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樂徽

鎖定
Lyra(意)音樂書刊、音樂會節目單、樂器、音樂會舞台上常見的一種U字型象徵音樂藝術的圖案,稱“樂徽”。它淵源於古希臘民間樂器——抱琴(Lyre希文讀音:拉愛爾;意文讀音:里拉)。該樂器外形是一個U字型的框子,上部有一橫樑,中間懸有若干絃線(少則三、五條,多則十餘條,通常為八條),底部為共鳴箱。抱琴是歐洲最古老的樂器之一,人稱“古琴”。
中文名
樂徽
外文名
Lyra
類    型
音樂會節目單
屬    性
音樂書刊

樂徽西方樂徽

由於各國人民喜愛和珍視這古老而又有代表性的樂器,因此將它作為樂徽,用以象徵音樂藝術。人們為使樂徽的圖案更美麗和對稱,已在原樂器外形基礎上作了修飾,使其更華美莊重。我國1955式軍銜曾用西式樂徽加五線譜作為文藝兵肩章標識。
樂徽 樂徽

樂徽中國樂徽

正像國家有國徽、特區有區徽一樣,音樂也有樂徽。在歐洲作為音樂徽記的是一種名叫里拉的古樂器,我國以古老的排簫作為樂徽。當然,不是任何樂器都可用來象徵音樂藝術的,作為樂徽,它必須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歷史悠久、極具代表性的樂器,並且在外形上也應該美觀。
清代,排簫由單鳳翼改進為對稱的雙鳳翼形制,並按律進行編管。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樂器博物館裏,珍藏着一支清乾隆年間製作的排簫,16管,每管刻有音名,含十二律及四倍律,工藝精緻,琴架還繪有兩條騰雲而起的金龍,頗富民族風格。
1956年8月,全國第一屆音樂周在北京舉行時,經過廣泛徵求意見,文化部和中國音樂家協會確定以排簫圖案,作為中國的音樂標誌——樂徽,用以代表我國悠久的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藝術。
此後,在我國音樂界向外國友人贈送的紀念章和禮物上,就常印有排簫的圖案。
中國樂徽 中國樂徽

樂徽抱琴

抱琴又稱“豎琴”,它有着悠久的歷史,傳説中的抱琴是由希臘的赫爾墨髮明的:有一天,赫爾墨在野外散步時無意中踩着了一個會發音的東西,拾起來一看,原來是一個烏龜殼,上面留着一條筋,由於受到振動而發音。赫爾墨從這裏得到了啓示,他後來用烏龜殼作為底座,蒙以牛皮,作為共鳴箱。上面支着兩隻小牛角,上部之間有一橫樑,架上四根弦(筋),抱於懷中,左手按弦,右手彈撥,發出優美悦耳的聲音。這樣就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抱琴。
樂徽 樂徽
到了公元前七世紀,被譽為希臘音樂之父的脱爾潘德將抱琴的四根弦先後增為五根和七根弦,琴身底座及支架為木質結構,可以看着當時的符號譜來撥奏,這就更方便了。希臘人把抱琴尊為國樂器,每當祭祀阿波羅太陽神時就要演奏它。後來又有人將琴絃增為十一根弦,琴身也隨着鑄造業的發展增加了金屬材料,音質就更加悦耳動聽了。
公元前六世紀左右,希臘有位著名的女音樂家和詩人薩福,她不僅擅長演奏抱琴,而且能歌善舞。她在巴爾幹半島各地巡迴演出時,她那精湛的琴藝、美妙的歌喉和動人的舞姿受到各地人民的歡迎,傳説報琴這一樂器就是這樣傳遍了歐洲各個國家。

樂徽音樂的標誌

經過約一千年以後,報琴作為樂器雖然逐漸被琉特琴(類似曼陀林的一種樂器)所淘汰,但人們始終懷念着這一典雅、勻稱、古樸的樂器形象。作為一中最古老的樂器,報琴成了美妙音樂的象徵。於是,許多國家的人民就將它作為音樂的標誌,在音樂會舞台的帷幕上常常懸掛着它,一直沿用着。
樂徽 樂徽
參考來源: