石乳、石林、石幔、石象等各種景象,蔚為壯觀。中、上層為旱洞,曲徑通幽,巖內石幔、石乳結成一體,凝成八柱,擎頂巖洞大廳,明誠正道題書“八柱承天”,巖內氣候涼爽,冬暖夏涼,巖長2000米,寬10~60米,高10~20米,石壁題刻甚多,可辨者計有7處。中、上層常有蝙蝠出沒。上層洞口從外面看,形似一隻戲水鴛鴦,趣味盎然。巖洞所在石山當地人稱“五指山”(形如五指,故而得名),林木葱鬱,風景十分秀麗。 [4] 
漢龍平侯熊尚墓
漢龍平侯熊尚墓,位於圳頭村,墓碑並石獸高九尺、厚八寸,立於漢獻帝二十一年。
皋陶橋
皋陶橋
皋陶橋(3張)
皋陶橋,始建於宋嘉定年間(1208年-1224年),它也是道縣發現有文字記載最早的石拱橋。位於樂福堂鄉大蓮塘村,雙孔石拱橋,橋高7米,長38米,寬6米。橋西岸建有涼亭一處,內有清代重修橋亭碑記。據光緒三年道州志載:“在州西35裏進賢鄉,宋嘉定間建。”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